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

2018-03-06 00:28欧阳辰晨
青年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欧阳辰晨

摘 要: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不仅在于其科学性,更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思想内涵、思维方式等方面相契合。正是由于这种内在契合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向同行。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契合性

一、“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契合性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礼记·礼运》这样描述“大同社会”:财产共有,人们没有私有观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参与社会劳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我国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眾基础,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提出“等贵贱,均贫富”主张,如太平天国运动把未来理想社会描绘成“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状态。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建立“天下为公”“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范围内根本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必然被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更是现实的运动。中国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具有极强的空想性,与共产主义理想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想象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至少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二、“天下一气”的思想与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契合性

中国古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统一于物质性的“气”。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阴阳二气”是“道”的产物,宇宙万物则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冲气以为和”)的产物。针对有人以“气”的无形性来否定其客观实在性的思想,张载提出:“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认为充满“太虚”的“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是“无”。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认为“精”或“精气”既是物质现象如“五谷”“列星”的本源,也是精神现象如圣人胸中之意气、“鬼神”等的基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下一气”的思想已经直观地猜测到宇宙万物统一于物质,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派生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是由物质所决定的。“天下一气”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契合性。

三、“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契合性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存在事物统一体之中,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中就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宋明理学更加强调阴阳互补,化生万物的作用。宋代科学家沈括曾说过:“阴阳相错而生变化”“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他认为宇宙万物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其内部蕴藏着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二气”。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发展的始终,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相通性。

四、“理势合一”思想与唯物史观相具有契合性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集中体现为“理势合一”的思想。“理”,在先秦时代大致指自然规律,随着时代更替,被赋予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涵义。“势”,具有权势、威势、形势的含义,为法家和兵家所常用,随着时代的更替,被赋予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的涵义。“理势合一”,是指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早在先秦时代,我国的思想家已经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反对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的宗教思想,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汉代的王充指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即“时”“数”),不为任何人(无论“贤圣”还是“恶人”)的意志所左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明确提出“理势合一”思想,他说:“迨得其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理势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从自然界贯彻到人类社会,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势合一”的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通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