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萍+王晓瑭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炙手可热的议题。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特征、重要意义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加强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应该是教育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二十一世纪,知识就是竞争力,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思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此,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5所高校的96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所谓核心素养,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必须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素养,它代表了中国学生都应该拥有的基础能力[1]。其中,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部分,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意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中包括了文化、发展与社会三个方面六大项,每项细分为三个指标一共18项[2]。
1.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从秦汉时代起,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中华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特征的一部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大方向上,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化素养中人文底蕴这一项包括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等要点,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成果,才能做到心怀天下、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
2.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中提出的自主发展,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对真实的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自主发展里面包含了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对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两者缺一不可。学会学习强调的是教育要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省的习惯,时时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方面,珍爱生命是关键,健全人格是核心,自我管理是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参与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的合作、交流。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这一项,分为责任担当与社会实践两大方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中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具体指标。作为承载国家未来发展的脊梁,青少年需要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能明辨是非,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
二、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特征与时代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指南针、风向标,是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地生根,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学校一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走出独具特色的核心素养之路。具体到“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面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究竟需要培养他们什么样的责任担当呢?
1.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特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六大模块之一,主要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与主动性。
(1)社会性。马克思说,“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核心素养中提到的责任担当,对象是承载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小学生,体现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要求。不同于核心素养的其他内容,责任担当强调学生能清楚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与社会责任,并且懂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履行的各种义务。
(2)时代性。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责任担当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军备竞赛转变为经济、文化交织渗透,而无孔不入的网络则给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入提供了便捷。培養学生的责任担当,重点是培养当代学生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国家意识,能够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突破自身所在时空的局限,参与跨文化交流。
(3)主动性。责任担当,重在担当二字。担当是个人的主动行为,是一个人内在意志的外在体现,体现的是个体主动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个人涵养。它既要求学生能自尊自律,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又要求学生能明辨是非、判断对错,理性面对社会事件,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履行社会义务和完成社会使命而努力的主体意识。
2.责任担当素养的重要意义
(1)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在诠释中国人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责任担当被赋予了时代新的内涵,无论是当年的延安精神还是现在的航天精神,无论是当年的长征精神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精神,都深刻诠释了责任担当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责任担当的精神领域。endprint
(2)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责任担当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中爱国是核心,要求个人发展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結合,具备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敬业是关键,指向的是热爱工作,勤勉付出。诚信与友善是待人处事的标准,指向的是待人平等、待人如已、待人宽厚与助人为乐。
(3)责任担当是教育实现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以及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等教育理念,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列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无疑是对教育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要创新。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就是教育规划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具体途径
核心素养与以往素质要求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生长性,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需要我们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言传身教等方面积极引导。
1.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
教师作为教学一线工作者,是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者与实践者。教师队伍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掌握,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实施效果。第一,学校应从多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概念。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会,帮助教师真正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同时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实讨论如何结合本校的特色落实核心素养改革工作。第二,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核心素养改革措施的效果。因此,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进修培训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及碎片化时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工作,让教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2.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阵地。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应该从教育理念角度入手,转变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理念,认识到学校不光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素养,还需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等人文素养。学校领导层必须认识到,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品质,不是一个大而空的口号,不是“运动式”的搞过场,而是需要每所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等方式将责任担当纳入学生培养框架。其中,学生德育课程当然应承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国家观念的大部分内容。学校应思考如何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考虑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紧跟时代脚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立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让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课程贯穿教育全过程。
3.从家庭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从心理学的观念来看:个人的发展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小觑。若家庭能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协同学校共同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家庭层面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求家长秉持家校协同共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度保护孩子、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专制等错误观念,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待人接物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家长要敏锐发现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悖之事,教会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学生做错事情时,家长要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正确育儿理念,教育学生知错必改,主动承担责任,养成“知耻近乎勇”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家庭教育中还应有意识引导学生“胸怀天下”,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
4.从社会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不光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具体来说:社会首先要树立正确道德规范,通过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把抽象的说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同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以互联网、网络平台、手机、卫星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纷至沓来,将各种海量网络信息迅速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围墙的局限,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要努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使社会舆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文化,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相信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我道德品质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0-13.
[2] 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作者:王晓瑭(1983-),男,山东德州人,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安利萍(1981-),女,内蒙古集宁人,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