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刚
贵州省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554300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茶产业是铜仁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自2007年全市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加,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茶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尤其是近5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全市茶叶品牌整合方案、茶产业3年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扩市场抓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茶产业转型升级。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园总面积从83.09万亩增加到169万亩(图1),5年时间增长了1.03倍,年增长率平均值15.4%。
表1 2011年和2016年铜仁市各县区茶园总面积统计
从表1中各县区的数据看,思南、江口茶园总面积增长较大,较2011年分别增长17.1、13.0倍。目前,茶园总面积处于铜仁市前3位的分别是石阡、印江、松桃。
图1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园总面积及其增长走势图
2011—2016年,铜仁市投产茶园面积从26.13万亩增加到103.12万亩(图2),5年时间增长2.95倍,年增长率平均为32.1%。
从表2中各县区的数据看,思南、松桃、德江投产茶园面积增长较大,分别较2011年增加10.4、5.7、4.7倍。目前,投产茶园面积处于铜仁市前3位的分别是石阡、印江、松桃。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叶产量从1.03万t增加到7.28万t(图3),5年时间增长6.07倍,年增长率平均为56.84%。
表2 2011年和2016年铜仁市各县区投产茶园面积统计
表4 2011年和2016年铜仁市各县区茶叶产值统计
图2 2011—2016年铜仁市投产茶园面积及其增长走势图
从表3中各县区的数据看,德江、沿河、江口茶叶产量增长较大,较2011年分别增长49.5、18.0、17.3倍。目前,茶叶产量处于铜仁市前3位的分别是石阡、印江、松桃。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叶产值从7.79亿元增加到74.11亿元(图4),5年时间增长8.51倍,年增长率平均为57.62%。
从表4中各县区的数据看,江口、思南茶叶产值增长较大,较2011年分别增长34.0、32.6倍。目前,茶叶产值处于铜仁市前3位的分别是石阡、印江、松桃。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叶均价总体呈增长趋势。茶叶均价从75.6元/kg增加到101.8元/kg;2014年较上一年度增幅最大,增幅45.6%,2012年较上一年度大幅下跌,下跌45.2%(图5)。
从表5中各县区的数据看,思南、江口茶叶均价增长较大,较2011年分别增长1.8、0.9倍;沿河、德江呈下跌趋势,下跌幅度分别为38.75%、61.00%。目前,茶叶均价处于铜仁市前3位的分别是沿河、石阡、江口。
表3 2011年和2016年铜仁市各县区茶叶产量统计
表5 2011年和2016年铜仁市各县区茶叶均价统计
图3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叶产量及其增长走势图
图4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叶产值及其增长走势图
图5 2011—2016年铜仁市茶叶均价及其增长走势图
图6 2011年、2016年铜仁市茶类结构及产量占比图
铜仁市一直以来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绿茶产量较大、红茶产量次之,其他茶类产量较小。从图6可以看出,2011年与2016年相比,铜仁市茶类结构和产品在逐步丰富和完善,由2011年的3种茶类发展为2016年的4种茶类;绿茶产量占比略有下降,下降5.2个百分点;红茶产量占比小幅上升,上升3.8个百分点;黑茶产量占比几乎持平,变化较小;茶类结构中新增加了白茶茶类,占比为1.2%。
总体来说,过去的5年,铜仁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均保持持续增长,茶产业整体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以“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引领、“梵净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为核心品牌的茶叶品牌体系,全市茶园规模化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高、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茶叶电子商务逐渐兴起、茶园观光旅游逐渐盛行、茶产业扶贫成效进一步显现。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目前铜仁市茶叶产值的增幅远大于茶叶面积和产量的增幅,茶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型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凸显铜仁市现代山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引领农民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
铜仁市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茶园受地理条件限制,地处深山、零星分散,茶区内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建园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茶园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管护成本较高,部分茶园经营管理不善,单产低、效益差,处于半荒芜状态。
铜仁市茶企“小而全”“多杂乱”现象较普遍,多数是单打独斗,不成规模,带动力不强,整体实力较弱。大部分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底子较薄、规模小,部分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不高、拳头产品不多、产业链不长。
目前,铜仁市对于夏秋茶的综合开发还很薄弱,有相当一部分茶园一年只采一次春茶,且采摘量只占全年总产量的40%左右,大量的茶叶老在树上,利用率低。此外,茶产业既是农业产业范畴,又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范畴,涉及到茶叶精深加工、茶工艺品生产、茶产品包装、茶产品流通、茶馆、茶庄经营、茶旅游服务等诸多领域。当前,铜仁市茶叶营销力度持续加大,但茶文化、茶旅游开发力度相对滞后,茶文化氛围不浓,茶馆、茶楼经营不善,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方面铜仁与国内和省内的差距较大,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如茶饮品、茶食品、茶用品和茶叶天然提取物等方面几乎是空白,茶叶综合利用率较低。
一是坚持以茶树品种的适应性、适制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和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品种,加大对本地特色优势品种石阡苔茶、沿河古茶等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效益茶园示范基地;二是积极引导和支持茶区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化肥零增长,大力支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土壤有机肥力,提高茶园单产水平;三是引导和支持茶农将零星分散种植和管理不善的茶园向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建设成为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化茶叶基地。
一是加大“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宣贯培训力度,促进茶叶企业树立全程标准化生产,推动全市茶叶企业“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提高全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引导支持茶叶企业向茶叶主产县、核心乡镇、茶叶园区集聚,推动初精制分离,按照初制企业就近茶园加工,精制企业落户园区做数据化拼配,冷链物流企业配套服务的专业化分工,逐步形成“初制标准化、精制规模化、拼配数据化、冷链物流专业化”的格局,推动各要素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聚集效应;三是支持茶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共享运用;四是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应用新技术、新科技、新装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水平、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茶叶加工品质。
一是按照市内、市外、出口3个目标市场,构建销售渠道,优化市内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布局,加快推进梵净山茶城建设,加快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内市场服务功能;二是支持茶叶进景区、进酒店宾馆,在市内开展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一些茶事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本地市场;三是继续巩固和扩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市场份额,引导企业到目标市场新建梵净山茶专卖营销窗口,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博会、茶叶经销商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
一是全市集中打造“梵净山茶”公共品牌,支持发展“石阡苔茶”“梵净山翠峰茶”等区域特色品牌。积极融入全省以“贵州绿茶”为引领“省级公共品牌+核心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贵州茶品牌体系,重点突出梵净山茶核心区域品牌。大力构建梵净山茶公共品牌体系,做大做强梵净山茶品牌;二是加大梵净山茶品牌在中央媒体、目标市场、重点区域的广告宣传力度,多形式组织举办参加目标市场的品茗推介、茶叶博览会、茶叶招商等茶事活动;三是积极引导茶产业转型升级,将茶园基地资源、本地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打造集观光购物、休闲品茶、修身养性于一体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茶旅田园综合体,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茶园综合效益。
一是引导茶农通过入股等方式,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聚集,让茶园资源变资产,茶农资金变股金、茶农变股东;二是支持全市7个重点产茶县成立专业服务公司(协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协会)从事技术培训、推广、新产品研发等带有公共性质的服务;三是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由专业化服务公司(协会)组织实施茶叶采摘、除草、施肥、用药等茶园管理工作,提高茶产业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