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荷岩,宋志芳,胡孟娟,芦春莲,曹洪战*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保定 071000;2.南京农业大学,南京 210095)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养猪规模越来越结构化、合理化,更多的新兴技术被运用到养猪业的生产中。种畜更是养殖业的灵魂所在,有优良的祖代,才会陆续生产出更优良的子代[1]。到目前为止,研究如何提高种用公猪的繁殖性能和精液品质是众多的养猪人士和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2]。营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精液品质。如果饲料营养结构不合理,种公猪日粮中的营养水平不足或过低,会降低种公猪性激素的分泌;若营养过高则会使种公猪过度肥胖,直接影响发情、表现性欲低下且配种能力弱[3]。近年来,相关人员都尝试通过改变种公猪日粮配方或向饲料中添加其他营养成分来提高种公猪的繁殖性能。
腐植酸是一种有机物,数量巨大,发掘空间大,可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用于家禽和家畜的饲料日粮中[4]。研究表明,腐植酸不仅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饲养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防止肠炎、腹泻、气喘、流感和湿疹等多种畜禽疾病[5],改善畜牧业和养禽业产品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腐植酸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应用到种用家畜日粮中,还需要深入研究[6]。本试验通过在种公猪饲粮中添加腐植酸来研究其对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表1 试验动物基本情况
表2 日粮基础配方及主要营养成分
试验动物全部来自河北省双鸽集团无极养殖分公司,选择不同品种、年龄和体重相近的30头种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头。一组为试验组(饲喂基础种公猪料+腐植酸);另一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种公猪料),按照公猪的常规饲喂方法进行饲喂。因该猪场公猪不是单一品种,试验对公猪品种没有要求,又采取随机分组,因而基本可忽略品种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偏差。试验动物的基本情况见表1。
试验所用腐植酸产品来自俄罗斯。因种公猪需要限饲,故每头种公猪平均日采食量大约为2.5 kg。试验中种公猪日粮中所添加的腐植酸浓度为5%,添加方法如下:将浓度为5%的腐植酸按照1∶80的比例混入日常饮用水中,再将加入腐植酸的饮水添加到种公猪的日粮中拌成湿拌料进行饲喂,料水比为1.15∶1。每日早上饲喂一次,在确定试验猪将饲料采食完后,可进行一次补料,但一定要控制好喂量,避免因饲喂量过多而产生误差,且一定要确保腐植酸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1.3.1 饲粮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2)
预混料每kg含:维生素A 400 000 IU,维生素D380 000 IU,维生素E 1 200 IU,维生素K360 mg,维生素B145 mg,维生素B2135 mg,维生素B685 mg,维生素B120.58 mg,烟酸600 mg,泛酸350 mg,叶酸90 mg,生物素12 mg,氯化胆碱15 g,铜0.4 g,铁3.3 g,锰0.5 g,钴10 mg,碘10 mg,硒8 mg,Ca 18%,P 6.5%,食盐10%。
1.3.2 饲养管理
经过7 d的预饲期后,试验在2017年3月1日正式开始,正式饲喂期为60 d。需要注意的是,早晨给试验公猪喂料时,需判断腐植酸对试验猪的适口性,还要多次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种公猪的采食和健康情况。要严格按照猪场规定对种公猪进行饲养管理,保证日粮的营养均衡和公猪的健康体质,进而保障优良精液的产出。
1.4.1 时间指标
采精开始时间、采精持续时间这两项时间指标需要用到的工具是秒表,计量单位为秒(s),分别记录采精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1.4.2 精液品质指标
包括采精量、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饲喂结束后,对30头种公猪进行采精,并在该猪场实验室鉴定精液品质,记录并分析结果。采精开始前,对采精部位进行清洗、按摩,保证采精工作顺利进行。准备已经铺好滤纸的量杯,过滤掉一些异物以及胶质。对采精量进行称重,接着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精子密度、精子存活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精子畸形率需要对精子进行染色。
采精量:每头母猪所产生的精液量,用mL表示
精子密度:即每毫升精液的精子数
精子活率%=直线前进运动精子数/总精子数×100%
精子畸形率%=畸形精子数/总精子数×100%
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简单计算,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的ANOVA模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
腐植酸对种公猪性欲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两组种公猪的射精起始时间差异不大,射精持续开始时间参差不齐。可见腐植酸对开始射精时间和射精持续时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添加腐植酸并未对提高种公猪性欲产生明显影响。
腐植酸对公猪采精量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知:试验组平均单次公猪采精量最大为365 mL,最小为163 mL;对照组平均单次采精量最大为387 mL,最小为176 mL。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采精量差异显著(P<0.05),添加腐植酸能显著增加公猪采精量。
腐植酸对公猪精子密度的影响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和精子畸形率都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平均精子密度最高为(5.16×108/mL),对照组最低为(3.18×108/mL);试验组的精子活率为80%,比对照组提高了7.35%;试验组的平均精子畸形率最低,比对照组降低了19.13%。可见腐植酸能够增加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精子畸形率。
种公猪的繁殖性能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热应激、营养水平、出生季节、饲养环境和水质等[7]。其中营养水平的高低可以显著影响种公猪的繁殖性能[8]。将各种饲料添加到日粮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将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运用到家畜生产中,能产生更多新想法和技术[9]。腐植酸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有关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很少,但腐植酸对猪生长和繁殖性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本文研究了腐植酸对种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能增加其采精量、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并降低精子畸形率,显著提高了公猪的种用价值,但仍然需要用大样本验证腐植酸的最佳添加比例和对种公猪的作用。
腐植酸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宝贵的自然资源,数量可观,在农业、化工、医药和环保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10-12]。腐植酸能影响地球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对土壤肥力的改善作用[13]。泥炭、褐煤和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含量多,生产效率高,可以用来开发利用。我国的煤炭储量大,开发利用腐植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14-15]。种公猪的繁殖性能可以通过向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或添加剂而得以提高,并取得了应用,但腐植酸能否作为一种添加剂来改善种公猪的精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为腐植酸的应用提供参考。
表3 腐植酸对种公猪性欲的影响单位:s
表4 腐植酸对采精量的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腐植酸的添加并未对种公猪的射精开始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产生明显的效果;腐植酸显著提高了种用公猪的采精量、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腐植酸对精子畸形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总之,腐植酸对于种公猪的精液品质、繁殖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效果,可考虑作为饲料添加剂运用到种用公猪的日粮中。
[1] 师静,师永生.影响种公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J].吉林畜牧兽医,2016,37(1):25.
[2] 徐迪,权东升,韩宏超.提高种公猪繁殖性能的综合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0,18(5):9-10.
[3] KYZAS G Z,BIKIARIS D N,LAMBROPOULOU D A.Effect of humic acid on pharmaceuticals adsorption using sulfonic acid grafted chitosan[J].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2017,230:1-5.
[4] 王奇书,王拴柱,王天立.腐植酸类物质及对植物的生理作用[J].腐植酸,2001(3):33-40.
[5] 李国东,郭艳丽,祖玉东,等.影响公猪繁殖性能的问题浅析[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3,11(2):46-69.
[6] 朱宇旌,朱广楠,李方方,等.N-氨甲酰谷氨酸与牛磺酸对公猪精液品质,血清激素指标及精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27(10):3125-3133.
[7] 陈国林.影响种公猪繁殖性能的因素[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0):73.
[8] 杨金宝.夏季日粮中添加酵母锌、酵母硒对种公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
[9] 赵金香,矫继峰,赵义龙,等.饲料中添加腐植酸对仔猪增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8(2):24-25.
[10] 刘洋,张娟,陈丙波.腐植酸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5(5):18-21.
[11] 刘娜,齐景伟,安晓萍,等.腐植酸类物质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11):79-83.
[12] ESTIENNE M J,HARPER A F.Semen characteristics and libido in boars treated repeatedly with PGF[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4,82(5):1494-1498.
[13] FRAN A L R,AVELAR G F,ALMEIDA F F L.Spermatogenesis and sperm transit through the epididymis in mammals with emphasis on pigs[J].Theriogenology,2005,63(2):300-318.
[14] 姜忠玲,王国志,王林安.腐植酸钠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12):36-37.
[15] 韩立新,曾宪成.腐植酸及其钠盐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腐植酸,20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