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信泽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中人,在与社会的频繁接触下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加之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及社会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纽带以及开展思政教育及管理的主体,应当在针对大学生心理疏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传统的心理咨询治疗相比,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的心理疏导工作并非局限于心理层面,更多聚焦与思想观念层面[2]。高校的心理疏导工作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展开良性的疏导与引导,也即是确保思政教育不仅要能够疏通心理、排解困惑,还需要良好引导,将大学生种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入正确轨道。可见,高校思政教育层面的心理疏导,具体是指辅导员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大量思政工作,对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找出恰当排解方法,使得学生能够脱离心理误区,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1.2.1 促使学生珍爱生命。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建设而言,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每一位高校学生都是助推我国繁荣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某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11.65%的大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难题时出现过轻生念头,甚至有30.16%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而这一数字远高于其他群体。许多大学生在遭遇无法解决难题时,认为只有生命的中介才能解脱,所以在大学教育稻种,高校辅导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通过科学的心理疏导去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
1.2.2 有效防范潜在威胁。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中的关键组成,会对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大学生大多为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家庭与学校的宠爱,在大学之前仿佛温室花朵一般,并未经历过社会的风雨。而在踏足大学校门之后,与社会大环境的频繁接触以及接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对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困扰,倘若这方面心理问题难以排解,久而久之则会产生恶劣后果。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困惑、思想误区予以及时察觉,避免偏激行为的发生,以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助力学生坚强面对困难。
1.2.3 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高校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职队伍的关键构成,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疏导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扰,这也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其应用至具体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中,以引路人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与养成健康心理,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心理疏导工作方面还存在专业性不足的情况。因此,为有效助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2014年3月27日,我国教育部便出台了《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其中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3]。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对辅导员准入门槛有所提高,在进行辅导员聘用的过程中会对专业背景进行考察,确保从根源上提高辅导员队伍基础素养,为心理疏导工作的良好推行稳固根基。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在上述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心理疏导工作制度,对不同级别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要求予以明确界定,并且在职位晋升空间方面要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保障,尽可能避免人员跳槽,确保队伍的完整性。
心理疏导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且高压力的工作,对于工作开展主体需要关系其内心感受,因此应当重视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4]。高校辅导员在长时间的心理疏导工作中,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及困扰,为了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需要付出大量情感与智慧,而且长时间处在负面及高压情绪缓解当中,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所以,高校需要做好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工作,通过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去舒缓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必要情况下同样需要外聘心理专家对辅导员展开心理疏导。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工作设立专项津贴,通过该项工作所获报酬的提升去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进行统一筹划,在培训方面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与政策倾斜;其次,高校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注重系统向与长效性,可采取专家培训高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辅导初中级辅导员的模式去促进培训工作的深入;再次,不定期举办座谈会让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得到全面分享,这一形式的工作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应组织高校辅导员与心理专家之间的交流,实现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将心理疏导意识予以渗透;最后,培训工作的形式及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需要教育机构与高校做好对辅导员能力的调研,通过与工作现状及实际需求的相结合,确保所开展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中,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强弱非常关键,但辅导员自身的涵养及个人素质同样会对心理疏导对象产生影响,这一点与学生的信任感及认同感息息相关,唯有重视素养的提升才能保障心理疏导工作的良好开展。所以,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的培养[4]。具体来讲,首先,需要积极引导辅导员展开专业学习,不断提升心理疏导的业务能力;其次,还应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工作,通过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书籍的阅读,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在具体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能够综合利用,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还需对辅导员的自我修养进行引导培养,确保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人格魅力的提升去影响心理疏导对象,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心理疏导工作已被纳入了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其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了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的效果,所以应当其融入到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之内。通过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力度,制定与心理疏导工作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并且将该项标准进行量化与细致化,明确辅导员各自目标。针对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好监察,对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作为最终考核凭据。当然,高校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乣综合考虑到心理疏导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效果显现的内隐性及滞后性,确保标准科学合理且具备可操作性,以公正客观的考核结果去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心理疏导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