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承
(湖南省洪江市委党校,湖南洪江 410116)
1
哲学课堂教学改革标准的变化是整体性的。不断扩展、深入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对“课堂教学成败标准”逐渐的变化改造,使得传统课堂标准的基础陷入整体的瓦解,以致呈现的各种质疑,似乎是一种难以让人接受的异化观点。就实质而论,贯穿哲学教育课堂标准变革运动的现代主题,远非历代推崇的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亦非一直争执不休的课堂主客体。它被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纳入到变革和发展的领域,呈现出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逻辑规律。布鲁纳“发现法”引发的教育革命指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以其导向教育走向,向整个教育世界提出了这个史无前例的主题,即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发视的学习,成了现代教学论中的宝贵财富。这种特有的阐释方式显然引发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指导性、趣味性、欣赏性、艺术性等西方教育观念的阐释方式,相应地构成现代化教育一般规律的发展模式。就人类对于传授哲学的要求而言,是否真能够实现它“科学的科学”对人类美好未来的领引与指导以及包罗万象的统述,早已经成为历史定论。但是,它从一开始就被视为哲学课堂标准模式的必然趋势,以致于长期对哲学教学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新形势的要求和现代科技的渗透,教师对哲学课堂现代评价标准从痛苦无奈的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主动参与,传统评价标准也逐渐淡然丧失。
当教育新新群体的崛起和有增无减的教育整体现代化势头,对于传统哲学教育在学生和社会中的影响,已慢慢冲击着课堂教学,主导着这个时代的教学风貌。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现代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当网络将时空拉近,当多媒体教学令灰白的世界展现五彩缤纷,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天壤之别,与日俱增地创新下让学生全心身投入的整体课堂元素,令教师不断否定自己的课堂教学。原先那些长期承传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常规,如今已自觉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吸引力而仓皇失措,而支撑传统价值的课堂标准,因此受到难以想象的质疑,传统课堂教学标准,由于自身教育要求及变革而日趋萎缩。当然,单纯的质疑并不足以深刻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教学设施及教育理念的距离,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在相对封闭的氛围中,坦然自若地过着应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复着一年又一年的教学模式。在那里,人们依然虔诚地遵守着“重点、难点、板书”的神圣标准,讲课、说课依然构成教育的一道景观,并成为能否上职称、评优秀的一个标准。不过,这一切随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从中央政府强力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校园网、多媒体、语音室等的建设,都构对传统教育的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构成前所未有的、持续强劲的冲击。传统哲学教育也逃脱不了落寞的命运,以至哲学教学中呈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评价标准等渐渐失去以其原有的意义和形式。
2
哲学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另一道景观,由于教学逐渐所渗入的现代科技元素,在课堂教学标准既依然带有传统形态的某些风味,又顺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表现出一系列边缘痕迹的叠加。诸加“三机一幕”展现的课堂教学,在幻灯片、音响资料、视屏片段中,人们都可从中领略到科技冲击下演变的现代元素,展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对课堂的影响。随着多媒体、网络建设、校园广播等形态的兴起和发展,这些现代元素,已汇集发展成相当的规模,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并演变成为哲学课堂改革思想的诞生点。整体地来看,哲学课堂教学标准的变化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2.1 教师人格魅力的领引指导
以往的哲学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包括对思想观点的阐述及对当时及未来社会的指导和影响,其初衷总关联更为深远、更为宽泛、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把课堂的思想性排列为第一位,即便作为一种讲授纯理论的课堂来看,也必须要结合理论特定的产生背景才能证实它的传授价值,体现出这一理论的的特殊意义。而教师的作用影响往往只是在于把握课堂,掌控学生,将课堂内容传述完毕,就算大功告成。而事实上,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远远高于课堂内容。有坚定的理念,会研究、善创新、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优化,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把握相关知识的连接点;才能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譬如,黑格尔辩证法,我们首先要诉之学生,它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至于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及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则为其次,思想性在课堂教学中以稳定持久的风俗形式固定下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有渐入心满意足的理论欣赏佳境,则往往被理解为空洞的说教,没有灵魂的教学。教师的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以此为标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它排斥一切脱离传统课堂习俗的或个人主义的课堂创作投入,否定具有游离其外的独立对课堂内容的阐释。然而,在教育持续变革的氛围中,哲学课堂教学的标准日益摆脱长期的传统,否定着原来课堂价值的认同。教师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动机实施己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可以根据课堂的目的和主题,自由地安排课堂活动开展的规模和程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由地选择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模拟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每个细小的环节,原有课堂标准被逐渐背景化、边缘化、虚拟化,使得教师的自主性获得很大的解放,这无疑增进了教师与现代科技的适应性,以至在现代生活潮流中成为倡导者,并成为自身品格的一部分,这种现代元素的和传承优秀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吸引学生,领引学生。课堂所呈现着“接受教师,才会更好教师观点”的场景,会使教师投入自身的全部激情,上演着魅力、课堂、学生、方法等要素融为一体的教学,教师的眼中只有“课堂”,领引和指导作用就在这种气氛中浸入到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个细节,就连自己和学生都在这种投入中而遗忘了。
2.2 教学方法的要素创新
传统哲学课常教学始终保持着似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价值结构,可这种价值需求不仅直接地表现为它的现实实用功能,还渗透到它的思想意识机制。其实,它表现的教学只是在传递哲学理论相关知识的信息,为某一具体结论作阐释,现实只是对理论的一种说明,或者说因现实需要而替代指导作用。它通过理论的阐述,使学生在现实说明的功利心态中,抒发已经被事实显示的意愿,顺从理论的推理及逻辑的演绎,从而轻松地消除了思考的焦虑,原本的指导意义就变成了以牺牲独立思考为代价的说明意识。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冲击下,人生困惑使得传统课堂承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价值结构迅呈瓦解之势,我们的哲学总是在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困感中作出说明和阐释。无论传统教学工具,还是传统思想性的精神功利性,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慢慢失去了功效。教师欣喜地发现或现实地掌握了一种强有力的课常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声色感染学生的精神,还可以在课余通过微信、QQ、MSE、电子邮竹等,与学生畅谈课余、课间的感想。迫切需要的指导意义在学生的生活和对社会的看法中洋溢出来。原有功利性侧重正道思想的精神意愿而演变的价值转型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也更为现代人所钟情。如老子和《道德经》。“道“属于老子,骑着“青牛”的老子在关口奋笔疾书。“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致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繁盛就与此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道德经》与自由政治、自由法制、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不谋而合,现其销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之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多次表明,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很大帮助来源于《道德经》,“《道德经》是人类的福音”,美国政坛认为老子是“总统之师”。林育、丘吉尔等许多知名的国家领袖都读过《道德经》,这种课堂在欣赏和超越历史时空中的指导意义,其要素在不断被强化和纯化,作为富有历史感、民族感、世界感及对人类未来超前指导意义的价值形态,构成哲学课堂的特有魅力。
2.3 师生情感的交汇融入
哲学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主体意识和学生个体意识的统一。作为传统课堂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作用于学生,它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师生思想的相互渗透交流,使当下的思想交汇包含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因素,而且还被赋予了包括知觉、意识、潜意识、习惯与信仰在内的精神因素,并以主导和接受的方式相对固定下来,而汇成哲学课堂的意义系统,形成课堂成功的标准。这种标准指导下的哲学教学,实际操用着一套机械统一的评价语汇,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但其课堂的深处却贯穿一条亘古至今的“绝对标准”——把学生个体差异的丰富思想创造各个组成部分,维系成一个固有的模式,而不管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目的和动力。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变革的体现,倡导的非集体意识的观点注入课堂教学的深处,从学生方面瓦解了形式统一的精神基础,刺激了学生个性因素的不断蜕变,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逐渐演变为对课程全身心的整体融入。显而易见,这种融入并不意味着“师道尊严”的复活或重振,其更大程度是通过现代高科技利用,导致教师的主体责任和课堂方式的创新,调动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喜爱,并自然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互动”。这种课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超出一切其它的努力,以致某些貌视兴趣淡然的学生,仿佛在一夜间奇迹般地“复苏”。不过一切的喜爱都摆脱不了人们希望的潜在哲学情怀,使学生们努力寻求一种既无俗套限制又有旧日温馨,既不失现代功效又和现代样式适成反差的生活方式。学生可以坐在电脑边或者使用手机悠闲地欣赏《坍塌的偶像》《罗生门》;也可以纵情于《易经》《纯粹理性批判》:还可以钻研存在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等。一切都止于哲学的思考,一切只在思考的层面运作,指导意义的背景和结合现实的内涵已经消散。因此,心身具融的课堂中,一种放弃思想深度追寻的浅表感,一种热衷声色气氛的浮艳感,以及一种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感,都在思索中灰飞烟灭,除了思索还是思索。
3
基于对哲学课堂教学的美好意愿,无疑会使人们集结到保护与承传评课标准的主题下,实际上,现有标准的提出与探索,并不等于传统课堂标准的终结。这些价值观念的迁变,仅仅表明课堂教学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暂时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一种教学价值的提升,它的针对性已随着新形势及高科技教学手段背景和学生对课堂教学主导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不能以否定其作用的方式,来呵护现有标准的风貌,把两者对立起来。在新形势下,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而不再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在此意义上,现有标准的探索,显示它在现代教育规律、师生人格构成、社会历史发展、文化不断超越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潜在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标准下,注重学生接受主体所创造的精神影响的机制标准,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标准曾推动和开发着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也是它足以跨时空承承传延续的精神财富。这种标准退居所表明的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的条件下,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师生空前地“超越”了教学条件匮乏意义上的“现实”,师生都已发现或现实地掌握了一种能够把握更大知识量的捷径,而且在挖掘着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是现代教育条件最值骄傲的成就,它不断催促我们探索和确立包括课堂教学标准的种种标准和准则。显而易见,现代科学技术以全新方式改变着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它将把自然和人类潜在的能量抽取出来,转换成可以扩大的空间,可以延长的时间,导致了传统课堂的颠覆,使之可以按师生的意志重新排序、重新分配和重新使用。往日具体可感的具体形式——“黑板”“粉笔”“教鞭”,如今已被“互联网”、“多媒体”或“程序”等抽象无形又实在有力的能量形式所取代。随者高科技的深入课堂,人们逐渐意识到一种寄蕴在课堂教学中的非人格化意志,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教师的群体影响,而使得社会不断认同,“品牌教师”“品牌学校”“品牌课堂”正使个体不断丧失自己,而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家长和社会面前。这已成为当今教育及课堂教学中运作的主流,失去它们的课堂教学简直不堪设想。
在古代,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和真理;而在现代,我们教授的却是学科和知识。从神圣的传授智慧真理,沦落到如今的教材知识,无疑是哲学教育上的一种失败。有必要指出并强调的是,在调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评价标准的改变,将引起理论指导价值的创造力和品牌意识的极大推动。在教师人格魅力领引的教学中,他们势必与高科技教学条件的理性倾向,保持一种互逆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地表达着课堂的自由意志和丰富情感,另一方面又把哲学思索和指导意义的阳光投射到盲从的暗区,将哲学课堂教学全面地艺术化。应该意识到,任何一种有关哲学教育的高远战略意识,都不能忽视流行,不能忽视它所具有的智慧深刻社会价值。有鉴于此,对当代哲学教育提出的积极探索,甚至是激进功利的“异端探索”,也应该从教育教学规律中的合理结构或功能意义上加以分析和重视,尽管它目前尚有粗陋驳杂之嫌,甚至可能还是零散的、不成熟的、残缺的,但震荡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潮流,总是在应验着一个恒久真理:安于现状的哲学教学,显然是有悖于哲学本身的,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才不至于丢失传统优秀理念,才会不断在创新中寻找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