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丽 黄永仙 舒 茜 马映梅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培育大批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我省充分认识到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早在1952年,就开始了对双语教学的探索。2013年,云南省出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该《条例》立足于云南实际,明确提出支持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开设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育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民族教育的必然选择。
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少数民族语为主汉语为辅和汉语为主少数民族语为辅两种模式。少数民族语为主汉语为辅是指少数民族语作为教材的主要描述语言,而汉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这样的安排必然使得汉语与少数民族语无衔接桥梁,其结果必然导致汉语与少数民族语分离。汉语为主少数民族语为辅是指使用国家统一的汉语标准教材,且在教学课堂上主要使用汉语教学,在必要时,使用少数民族语进行解释以及课后交流;或者使用民汉双语教材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仍以汉语教学为主,少数民族语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压力,大多数学校往往会因过于注重汉语教学,从而忽略掉少数民族语,这将与双语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的特点。由于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的特征,导致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同一个班级里出现多个民族的学生,或者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数量上不足以构成一个班级,使得双语教学难以统一。
云南省因为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区域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部分政府部门在协调区域教育以及追赶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双语教学方面,更加倾向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汉语和同国际接轨的英语,而忽略了使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从根本上来说,这将从顶层设计上不利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另外,在离县、市较远的偏远山区,很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有限、意识不足,盲目的认为孩子只有学习汉语和英语才能摆脱贫困,走出大山。长此以来,由于政策和家庭因素,使得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将不愿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少数民族语言被极度地边缘化。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来说,最首要的莫过于教师量多,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师质优。然而从云南省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来看,都存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师资量少且质弱的现象。云南省少数民族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各少数民族总人数相对来说较少,比如,水族和独龙族的人口数量都不超过1万人;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等8个民族的人口数量都不超过10万人[1]。相对来说,其中能成为双语教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去自学少数民族语言,再去进行双语教学,这就使得双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云南省各地区双语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材使用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首要的原因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未在升学考核范围内,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聘请专家出版统一的教材,致使各学校在选用教材时,多数根据教师意愿随意选用,甚至有些学校没有教材。其次,由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人员较少,所以对教材的同步更新也较为滞后,甚至有的教材出版一次后就再也没有了更新,而有的教材由于使用人数较少,作者也不愿意再去更新。除以上存在的问题外,双语教材还存在内容单一的现象,很多教材仅以学习简单的字母拼写和词汇为主,几乎没有完整的文章,致使学生的学习脱离实际、生硬刻板。另外,大多少数民族双语教材都没有配套相应的教辅资料,教师只能依据经验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及时有效的拓展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因为没有考核和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选择遗忘双语课程,不安排双语课程时间。即便有些学校为双语课程安排了位置,必要时,也会由其它重要课程来代替。课程设置因为种种原因,形同虚设。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支持。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专项科研基金,作为双语教学、教师培养以及科研的资金保障,提高双语教学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在相关政策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业绩纳入到教师以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中,不仅提升教师及相关部门工作动力,还可促进教师及相关部门将双语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在观念上,各级政府部门应号召各类媒体,增加宣传力度,调整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积极配合和支持双语教学的实施与发展,把双语教学的开展落到实处。
“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另外,双语教师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2]。根据云南实际,提出四种专职型双语教师方案。第一种方案,依托于国培计划,对现有在职的双语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在短时间内使这些教师获得过硬的专业能力,提升其教学素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第二种方案,民族高等教育“是为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而建立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3]。因此教育部应大力提倡师范类高校增设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专业,直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双语教师人才,此方案将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双语教师的需要。第三种方案,各州县教育部门可以签署双语教师定向培养方案,让被培养者毕业后为该地区服役,从需求上解决双语型教师的匮乏。第四种方案,可以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待遇和多种保障机制来多渠道的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人才。我相信,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以上四种方式,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量少质弱的问题。
规范使用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首先,教育部门应依据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少数民族制定与之相适的少数民族教材大纲和考试大纲,邀请相应的专家根据大纲编写双语教材与考核试卷,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把学生的双语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考核指标之一,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其次,可以依据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符合当地学生的课外读物,辅助学生进行双语学习。但是在特殊偏远山区,存在一个年级同族的学生不足以构成一个班级的情况时,建议进行合级合班教学,这就需要专门编写一种基本双语教学教材以满足这种特殊情况的需要。合理安排双语课程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应根据相应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人口需要,合理规划,努力做到课程设置相对均衡,确保双语教学有序进行。
云南省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已有数十年,但还是缺乏对双语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研在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力度不够,双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较差[4]。各级政府与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科研工作,加大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并且可以成立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科研项目,或者组织相关的双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活动,鼓励各州县双语教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科研贡献极大的教师或者研究者给与实质性的奖励,以达到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目的。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双语教学,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文化自信。云南省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消除汉语言与各少数民族语言的鸿沟,凝聚力量,为努力实现云南省教育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最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