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婷
摘 要: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的使用则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直接相关。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当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内涵,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地探索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以迎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数学认知发展的规律,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应用;创造性;探索
一、创造性地拓展教材情境,展开情境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含有许多贴近生活细节、契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趣味化和情境化明显。小学数学教材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宝库,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时,理当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情境,展开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可以是碎片式的,也可以是举一反三式的。
例如,“模拟超市”的情境化教学便是举一反三式的,它可以对应于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适用于不同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如,在小学低年级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即可以营造“小卖部”的简单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联想自己喜爱的“零食”“小玩具”的“买卖”中认知加减法,并深化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在中高年级,教师即可以创设“模拟超市”的复杂情境,引导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灵活买卖、互相验算。这种较为复杂的情境,适用于乘除法、四则运算、小数、百分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等多个方面的教材教学。教师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展开,也可以单独展开,总之需要足够灵活,也当注意多变换一些形式、多设计一些环节,保证能够在一个构架之上构建起多姿多彩的数学小屋,使小学生能够在其中快乐地学习。
二、创造性地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教材,展开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確教材对应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使教学生活化;二是发掘生活实际中的数学知识,使生活数学化。
(一)由教材回归生活,提升学生个人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再现教材中数学课程的生活性,促进教材回归生活,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也回归到生活之中,化抽象为具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参照物的重量,然后安排学生用手实际掂量一些实物的重量,如掂一掂比一比一枚一元硬币、一支圆珠笔、一本书、一个文具盒、一叠书等的重量差异,估一估重量大小,随后,教师可以动用小型电子秤,量出这些东西的实际重量,从而让小学生能够有一个感觉上和数量上的亲身体验,保证他们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到位。
(二)由生活拓展教材,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也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当注重由生活向教材、由外向内地拓展数学教学,引领小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反哺到数学教学中,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形状的,其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三脚架,圆可以旋转和滚动,如车轮、风车等,但是在教材中有关这些图形的内容,都集中在了它们的数学性质方面,很少讲及它们的生活功能。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尽可能地发掘生活中的三角形、圆形物品,并深入探究这些物品的功能,进而引申到相关数学图形的性质上来,从而有效拓展教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关联式地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具有一定的规律,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往往把同类别且同一层次的数学内容编在一个单元之内,把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数学内容编在不同的单元甚至教材之中,相似课题的单元也会有意地适当隔开,这种编排方式较为灵活,化整为零,分而教之,减轻了小学生在学习同一类型的数学知识上的学业负担,但也减弱了数学知识的集聚效应。为此,教师当统筹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进行关联式教学,以在保障小学生负有适量的学业量的同时,强化数学知识的体系性,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关联式教学非常适用于知识的跳跃式复习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关联性,促进小学生有关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在平面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分散在不同教材中的相关单元连接起来,在学习中强化复习,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即可以引入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引导小学生在数学性质和生活应用上对它们进行对比。
总的来说,教材是死的,但头脑是活的。教材的使用方式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探索新的运用理念和方式方法时,始终不得脱离教材内涵,不得脱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不便于超越自身的教学特色和知识积累。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始终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教师、教材、学生和时代、科学尽可能地完美结合起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展开,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妍.小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的策略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7(18):270.
[2]徐琼.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新课程(上),2014(10):5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