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镇南
这次闽派批评研讨会提出了一个主题,即“关于新时代与文艺原创力”。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原话:“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可见,提升文艺原创力,要经由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途径,达到文艺创新的目的。我认为,这也是我们闽派批评在现今应当承担起的历史使命、时代课题。
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方略之后,在文艺界,关于“时代文学”“新时代社會主义文学”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种种提法多了起来,解说蜂起,思想活跃,这反映了大家对我们文学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的文学在现阶段的性质、使命和发展道路的认真思考。在诸多提法中,我比较倾向于“新时代文学”这样一个比较简洁、涵盖面比较宽广的提法。这个提法跟我们已经讲了30多年的“新时期文学”的提法相连接,是一个互相接续的文学分期的命题,这也是我们思考怎样提升文学的原创力必须先说明的问题。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二十世纪文学”“世纪之交的文学”“新世纪文学”乃至“新千年文学”“新世界文学”等命题,来描绘我们文学现在进行时的样态,回望一个世纪内文学由封建社会形态缓慢而曲折的走向现代性乃至当代性、世界性的发展路程,引起了广泛而活跃的思考,扩展了文艺思维的空间,增添了文学史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的路径。这是我们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有益探索和试验。当然,任何艺术探索、实验都受艺术发展规律的制约,要接受艺术实践的检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运用之后,人们逐渐觉得,以一个世纪的长度和统一的世界文学的宽度来考量、笼罩文学,着眼于文学的现代性及当代特征来检验文学的进步和提升,这样的办法比较空泛,比较虚飘,很难具体地把握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文学史、文学现象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也不易揭示社会历史的兴衰,社会生活的变动归根结底决定着一切精神生活的发展进程包括文学史的变迁过程这样一个普遍规律,更不能具体地揭示、描述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种种表现形态以及各个不同种类、体裁的艺术创作本身固有的那些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精准性指明的规律。因此,不论在文学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现状研究领域,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太多成为人们共识的坚实的研究成果。倒是大家沿用已久的,按照我国近代乃至当代的历史分期如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等习惯性的名目,能够把我们研究的目光约束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范围内,具体地揭示其中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文学发展变化的现象及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我觉得,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阶段,用“新时代文学”来代替沿用已30多年的“新时期文学”,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学与时俱进,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演绎出的思想华章,又是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创新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新篇,他是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生活在深刻变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有一位历史学家睿智地指出:“生活是活的历史结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生活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上形成的生机勃勃的活的历史结构。它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间发生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历史变革,又承接着我国社会主义客观历史进程中没有变化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直面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新的矛盾运动中生息着、奋斗着、发展着、创新着。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相互联结的生活基础与历史结构上,我们找到了新时期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相连接的历史脉息和生命体征,也找到了新时代文学的来龙去脉与新质新特点,由此而进,就能探索摸清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原创性动力最深厚的根源,找到在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发扬中提升这一文艺原创力的可靠途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