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垃圾跑八年

2018-03-06 21:12徐芃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期
关键词:焚烧厂垃圾车海归

徐芃

阅读分享:本文通过一个海归硕士追着垃圾跑的经历把专业的垃圾分类理念、技能传达给我们,令人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环保不是一个口号和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环保是需要知识与技能的,更是需要教育的。在这次阅读中,我们不仅完成一次教育,也懂得了,巧妙的文章标题能激发人们对老生常谈问题的兴趣,具体的事件比单纯的说理更能起到警醒人心的作用。(特约教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三中学 张雪飞)

要不是因为上了电视,河北保定南峪村的很多村民还不知道,那个每天念叨着“垃圾分类”、挨家挨户收垃圾的“外边来的姑娘”陈立雯,原来是海归硕士。

从2009年起,她就一直追着垃圾跑。她跟着那些垃圾车,跑过全国许多地方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其间,陈立雯看到许多因为混合处理造成的污染,“已经不能简单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垃圾分类则是垃圾减量的过程,简单的干湿分离,起码就能减少50%的垃圾”。

陈立雯来到南峪村之前,这里和很多农村一样,正一点点被垃圾包围。这几年,南峪村靠旅游把贫困的帽子甩到了身后,村委书记担心,刚刚吸引来的游客,会不会因为随处可见的垃圾不再回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就南峪村的难题找到了陈立雯。“现在的垃圾处理方式,只是让人们‘眼不见为净。但垃圾运走之后怎么处理,大家都看不到。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垃圾处理的经济和健康成本从来没有明白地摆在大众面前。”陈立雯说。

追着垃圾跑的这几年间,陈立雯看到混合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几十年前填埋的垃圾,已经把那块场地“污染透了”。因为不知道这堆混合物里发生了多少化学反应,任何动作都可能产生无法预知的危险。陈立雯在国内见到过污染受害者,他们的家都住在垃圾填埋场、焚烧厂附近。

在南峪村收垃圾的过程中,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不是给我做的,这是给你们自己做的”。“垃圾是他们自己产生的,”走在南峪村的碎石路上,陈立雯一边说着话,一边不时俯下身,捡起路边草丛里的各种垃圾,“要让他们知道,处理垃圾也是他们的责任。”

她不認为垃圾分类进展缓慢是有些人口中的“国民素质”问题。“素质是教育的结果,我们从来没有做过深刻的环保教育。”刚来南峪村的时候,陈立雯就组织村民集体捡过一次垃圾。她后来才知道,自己下手翻看那堆没有人愿意靠近的垃圾,这个对于她来说只是习惯的动作,被很多人记了下来。之后上门收垃圾,村民都非常配合。

遇到事情——今天准备厨余堆肥场地,明天买垃圾车……她都要找村委书记协调。她一度担心,“书记哪天被我呼唤烦了,我可能就得离开南峪村了”。跟人聊起南峪村垃圾分类项目的进展,陈立雯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关系理顺”,在她看来,垃圾问题最终还是人的问题。“关键就是,做事的人是不是把垃圾分类放在心上。”

陈立雯最开始接触垃圾分类,源自2006年做志愿者时的一个小游戏——找一根长绳,在地上围个圈,把一天要产生的垃圾都倒进去,让圈子里的人想办法,不离开这个空间,怎么把自己的垃圾处理掉。在人口以“百万”“千万”来计数的特大城市,这个圈子围得太大——今天大包小包拎下楼的垃圾,第二天一早就被运到了四环五环之外,随着焚烧炉内的火焰化成烟气和废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形的”。但她心里明白,无论是埋在地下还是飘入空中,这些人类自己产生的垃圾,终究会以另一种面目回到人们身边。

继续前进摘自《中国青年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焚烧厂垃圾车海归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垃圾车放哪里好
运营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公众风险感知研究
生活垃圾焚烧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与研究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形形色色的垃圾清运专用车——HEIL全系列垃圾车掠影
一种压缩式垃圾车的垃圾桶提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