蒋姗莎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阳 322100)
教育趋势国际化是教育模式的发展必然,因此一味地拒绝国外先进文化并不是解决公共管理实践教育的正确途径。公共管理行业的发展,还需要突破现有的观念和文化的差异。因此,实现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才是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水平的发展关键。其次,如何规避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创新高校公共管理教育模式,也是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我国本土的教育理论的构建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其国际交流的兴起使得部分院校广泛开设海外分校。但由于我国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导致许多院校将人才出口作为发展目标。人才流失的严重性,阻碍了我国人才资源管理。目前“民族虚无主义”及“民族本位主义”的倾向意识明显,其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交流及本土情怀的培养上出现了失衡。其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的不良倾向。其一,部分教育从业者缺乏国际视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忽视对个体发展的培养。存在着闭关自守、拒绝国外教育思想的排斥倾向。不懂得借鉴、学习国外的国外的教育模式。虽然我国的教育理念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忽视我国教育研究依旧处在国际边缘地带,不可故步自封。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片面地理解为“资本主义下的利益驱动”。要依据我国国情,学习西方教育教学理论中先进、合理的教学模式,不要轻率地否定其应用价值,应寻找合理的方案使之为我所用。同时加强我国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强化本土情怀的培养,以增强与西方国际教育的抗衡。其二,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我国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建立能够快速发展,是国际教育模式的作用。进而否定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成果,一味崇洋媚外。于前面提到的故步自封相比较,后者的失衡现象更为严重。也能看出我国在本土情怀培养上的匮乏,其影响的范围、层面之广,难以想象。例如,许多人认为,清末的教育制度及学校课堂的设置,都是向邻国日本学习的成果。不可否认效仿国外的理论使得我国高等教学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但高等教学作为我国特有的品牌教学模式,国外的许多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大力发展我国本土文化、本土情怀培养理念,发展我国教育教学特色,实现人才出口向文化出口、人才培养模式出口的转型。
现代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是向西方教育模式的学习。因此,我国在发展公共管理许可教育时,也在不断比较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学科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密切程度使得学校关于公共管理的课程安排及教学手段都已趋向完善。而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还在向西方学习和靠拢,自身特色并不突出。西方公共教育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其教育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而这是发展我国教育模式时,无法满足的。因此,考虑其如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如何应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才是研究的重点。我国公共管理在针对国际交流上的适用性研究不足。而放眼国外,哈佛大学的实践教育在全球性问题及特殊关注地区上极为重视。例如,该学院的教学题材涉及的地域及国家较多,针对学生全球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培养上极为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对美国自身及全球各范围内的公共管理政策把握程度较高。而现阶段我国在西方文化不断入侵之下,对于引进西方先进公共管理模式及贯彻我国本土实践教育模式,二者之间的倾向较为极端。二者之间的融合还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使得我国在公共管理模式改革上如履薄冰。公共管理教育研究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较少,还处在非正式交流层面。学校学科教育与社会相关组织之间的实践机会较为匮乏,使得学生对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相关政策了解并不深入,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公共管理实践教育的发展。其次,我国实践教育机制没有完善的测评体系,只是“批量式、言传身教”式的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重点及评价标准,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时间,缺乏经验型实践基础。同时,部分学校开设的实践内容较为片面,没有突出学生个性化的特点,没有实现选择上的多样化。难以满足学生公共管理实践中教学弹性,其较为单一、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
我国公共管理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例如,其管理课程内容的设置理论化基础较多,关于实践教育内容的方案较少。而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目前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管理技能,如组织、管理、沟通、调查、执行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因此目前应强化理论课程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及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理论课程多学科融合,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其多学科融合,发挥了交叉学科的积极作用,更加适合我国高等教学模式。必要的政治学原理、宏观、微观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融合,培养了学生多视角、多层次的问题研究,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及系统化的管理手段的提升。但同时在新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上要体现出多学科融合的本质,避免融合课程内容的片面,要充分体现交叉融合的优势。对于教材资料的选择,既要与国际形势接轨,又要适应我国本土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例如,许多教师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专业程度较高,不易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让学生以演示性、验证性的方式,完成课堂的内容的实践。
目前处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促进公共管理的理念日益突出。例如,公共管理中调研工作、统计工作极为重要,传统的管理方法覆盖面窄,工作的展开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较大。而现阶段互联网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对管理工作有具体、整体的了解,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调研工作。其次利用虚拟化的网络,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深入了解国外管理现状及管理模式。对于国外资料的调研工作提供了便利。使得我国对国外各地区的公共管理政策更加熟识,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真实方案。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实现了虚拟企业、虚拟饭店、虚拟旅行社的管理。充分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例如,在互联网融合之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了网络在线互动,摆脱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对教学互动的束缚。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业技术手段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网络为多方面的社会管理提供了便利。学生在网络交流广泛的大环境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管理意识及手段的先进性,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许多针对教育国际化“陷阱论”日益激烈,许多国人开始抵制国外思想文化的入侵。这其中就包括对国外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抵制。这种表面上保持我国机制及体系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公共教育的发展。同时国际新兴文化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与我国传统文化对立的格局,因此,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争论也在近几年被推向高潮。“本土化情结”指的是在发展、选择文化的同时,保留民族、国家自身的特点与文化。是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的情感动力。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的融通,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管理教育的积极发展。应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普遍性原则及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原则。在公共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应保持交流的对等和平衡。注重彼此文化的尊重和平等。现阶段急需极强文化融合人才,需要人才具有国际发展的视野看待公共管理发展。按照国际化的阶段进程,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按照阶段性要求分层次实现教育双向交流。从高校之间的互访到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再到国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同时在发展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时,应保持我国各地图的均衡发展。避免各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教学整体的进程停滞。
同时要坚持我国本土文化特色,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明确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强化学生的文化使命,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风俗、历史、语言的自信、尊重。在国际化潮流中,明确我国文化的发展目标,以期达到“东方输出”,传播我国文化。加强公共管理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培养,避免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有利于我国文化的输出。
我国公共管理教学较为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而实践教学模式相关的机制建设并不完善。其实践教育的不足表现为没有专业教师指导、没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空间、没有基本的实践要求及完善的评价机制。因此应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并完善实践考核方案要求。在发展校企合作时,应根据校企发展的双向需求,在相应范围内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对学生培养方式及工作的开展进行规划和洽谈,既能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又能定期为企业输入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促进教学建设的同时推进校企合作走向成熟。学生的实践工作,除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外,还有社会调查和校内模拟训练。学校不应忽视学生调查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应规范实践考评方案,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考核要求。不仅要通过笔试的形式完成考核,还要通过提交相关现场报告、实践报告等成果展示,侧重考查学生实践工作的参与度、学生对方案的贡献程度及综合能力。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国外通过情境模拟实践来完成学生测评。让学生依据相关信息资料来设计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测评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名学生划分到一个情境模拟空间,观察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实现多维度考查目的。但目前我国的模拟实践室主要用于学生日常实践,而没有纳入测评体系中。因为模拟实验室所需要的评测时间及空间、教师团队配置紧张等因素都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在相关考核制度建设及考核方案制定上,应组织教师进行讨论、研究,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
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完善、规范的文件管理要求。因此应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多数高校实行虚拟学分制度,即学校课堂的基础学分。学生不能自主安排实践时间。应培养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建立实践学分制度,给学生弹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例如,打造“课堂实践、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应根据我国公共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开办角色模型实验室。在现代科技技术辅助下,实现实验室仿真手段、虚拟环境的创造。目前我学生除了理论化的管理知识培养,没有完善的实践、实训机会。也很难实现学生之间公共管理手段的配合,其独立的实践工作利于自身发展,但缺少团队之间的配合能力。教师无法到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工作,使得学生无法即时解决实践中存留的问题。同时实践教材的设计和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目标,具有指导性作用。组织教师统一制定、编写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并将公共管理按照相应模块进行划分,设计各模块的实验内容,并做好模块之间的衔接工作。例如,按照模块的教学性质分类,包括基础性模块、综合性模块、设计性模块。教师可以根据模块划分进行教学工作及评价工作。同时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在选择教师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明等相关证书,还应把具备实践经验当作重要的选拔标准。也应组织教师定期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操作流程。并在培训结束后,开展研讨小组,教师提出相应的管理经验,并提出有效的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合理方案。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及企业单位的实践结合的学科。其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在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得到广泛贯彻,同时也促进着企业单位公共管理的规范化。国外公共管理部门参与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管理特色。部分管理部门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教学服务。学生可以参观实习基地,参与方案制定及相关讲座开展。能够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提供毕业后的入职机会,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其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极大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单位管理教学模式的融合。但我国一体化的公共管理部门极为匮乏,组织机构提供的跨领域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应鼓励公共管理部门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例如,国外的教学实践讲座嘉宾层次较高,许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都会莅临讲座。传授自己的经验,并给学生提供寻求建议的机会,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但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及组织人员在学校教学中的参与性较低,对培养学生实践经验、思维层次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应加强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管理人员先进的思想意识,鼓励管理人员参加高校培训指导讲座,增强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意识,以国际化的视角看待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同时可以培养企业管理人员深入高校参与教学改革,实现部门管理人员向职业教师转型,成为企业内部及高校的专业培训教师。学校更应主动与公共管理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学习市场中公共管理的政策要求、先进化的管理模式,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学生实践教学中。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模式还存在着诸多紧要问题,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结构及模式的同时,应认清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优势。也要对我国自身文化、教育模式的输出有清晰的判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教育模式,实现国际化的模式向本土化模式转型。同时应大力提升我国专业人才的文化价值认知,以期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模式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