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群與《耐充室詞話》

2018-03-07 01:05趙宏祥
词学 2018年1期

趙宏祥

内容提要 中山大學圖書館所藏民國詞人陳應群著《耐充室詞話》,爲作者手自謄録、訂正之稿本,完成於一九二七年,修訂於一九三年,後因故未出版,以致於從學界視綫中消失。稿本一直未經披露,現筆者對其進行整理點校,并概述其情況。

關鍵詞 陳應群 《耐充室詞話》 《同聲月刊》

民國詞壇距今不過百年,一些詞人與其著述却已漸被歷史塵埃所淹没,令人惋惜之餘,也促使學界認識到應加緊對這些文獻的發掘與整理。詞人陳應群與其《耐充室詞話》,就很值得詞界關注。陳應群曾在《同聲月刊》上發表過數篇文章,故在學界一些研究中屢見提及其人,但有關陳應群的生平、著述却鮮有文章論及。中山大學圖書館所藏陳應群手稿《耐充室詞話》,應爲海内所獨有。筆者近來對其進行了整理,現不揣謭陋,略贅數語,對陳氏其人及《耐充室詞話》進行簡述。

一 陳應群生平述略

關於陳應群其人的家世及生平,现有資料远不夠充分,僅就目前所得,大致勾勒如左。

陳應群,字能群,號耐充,又以字號行世。福建閩縣人。生于一八八二年,卒年約在一九六年初。〔一〕陳應群先祖爲陳喬榮。陳喬榮(一八九—?)〔二〕,字功昌〔三〕,號松軒,福建閩縣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歷任清江、安遠、鉛山、南昌知縣、後遷寧都州知州,爲人有政聲,孫衣言《赴皖日記》云:‘松軒……有循聲,今見其人,淳樸真至,真賢吏也。’〔四〕著有《齊雲樓詩集》〔五〕、《松荔山房詩稿》〔六〕等。陳應群父名小松〔七〕,有弟名應棻(按:即著名翻譯家陳羽綸之父)。

喬榮自江西歸,於福州烏山石壁築松荔山房〔八〕,後爲陳氏子弟讀書處。陳應群少年里居之時,嘗讀書於其中:

《耐充室詞話》:‘烏山石壁,曾爲余先祖母宓太淑人供佛之地,昔與梁眾異(按:即梁鴻志)讀書其山中。’

《八聲甘州》序云:‘松荔山房……光景幽絶,眾異世丈嘗與余偕處是樓,風雨連床,談笑歡洽。’(《新東亞旬刊》第二卷第三期)

陳應群青年時嘗爲廩生〔九〕,似有旅居廣東之經歷。時長女生於佗城。陳應群一九五六年有詩記長女陳與瓊五十壽,云:

我年七十五,而汝乃五十。長汝廿五年,光陰逐客行。記汝佗城生……

大約此時或有在兩廣方言學堂就學之可能。陳應群自云嘗師事於丘逢甲、陈黼宸:

曩讀黄公度人境廬詩,見其元氣渾灝,戛戛獨造,爲開詩界之革命,又讀吾師丘滄海先生詩,取源正則。(陳應群《舜若多齋詩草序》,《國藝》第一卷第四期,一九四年)

閩縣陳君能群與余少年時同師事瑞安陳介石先生。(張應銘《詞源箋釋序》,《國藝》第一卷第四期,一九四年)

此期二人任兩廣方言學堂監督。又結識了張伯楨、张江裁(次溪),陳應群其後有詞回憶:

觀音山畔,鎮海樓邊,依稀夢裏舊遊。問取通家,弦誦却在王城……(《聲聲慢·次溪先生爲篁溪吾師哲嗣著有京津風上叢書及靈飛集人懾其才且高其誼賦比贈之》,《新東亞》第二卷第一期,一九四年)

陳應群在廣州,亦有詩存,如《登觀音山》:

無計逃愁欲遠翔,新晴況復此春光。嶺南千里亦爲客,閩嶠孤雲如可望。林下脱巾隨倦鳥,路旁叉手立斜陽。維摩倘解勞生偈,薦汝禪龕一瓣香。(《法政學報》,一九一八年第一期)

有詞如《徵招》:

巳酉〔一一〕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余弟可鈞、與燊死焉,翌歲過紅花崗(即黄化崗),見一丘隆起,草樹不生,爲之惆悵良久,述成此詞。

紅色血花空抔土。飄零底堪無主。我亦滯孤城,怕連遭風雨,啼鵑已誤。……(《同聲月刊》第一卷第四號,一九四年)

辛亥革命後,陳應群返里,爲福建教育廳第三科科員:

閩省行政公署新人物……教育廳第三科……科員陳應群(《申報》上海版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一九一九年前後,赴京參加文官外交官考試〔一二〕,以政治科優等分發財政部。〔一三〕在京時,陳應群嘗參與寒山、稊园等社團,與詩詞名宿相唱和。

二十年代中,陳應群或以報業爲生,時始撰《耐充室詞話》。樊增祥一九二七年所撰《耐充室詞話序》云:

同社宗子以《耐充室詞話》四卷畀余曰:‘知公不與人作序,求題籤足矣……’詞話爲能群陳君所作,君曩售新聞紙,日刊詞話一則,積三年裒然成帙。

由樊序可知,遲至一九二七年,詞話業已完成。

約二十年代中,陳應群赴東北,任職奉海鐵路(吉長鐵路)。(按:《耐充室詞話》中夾頁即用‘奉海鐵路工程局車務處稿心紙’所寫)《陳羽綸先生年譜長編》録陳羽綸自述云:

一九二八年入北京育英中學讀書。同年,父親突發心臟病去世。此一時期在吉長鐵路任職的伯父陳能群(陳應群)‘每月常寄些錢來貼補我們的家用’。

一九二六年,陳應群妻卒,時有詞寄哀:

天上参商比。怪星桥、乍逢又别,吴头楚尾。离合尋常兒女事……(《賀新涼·丙寅牛女渡河夕婦服未除因憶是日爲亡婦生日愴然有懷》,《新東亞旬刊》第一卷第十三期,一九三九年)〔一四〕

陳應群在東北,亦時與友朋詞札往還。時卓孝復〔一五〕、林若卿〔一六〕(按:卓孝復、林若卿皆卒於三十年代初,故所臚列詞作,當作於陳應群在東北時,又爲後日所發表)皆有詞寄:

碧空遼鶴,問歸來認否……(卓孝復《解連環·賦寄耐充關外》,《新東亞》第一卷第七期,一九三九年)

問墻桃禁柳,幾度能消……(陳應群《憶舊遊·得巴園老人寄詞作此報之》,《新東亞》第一卷第七期,一九三九年)

兀坐扁舟,看大海波濤千尺。紀當日旅居京國,自傷蕭瑟……(林若卿《滿江紅·戊辰賦贈耐充沈陽》,《新東亞》第一卷第十六期,一九三九年)

鴛甇廊邊,驀聽得幾聲刀尺。知今夜個人無睡,怨生清瑟……(陳應群《滿江紅·依韻和若卿》,《新東亞》第一卷第十七期,一九三九年)

多謝塞鴻書寄到,殷勤分付吟箋……(陳應群《新妝過燕樓·沈陽夢憶若卿却寄》,《新東亞》第二卷第六期,一九四年)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亡。因缺乏資料,陳應群此期經歷尚不詳。

一九三九年五月,汪精衛通電投敵。一九三九年六月,《新東亞》旬刊創辦。主管爲汪僞維新政府行政院宣傳局。梁鴻志爲是刊題籤,并刊發詩詞。陳應群始在此刊發表詩詞。(按:梁鴻志爲陳應群之舊識,推測或因此原因,陳應群南遷至南京)

‘中國文藝協會’所網羅諸文人,時有雅集,徵題等活動,如一九四年上元,舉辦‘爲杜茶村生日作茶壽會’、一九四一年之‘辛巳九日北極閣登高’、一九四二年舉辦‘壽蘇迎春雅集’、‘壬午九日掃葉樓登高’等,陳應群皆參與,亦有詞作發表,所作皆見於《新東亞》、《國藝》等。

時,陳應群著成《詞源箋釋》。張應銘謂其:‘君於音律之學,蓋已登堂入室。’〔一九〕是年十二月,龍榆生創辦《同聲月刊》,陳應群於其中先後發表數篇研究詞律之文章。如《詞用平仄四聲要訣》(《同聲月刊》第一卷第三號)、《詩律與詞律》(《同聲月刊》第一卷第五號)等十一篇,可視爲《同聲月刊》之活躍作者。

一九四二年,陳應群六十壽,時曹靖陶有詩賀曰:

君後東坡六日生,江山才調與俱清。更兼閑事饒風趣,自挈孤芳向晚晴。世上欣看鸞鶴侣,歲寒來訂松菊盟。圍城玉貌應同憶,劵此蕪章壽一觥。(《陳耐充六十》,《園藝》第四卷第一期,一九四二年)

陳寥士有詩賀曰:

新聲按律譜朱弦,眾籟其鳴手自箋。歲歲《滿江紅》一曲,從知左海是詞仙。

後山四日讓公先,却比東坡後六天。花甲初周能作健,更支美意到千年。(《赠耐充》,《國藝》第四卷第一期,一九四二年)

由陳寥士此詩,不難窺見陳應群於詞律之造詣,已頗得同儕推重。所謂‘歲歲滿江紅一曲’,即陳應群每值歲暮,遂填一闕姜夔所製平韻《滿江紅》,如《滿江紅·戊寅臘月用白石道人體》(按:戊寅臘月在一九三九年初,由其中‘霜華重紫金山下’、‘避亂人猶驚問世’等語,可以推知一九三九年初陳應群已遷南京居住)、《滿江紅·歲暮再用白石壽神姥體》〔二一〕、《滿江紅·辛巳歲暮自壽用白石神姥體》〔二二〕等。

一九四五年二月,陳應群受命爲僞國民政府宣傳部簡任特派員。〔二三〕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因缺乏資料,陳應群此間經歷尚不詳。

陳應群晚岁里居福州,時與詩友通郵唱和。如一九五三年所刊《咫社詞鈔》即收入其《滿庭芳》一首,爲廿一期社題詠太平花而作。詞云:

白鴿傳書,玉真紀瑞,盟邦渴望和平。高花開候,壇坫敞神京。花也多情解事,憑護取、應錫佳名。都休説,從來蜀道,兵燹幾曾經。 圓明移植後,排雲殿裏,枉自銷凝。問故家何許,衰草又青青。遲了尋芳勝旅,聯翩至、遥涉重瀛。料應見,牽牛半吐,謂牽牛花。銀漢洗材槍。

至于詞話,家人回憶陳應群晚歲亦有所修訂,惜手稿遺失,已不能窺其全貌。〔二四〕

人事滄桑、世變叵測,作爲文士,陳應群之一生,雖沉浮變幻,而始終寄情於倚聲。正如時人有詩謂其‘清才原國士,餘事作詞人。縱被簿書困,仍教筆硯親’〔二五〕。其名雖不彰於世,而陳應群所遺留之《耐充室詞話》、《詞源箋釋》及發表於刊物之諸篇討論音律之文章,視之爲研究二十世紀詞學不可忽視的文獻,則應無異議。

潛心詞學研究之外,陳應群更鍾情於創作,然其耐充詞未有集流傳,現所能見者五十餘首,皆因載於刊物而留存,聊備觀採。陳應群爲詞取法南宋,而於白石之用韻、創調、尤所寶愛。若《紅情·萬泉河荷花荷葉倣樂笑翁體用白石老傖韻》、《緑意·萬泉河荷花荷葉倣樂笑翁體用白石老傖韻》〔二六〕、《湘月·過北陵用白石老仙自度鬲指聲寫之》〔二七〕及前文所及《滿江紅》用白石壽神姥體諸作,傷時感物,審音用字,皆神肖白石。僅就所窺見而言,陳應群之耐充詞諸作,大率工致嚴謹,而境界深婉,情緒低迴。所構建出的種種詞境,也許正是動蕩時代中,文人苦悶而彷徨内心世界的一種真實書寫。

二 关于《耐充室詞話》稿本

中山大學圖書館所藏《耐充室詞話》稿本,乃手寫成帙。楷書工整謄寫於紅格稿紙上,四周雙邊,單魚尾,每頁六行二十字,依四卷裝爲四册,册高十七點五厘米,寬十點八厘米。稿本第一册、第二册皆附有夾頁。夾頁計十一張,第一卷五頁,第二卷六頁,除第一卷卷首夾二頁爲龔心徽跋外,皆爲詞話内容之補充,以‘奉海鐵路工程局車務處稿心紙’所寫,此外尚有一頁書於筆記本紙上。

稿本内頁尚有大量塗乙删改痕跡,添改内容以小字補於行中,對比楷書正文及夾頁字跡,可以確知此稿本爲陳應群親自謄寫,後又作增删、修訂。

稿本卷首有樊增祥序、卓孝復題詞,及一夾頁龔心徽跋。

由樊序可知,《詞話》稿成後,由宗威〔二八〕代爲請前輩樊增祥題籤、撰序。樊、宗具在寒山、稊園詩社中活動,故有‘同社’之云。〔二九〕樊序末署丁卯六月十三日,可知序當完成於一九二七年。前文已引樊序所透露信息云‘君曩售新聞紙,日刊詞話一則,積三年裒然成帙’。可知《詞話》原爲報紙連載,載於何刊則不詳,至成書後請樊增祥題序。樊序除稿本所載,後又刊於《國藝》第二卷第三期(一九四年)‘名家遺稿’中,文字與稿本略有所不同。

樊序謂陳應群‘乃於詞學具有心得者’,《詞話》‘其得力在玉田《詞源》與白石自度腔之旁注’,頗切中其肯絮。

樊序後有卓孝復題詞。詞云:

西湖夜月,記詩人、影瘦和吟箋。何意清聲雛鳳,翔羽下丹山。眎我樂章盈帙,似明珠、百琲入懷圓。算後村詩話,弁陽笛譜,今昔許追攀。 回首故宫夢冷,剩靈和、楊柳想當年。庾信驚心遲暮,詞筆負春妍。莫問畫樓消息,怕吴霜、又點鬢毛邊。但低徊琴趣,賞音微妙任無絃。

調寄《南浦》 巴園老人卓孝復倚聲

卓孝復民元後棄官,長期居於北京,以詩畫自娱。前文引二人唱和之詞作,已見二人交誼。卓孝復爲前輩鄉賢,故陳應群囑之題詞。

卓孝復題詞後,又有龔心徽跋。龔跋二頁,以宣紙書寫另夾入第一册中。龔跋云:

心徽於倚聲之學,竊有所好。今春,舅氏陳能群先生以所著《耐充室詞話》稿寄置吾父,囑爲刊行,因得從旁取讀,即畢知吾舅爲有心人也。夫詞者詩之餘,導源於三百篇,頻促相宣,長短互用,必求其能協律。然以古今音韻之不同,南北方言之各異,欲其穆耳協心,爲音律之準,按調而和之也,亦綦難矣。舅氏積學既久,謂今之工尺可以上通宫商,著爲《詞調古今合譜》附於己作之末,俾研究詞學者得有一偶三友之助,倘能細自探繹,庶於此道思過半矣。庚午夏日女甥龔心徽謹跋於淞西袖海樓。

綜上可知,《耐充室詞話》之撰寫,當在二十年代中,或嘗連載於報章。一九二七年前後方成稿,由樊增祥序、卓孝復題詞。嗣後,稿本寫定成帙,而陳應群又在此謄寫正本上繼繕斯稿,以旁批、夾頁作大幅刪改補充。至一九三年前交至龔禮南處‘囑爲刊行’。不知何種因緣,稿本得以入藏中山大學圖書館。至於龔跋所及《詞調古今合譜》則未見附録,或恐已湮晦。

稿本四卷,前二卷著意闡釋聲律調譜,後二卷則爲尋常詞話之體,録前人名賢佳作及有關詞學之掌故等。現將各卷內容介紹如左。

第一卷内容以音律調譜爲要,尤重以圖表説明宫調、四聲、平仄與填詞之關係。表若《詞源記聲之法》、《中西古今譜字》、《七音律吕配屬》、《十二律吕宫調配屬》、《七調四聲配屬》、《宫調與類題》等表,皆配屬整齊,録其要領,使人一目了然,無乖樊山於‘詞學具有心得’之謂。

第二卷首列姜夔自製曲十七首,輔以工尺譜旁注原注之管色應指字譜。陳應群云: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白石自製曲》一卷及二卷《鬲溪梅令》、《杏花天影》、《醉吟商小品》、《玉梅令》,三卷之《霓裳中序第一》皆記曲拍於字旁。宋代曲譜今不可見,亦無人能歌,莫辨其似波似磔,宛轉欹斜,如西域旁行字者,節奏安在。然歌詞之法,僅留此一綫,録而存之,安知無懸解之士,能尋其分寸者乎。魯鼓薛鼓亡其音,而留其譜亦此意也。余因考叔夏《管色應指字譜》及朱文公《宋樂俗譜》乃列姜詞十七首,并載工尺於曲拍之旁以質讀者。

管色應指字譜又稱俗字譜、古工尺譜與明清通行之工尺譜有明顯之對應關係。以工尺譜注明白石舊譜,進窺宋人歌曲之堂奥,宜乎更易也。清及晚近以來,《白石道人歌曲》之旁譜,尤爲歷代詞家重視。識譜、校譜者如方成培、戴長庚、張文虎、吴梅、唐蘭、夏承燾、楊蔭瀏、丘瓊蓀等皆有所發明。於《詞源》所載宋人俗譜及白石詞譜之研究,素爲陳應群精力之所聚,用心勤慎。嗣後又有《詞源箋釋》(一九四年)、《姜白石歌曲旁注宫調譜字解釋》(《國藝》第一卷第四期,一九四年)、《論鬲指聲》(《同聲月刊》,一九四一年)等,其間或存創見,裨助學林,惜今人尚未給予系統之研究。至於第二卷之餘者,大多有關兩宋詞家、詞作,摭编以充見聞,亦有時見採自前人筆記、詞話之條目者。

第三卷多涉清季詞家,如搜輯王士禛、朱彝尊、陳維崧、洪亮吉等名家有關詞之掌故逸聞,又全録郭麐、杨伯夔《詞品》。至於顧貞觀《金縷曲》、秦淮八艷等本事,則爲人所熟知矣。

第四卷續前,又多涉道光以後詞人。至於閩中鄉賢前輩鄭方坤、葉申薌、宋謙、龔易圖、謝章廷、林天齡、李彦彬、李宗袆、李應庚、何振岱等,皆博稽遺聞,網羅舊作,以備詞林觀採。至於稿本之删改,此卷最多,略舉二例:

余外曾伯祖李蘭屏先生有《古字今搓圓詞》盛傳人間,枚如嘗教致用書院,詞稿未付梓,甚惜。有《冬至亦出搓圓詞》命題,諸生叩階。尤爲人稱道。索舊稿者踵相接。

劃綫字句爲原稿删去,波浪綫下劃句爲原稿以旁批補入者。由此可窺見,稿本原作:‘余外曾伯祖李蘭屏先生有《古字今搓圓詞》盛傳人間,枚如嘗教致用書院,亦出《搓圓詞》命題,諸生叩階,索舊稿者踵相接。’經删改後作:‘余外曾伯祖李蘭屏先生詞稿未付梓,甚惜。有《冬至搓圓詞》尤爲人稱道。’

烏山石壁,曾爲余先祖母宓太淑人供佛之地曩與昔與梁眾異讀書其山中,往往風雨兩三更,吟嘯不輟。眾異取所作詞相示,有‘不許今宵無好夢,分付羅衾’句。余以爲是能作竹屋語者,稱賞不置。近檢書堆,見有眾異《寄題石壁巖》,詩云:‘齋鐘不聽十年强,苦憶城南草樹岡。一徑裂雲松突兀,數峰藏寺月昏黄。舊隨洗缽僧成塔,誤記尋詩夢墮廊。誰信出山似面壁,此身曾誓佛前香。’

烏山石壁一行删去。曩與改爲昔與。此則又與陳應群《八聲甘州》〔三三〕詞相參證。詞前有序云:

閩烏石山石壁巖,舊鑱大士石象,香火特盛,寗都公自江右歸,鳩工修葺,闢樓五間,正廳顔曰介景亭,倚窗憑眺,江水如練,一白無際。右題松荔山房,房負古垣,竹木環匝。循垣而南,蒼松一株,老幹盤拏,旁植荔枝雜樹無數。仰視其上,巖嶂稠疊,有石天焉,深窈而黑,坐容數人,可避風雨,光景幽絶。眾異世丈嘗與余偕處是樓,風雨連床,談笑歡洽,至今思之。三十年事,恍如昨日,不意樓爲僧燬,竟成焦土,可惜也已。近讀《爰居閣詩》,有‘塔僧不洗當時缽,時夢偏循舊日廊’之句,不禁惘然,賦成此闋。

檢《烏山石志》云觀音巖西有介景亭石刻〔三四〕,想即陳應群所言之故物。遭世多虞,遷延無狀,追念先德,以慰積夢,此詞雖因讀梁鴻志詩而作,寧無一種歎噫所在焉。

綜而觀之,《耐充室詞話》的學術價值,凝聚於第一卷、第二卷關於詞學音律、調譜方面的闡釋。一般認識中,現代詞的調譜、韻律研究的開山之作和權威之作,是一九二七年由中山大學出版部印行的吴梅所著《詞學通論》。其《論音律》一章所附《八十四宫調正俗名對照表》、《管色煞聲表》、《古今雅俗樂譜字對照表》、《中西律音對照表》等,最具研究特色與學術價值。取同樣完成於一九二七年的《耐充室詞話》與之對比,可以發現,二者暗合之處甚多。試舉一例:如其中《中西律音對照表》:

中西律音對照表〔三五〕

此表所具之價值,被認爲是‘打通了中乐与西乐的“屏蔽”,为中国古乐的“复活”铺平了道路’〔三六〕。然取《耐充室詞話》第一卷所列之《中西古今譜字》質之:

中西古今譜字

可以發現二表雖臚列有異,而思理攸同。正如陳應群所云:

方今西風東漸,凡是學校之徒,未有不會唱歌者。鋼琴簫笛,板眼相通,‘烏勒鳴乏’等字即‘上尺工凡’之變相。鄙意唱歌一事,僅能唱已也,須能製腔造譜,然後不失爲音樂家,其法可以讀詞求之。松滋謝默卿元淮《碎金詞譜》六卷,旁注工尺及平仄句韻,儘可參看。夫果明於中外古今音理,則所唱與所製,必能腔調圓美,無音律不調之處。

從中不難看出其學術眼光之所具。然而較之《詞學通論》的不斷再版,《耐充室詞話》却在補充修訂後,交龔禮南出版過程中不幸湮没,而隨著陳應群其人被時代所遺忘,《耐充室詞話》也更加鮮爲人知。試想,如果龔禮南在一九三年及時將《耐充室詞話》及時出版,也許在討論現代詞學學術史的專著、論文中,會有屬於它的一頁。

三 刊物所載陳應群文章與《耐充室詞話》〔三七〕之關係

目前學界對陳應群的關注,往往集中於他在《同聲月刊》所發表的系列文章。這些文章所關涉的詞學聲律平仄問題,在一些總結民國詞學演進及聲律討論的文章中都有所引述,被認爲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詞學勃興氛圍下不可忽略的文獻。〔三八〕目録如下表:

標 題︽同聲月刊︾卷次詞用平仄四聲要訣第一卷第三號詩律與詞律第一卷第五號

續表

通過整理《詞話》稿本,可以確知表中所列文章,與《詞話》關係殊深。稿本條目,或具梗概,或臚大旨,所宣而未盡者,經擴充改訂,或即成後日之文章。陈應群於聲律之用專精畢力,庶可見焉。以下略述二者間有關涉者如左。

《詞用平仄四聲要訣》一文,謂近代詞家如朱彊村、王鵬運所作,‘依譜填詞,而四聲準確’,蓋因‘五音二十八調皆由平仄四聲之分配’,故分述以平上去入四聲,分述填詞之要訣。取文字與稿本比對,如述上聲,《詞用平仄四聲要訣》云:

上聲字在説話中音清,用諸詞曲又覺渾濁。試取上聲字讀之,其聲不沉頓自沉頓。但以上聲字介乎上句平聲讀之,方可發調。

稿本云:

上聲字屬角,其音半清半濁。在説話中音清,用諸詞曲,又覺渾濁。謂予不信,試取一首詞讀之,讀到上聲字,其音不沉頓。自沉頓但以上聲介乎上句,平聲之下另可發調。

可知,此文實由《詞話》第一卷夾頁擴充改寫而成。

《論曲犯》一文,以‘詞曲用犯之原則’、‘詞曲用犯之徵證’、‘詞曲用犯之闕疑’三節詳論曲犯之問題。第一節‘原則’云:‘十二宫所住之字各不同,不容相犯。’遂引張炎之成説‘以宫犯宫爲正犯,以宫犯商爲側犯,以宫犯羽爲偏犯,以宫犯角爲旁犯,以角犯宫爲歸宫’加以申發。比照稿本,此部分與《詞話》第一卷‘詞之音譜已詳前述,兹舉詞之體製言之,何者謂之犯’條討論相似,而擴充更詳。

《填詞句读及平仄格式》一文,謂‘詞人方作詞,必欲合律’,‘今爲初學者便於舉一反三,爰將句讀分别,及平仄固有之格式,列爲一表,以便檢查’。文中以‘填詞平仄檢查表’、‘平仄檢法説明’二表詳細闡之。其‘平仄檢法説明’,則與《詞話》第一卷‘填詞平仄凡例’條,完全相同。

《論鬲指聲》一文,以‘鬲指聲之起源’、‘鬲指聲宫調之分别’、‘鬲指聲音韻之分别’、‘鬲指聲注解之舛誤’四節闡明鬲指聲之問題。《詞話》於鬲指聲已有關注,如稿本第一卷云:

有過腔者,一曰鬲指。白石謂能吹竹者,皆能過腔。《念奴嬌》之過腔,即由中管高大石調變而爲雙調者,所謂念奴嬌,鬲指聲是也。

至《論鬲指聲》中則論述更詳,‘起源’指出‘《中原音韻》大石調凡二十一章,而《念奴嬌》屬之,今白石自言《念奴嬌》鬲指聲,乃於雙調吹之……白石言“鬲指聲亦謂過腔,見晁無咎集”,晁無咎有《柳冠詞》,其侄次膺薦授大晟府協律,可見其有家學淵源者……又言,能吹竹者便能過腔,須知過腔與聲混落韻者不同。唐謂擫笛爲偷,宋謂吹笙爲竊,皆取新腔之意也。’可見‘起源’此段實爲對《詞話》原文加以闡釋擴充而成。而《詞話》‘有過腔者’下一條云:

有偷聲者,指吹竹言。所謂‘李摹擫笛傍宫墻,偷得新翻數般曲’是也。宋人謂吹笙曰竊,竊猶偷也。子野有《偷聲木蘭花》之作。

所舉‘起源’節末一句,又爲當《詞話》此條壓縮而成。

《論四清聲寄煞》一文,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詳闡黄鐘、大吕、太簇、夾鐘四聲變化。第二部分則以白石自度曲爲例,分釋《揚州慢》、《石湖仙》、《暗香》、《疏影》、《玉梅令》、《淡黄柳》、《杏花天影》、《惜紅衣》、《淒涼犯》、《徵招》諸詞清聲寄煞之情況。檢稿本中,《詞話》第二卷以工尺譜注釋白石十七首宋俗字譜時,就此情況已有揭橥在先。《論四清聲寄煞》注《揚州慢》云:‘此詞注中吕宫,起調畢曲皆用夾鐘,宜用下一住,清聲用上五住。’而《詞話》注云:‘中吕宫,用下一結聲,中管用一字。’又如《惜紅衣》,《論四清聲寄煞》注云:‘此詞無射宫,故用下凡,而末兼無字,則又寄煞也。’而《詞話》注云:‘無射宫,用下凡字,結聲中管用凡字。’可見,《論四清聲寄煞》之注釋,應在《詞話》基礎上,又加以更爲具體之説明。

《論月律》一文,則以十二月配屬吕宫調簡表爲核心,論述以月律分十二律吕之關係。此表稿本中《詞話》第一卷亦載,而《論月律》中稍有增改。取二者對比之:

《論月律·十二月配屬吕宫調簡表》

《詞話·十二律吕宫調配屬表》

故可知《論月律》所録之表,僅在《詞話》附表增加節氣而成。

《論月律》文中又謂‘古人用律,時或不拘,乃欲今人作詞,必須合律,蓋已難矣。兹爲便於檢查起見,爰將宋時詞曲之列有宫調者,略舉如左’,所舉如第一行正宫云:

正宫梁州 瀛洲 齊天樂︵上見︽宋史樂志︾︶ 醉垂鞭︵子野詞︶ 尾犯︵耆卿詞︶

質之稿本,此顯係擴充自《詞話》第一卷‘宫調與類題’表。表前有敘云:‘學者知平仄四聲與宫調之配屬,不知某宫調爲某題詞猶未盡也。兹採張子野、姜白石及近人詞載有宫調者,條分縷析列表如下。’取正宫爲對照:

正宫破陣子 齊天樂 喜遷鶯 醉垂鞭 瑞鶴仙亦入高平調

詞話所載僅限張炎、姜夔等家,而至《論月律》則擴充至兩宋詞曲,此亦可視作《詞話》完稿後,陳應群賡續而有研究之證據。

《闢方音説》一文,探究古人爲詞以方音叶韻之問題。《詞話》卷四‘吴音不能辨’條云:

吴音不能辨‘支’、‘魚’,白石詞‘不會得青青如此’將此字押入語韻。閩音不能辨‘蕭’、‘歌’,林豈塵讀‘鎖’爲‘掃’,押入皓韻,此用韻之錯誤由於方言之類,似不必爲古人諱之也。北人説話無入聲,因之北曲亦無入聲,往往唱入聲時,派入上去平三聲。其或三聲無此字者,則以一種有聲無字之唱法代之。南人讀去聲盡若平聲,因之南曲去聲與平聲無甚分别。矯其弊者,唯編詞曲之人懸正音以爲的,則音之限於南北一方,本不可通也,亦無不通。抑迦陵有言:‘《贈婦》、《述祖》,押家爲姑。吴歈越豔,激些成亂。用韻之妙,已思過半。’

可見當《詞話》撰寫之時,陳應群已對此問題有所涉及,至《闢方音説》則大爲充實。以張元幹、蔣捷、姜夔之詞爲例,詳析宋人詞中以閩音、吴音、贛音叶韻之情況。

除了在《同聲月刊》之上,陳應群還在《國藝》第一卷第四期,發表《姜白石歌曲旁注宫調譜字解釋》一文,謂:‘姜白石歌曲十七首,既注宫調,復注譜字,唯宋人所紀譜,與今不同。按律吕隔八相生,當以本律爲體,而以所生之爲用,體爲假借,用爲真律。宋人但就律之體而紀譜字,而今人則變體爲用,斯有真律與假借之别。’隨先列一古今譜字表。表之形式如此:

律吕宫調宋人譜字今人譜字説明黄鐘宫合上黄鐘乃中吕所生故從中吕之上字

比照稿本,此表實將《詞話》第一卷‘以白石所用譜字依叔夏紀聲之法載之列表’及‘中西古今譜字’表,合併而損益所成。取二表之黄鐘一行:

白石譜依《詞源》記聲表

中西古今譜字

稿本《詞話》第一卷中二表之後,陳應群繼而指出:

合兩表言之,前表以合字配黄鐘,謂黄鐘爲第一律吕,其餘十一律吕陰陽相間依次遞推。夫固不能以上字而應黄鐘,目爲首音也。後表前列陽律六位,除凡字變音外,黄鐘位居中間,自爲中音,故以上字配黄鐘,後列陰吕六位,除乙字變音外,大吕位居中間,亦中音之一。故以仩字配大吕,前表推究樂理,以豎説爲主,後表尋繹樂聲,以横説爲主。雖彼此不同,自我觀之則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通過此二表,陳應群將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之關係與工尺譜、西樂十二調一一對應,爲理解詞與音樂之關係,提供了直觀的依據。而正是在諳熟律吕、宋人俗字譜、工尺譜的基礎之上,陳應群才得以在稿本中《詞話》第二卷,對白石詞十七首所附舊譜進行注釋。在稿本《詞話》第二卷中,雖然在注釋白石舊譜的過程中,尚有諸如‘白石旁譜除列工尺以外,尚有發明吹管之法,如爲小住當一字爲掣,掣減一字爲折,折者,折上字起下字爲打,打猶敲掯,所謂虚拍是也’,及以夹頁説明《詞源》所載《管色應指字譜》及《朱子大全》所載《宋俗樂譜》的譜字,但在《詞話》中終究未對其注釋方法進行詳細之説明。結合稿本《詞話》第二卷及相關夾頁與《姜白石歌曲旁注宫調譜字解釋》一文的内容,可以發現,發表於一九四年的《姜白石歌曲旁注宫調譜字解釋》,實際上是陳應群對《詞話》第二卷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回顧現代詞學學術史,《白石道人歌曲》一直爲研究之顯學,其中公認起到導夫先路的作用的著述,如唐蘭《白石道人歌曲旁譜考》(《東方雜誌》,一九三一年)、夏承燾《白石道人歌曲考證》(《之江學報》,一九三四年)、《白石道人歌曲斠律》(《燕京學報》,一九三四年),皆成於三十年代,而系統闡明《白石道人歌曲》譜字、聲律,并以翻譯其中旁譜者的著作如楊蔭瀏《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一九五五年)、丘瓊蓀《白石道人歌曲通考》(音樂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等,則成於五十年代中後期。不難看出,陳應群完成於一九三年之前的《耐充室詞話》,綜觀其第一卷、第二卷,實際上可以視作較早以現代學術思維研究《白石道人歌曲》旁譜的詞學著作。在《白石道人歌曲》的研究進程中,是不能夠被忽視的成果。

從以上之列舉,可以看出陳應群在四十年代初所發表的研究文章,都是建立於《耐充室詞話》的基礎之上,而其他新的闡釋,也往往可以視作《詞話》中所涉詞學音律研究的補充和深化。至於全面還原和理解陳應群在詞學上的造詣和貢獻,還需要結合其《詞源箋釋》進行更深入的探索。相信隨著相關研究的推進,陳應群及其著述,在現代詞學學術史中的價值,會得到應有的重視。

(稿本整理過程中,筆者得到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段曉華教授的提點諟正,其中解惑答疑,筆者受益良多,在此致以誠摯之謝意。本文撰寫過程中,還得到陳應群後人、中央美術學院陳衛和教授提供的寶貴資料綫索,其中幫助支持,亦深爲感謝。)

〔一〕陳衛和《陳羽綸年譜長編初稿》提及應群:‘他一九五六年七十四岁,住在福州都司巷二十号。’(《陳羽綸與商務印書館及英語世界》,中國書籍出版社二一二年版,第四五一頁)曹靖陶(惆悵)發表於一九四二年的《陳耐充六十》詩(《國藝》第四卷第一期,一九四二年),尚可推知陳應群大致生於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而由曹詩首句‘君後東坡六日生’,則可知陳應群當生於是年二月十三日(公历)。闢於陳應群之卒年,陳衛和先生在二一七年七月致筆者函中則説明:‘陈應群卒年约为一九六年初。’

〔二〕據《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會試庚戌拔貢覆試齒録》,參見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五年版,第四四五頁。

〔四〕孫延釗撰,徐和雍等整理《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二三年版,第三八七頁。

〔五〕陳及霖《福建陳氏人物志》,第四七頁。

〔六〕檢《許寶蘅日記》:‘陳應棻以其先祖松軒先生《松荔山房詩稿》册乞題籤,先生名喬榮,以進士出爲縣令。’(《許寶衡日記》第三册,中華書局二一年版,第一二一六頁)陳應棻,能群弟。

〔八〕陳應群《八聲甘州》序云:‘閩烏山石壁巖,舊鎸大士石像,香火特盛,寧都公自江右歸,鳩工修葺,樓闢樓五間,正廳顔曰介景亭……右題松荔山房。’(《新東亞旬刊》第二卷第三期)

〔九〕林葆恒《詞綜補遺》小傳云:‘陳能群,廩生,有《耐光室詞》。’‘光’字當係‘充’字之誤。(《詞綜補遺》,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五年版,第七七六頁)

〔一一〕陳可鈞、陳與燊所參加當爲辛亥廣州起義,已酉或係陳應群之誤記。林家鐘《記黄花崗起義陳與燊烈士》云:‘陳氏在福州是官宦家族之一,全族分福、禄、壽三房。與粲屬禄房,與燊的壽房從祖曾任陝西三原知縣。陳氏在西門西峰裏建有宗祠,置有祭業。每年祭祀,挨次輪值,誰家輪著辦祭的,當年可享受産業租金。宗祠規定:每代子孫要按輩分次序取名。據陳氏後人回憶,輩序中有“業可與人同”字句。與燊的父親是可字輩,與陳可鈎烈士爲堂兄弟。’(《林家鐘文史選集》,海風出版社二一三年版,第一三一頁)由此文亦可對陳氏家族之了解有所補充。

〔一二〕《文官外交官考試揭曉》,《申報》(上海)一九一九年一一月一二日。

〔一三〕《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八年十一至十二月份,台北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一九八一年版,第五五一頁。

〔一四〕《新東亞旬刊》第一卷第十三期,一九三九年。

〔一五〕卓孝復,字芝南,號毅齋,晚號巴園老人,福建閩縣人,光緒二十一進士。

〔一六〕林若卿,福建閩縣人,前清秀才。有子林同驊,爲著名航空專家。

〔一七〕《新東亞》第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三九年。

〔一八〕《天籟軒詞譜後跋》末署庚午七月,當在是年。《天籟軒詞譜後跋》載《國藝》第一卷第二期,一九四年。

〔二二〕《國藝》第四卷第一期,一九四二年。

〔二三〕《(僞)國民政府公報》第七六二号,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五〕玄厂《庚辰驚蟄節後二日賦寄耐充》,《新東亞》第二卷第九期,一九四年。玄厂即陳汝翼,字小溪,號玄厂,齊白石弟子,民國畫家。

〔二六〕《新東亞》第一卷第九期,一九三九年。

〔二八〕宗威,字子威,江蘇常熟人。已酉科拔貢,民國初入京,先後任教北京師範學校、華北大學、一九二九年忘張學所辦教東北大學任教。‘九一八’後回鄉,一九三三年冬受聘往湖南大學任教,一九四五年卒。宗威在北京十餘年,參加寒山、稊園兩詩社,與黄子晦、侯疑始合稱‘幕中三詩人’。著有《駢體文存》、《詩鐘小識》、《小説考訂》、《度遼吟草》、《燕遊剩草》等。

〔二九〕參見《寒山詩鐘丙集社員名録》、《稊園社名録》等。

〔三一〕龔易圖,字藹人,號含真,福建閩縣人,咸豐九年進士,嘗任廣東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易圖擅詩畫,又以大通樓之藏書而聞名。

〔三四〕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烏山石志》,海風出版社二一年版,第二四頁。

〔三六〕曹辛華《論民國詞體理論批評的發展、特點及其意義》,《學術研究》二一四年第一期。

〔三七〕以下簡稱爲《詞話》。

〔三八〕如朱惠國《午社‘四聲之争’與民國詞體觀的再認識》指出:‘陳能群經常在《同聲月刊》上發文章,但基本遊離於此次争論之外。他在聲律問題上的主張也與夏承燾相近,認爲四聲與五音有一定的關係,但“今之學詞者、不必侈言宫調,但知平仄四聲之用,思過半矣”。’(《中山大學學報(社会科学版)》二一四年第二期)傅宇斌《現代詞學的建立 ——〈詞學季刊〉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中《歷代詞律之學研究述略》則將陳應群詞律研究文章一一收録(商務印書館二一三年版,第一五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