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杠杆:支撑之源与市场影响

2018-03-06 18:25鲁政委
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杠杆债务利率

近期笔者参加了很多会议,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在问现在的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不关心GDP和CPI了。

那么,政策所锚定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控杠杆。只要有金融市场就有杠杆,即使不谈二级市场,一级金融市场也是有杠杆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杠杆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上,太高了有风险,太低了没有效率。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到:“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可能大家从来没仔细琢磨过“控总量”到底是要控什么总量,这里不妨先留下这个疑问。

政策还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去杠杆,把降低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放在重中之重。“十九大”又提出三大攻坚战,而防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防风险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控杠杆。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样一个以往提纲挈领得会议上提出控制“宏观杠杆率”这个具体指标,值得我们重视。

“控杠杆”需控制债务融资水平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宏观杠杆率的定义:宏观杠杆率=债务/名义GDP=(总债务/总资产)/(名义GDP/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投资效率。缩小分子、放大分母都可以实现降低宏观杠杆率的目标。从微观层面看,要降低宏观杠杆率需要降低资产负债率。首先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它是重中之重。同时除了国有企业外,还有其他负债率高的主体。第一类是“僵尸企业”,过度负债无法清偿;第二类是房地产,房地产本来就是一种高杠杆的活动;第三类就是地方政府,当然地方政府债务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表内债务,更多地是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在法律上已经被改造为地方国有企业,因此又转化为了国有企业杠杆率的问题。

以上是降低分子的方法。我们再看看如何提高分母、把投资效率变高。

我们通常认为,提高投资效率并不容易,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等,这些在短期内都无法实现。但同时,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投资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效率偏低,所以有必要控制过度投资。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了很多外部性很强的项目,而外部性在财务上无法核算。单从财务核算的角度上看,这些项目的效率偏低,影响财务的可持续性,未来将有所压缩,所以,2018年就在压缩投资的规模,保重点项目,一般性项目的重要性靠后。

如果我们回到杠杆率的最初公式,即总债务和名义GDP的比值。这可以理解为给定名义GDP增速,首先要把债务总量控制住,这就是“控总量”的含义,实际上是要控制一个总的债务融资水平。

控制债务总量的方法很多。例如,广义的MPA,能够涵盖表内外融资,就能够实现控总量的目标。可是在控制总量的同时,又不能让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这要如何实现?这就要靠优化社会融资的结构来实现。

按照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就是所有的从金融机构流向企业的资金,在实际统计层面上,则是银行理财、信托理财等的加总统计。大家想一想,银行理财跟信托理财、证券资管理财这中间有重复统计的部分吗?当然会有。如果把这一部分重复统计的拿掉,可能经济也不会明显下降,由此就可以在分母不下降得太快的情况下,以更快的速度压缩分子,从而实现一部分降杠杆。

理解这个之后,大家就能明白2018年以来的所有监管政策与政治局的部署,本质上都是围绕着“控杠杆”的。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是去杠杆,因为资本充足率本质上是对杠杆率的控制。金融机构表外扩张没有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但在刚兑的情况下,还是需要金融机构以表内资产承担表外的风险。没有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意味着表外的杠杆无穷大。所以,要控制杠杆率,要么打破刚兑,要继续刚兑就需要回表。

政策规范债券市场业务时,明确讲到了禁止代持,代持为什么存在杠杆偏高?因为代持者没有资金,却拥有资产的所有权,杠杆接近无穷大。对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的管理,实际上也是围绕着控杠杆的核心。

银行股权管理办法中有一项型要求,即银行的股权资金必须来自于自有资金,以前资管计划或者其他资金都是可以持有银行股权的。按照现在控杠杆的新规已经不可以这样了。因为,如果连借来的钱都可以作为资本,不也意味着杠杆无穷高吗?所以,现在必须是自有资金。委贷管理办法讲得很清楚,贷款机构不能作为委托贷款的委托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不能作为委托人。因为过去这些也被作为加杠杆的办法。要在压债权融资的时候,不让经济受到大的影响,就需要为经济发展继续能够提供资金,但这些资金却不能够是债务形式的,那就只能是股权融资。

“控杠杆”取决于中国经济韧性

既然这是中央的核心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平稳地将控杠杆政策推行下去?能够确保平稳推行下去的支撑是什么?是韧性。

第一大支撑是外需回暖。单看直接的影响,进出口2017年拉动GDP 0.6个百分点,而2016年负向拉动0.4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拉动了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仅仅外贸这一部分,就把中国经济增速提高了接近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经济的回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杠杆的机遇。目前主要贸易伙伴的加权PMI仍然很高。如果2018年中国的出口还是不错,将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第一个源头。

第二大支撑是房地产投资,特别是棚盖货币化。我们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2017年房地产的投资。虽然,2016年12月,中央对房地产宣布了严厉的调控政策,但同时棚改货币化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的安置居民不仅不在限购的范围内,还获得了补贴给资金。所以,201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严厉的调控之下,完成超过了2016年的增长,回到了2015年之前的水平。所以投资还是下降的,但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回升,投资降幅原本会更大。

这个政策到底2018年还有没有?尽管目前我们在政策上没有看到最终的预算,但棚改2018年应该还有。到底规模多大?2017年是600万套,如果按照此前公布的到2020年的三年规划,2018年可能还有500万套,目前尚不知道在當前重点转向租赁房建设的情况下,过去的这个棚改计划会不会调整。endprint

租赁房建设是2018年的新政策。中央要求盖租赁房,最终租赁房很可能会超预期,最终租赁房的规模会比市场预期更高,这也构成了2018年房地产的另外一个支撑。同时,在2018年开年以来,二线城市的房屋销售同比转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还有很多城市推进人口城镇化,有利于房产的销售。过去限购政策与户口有关,放松户口限制,实际上也就放松了购房的限制。

第三大支撑是货币政策。市场感觉货币政策收紧,主要表现为广义信贷与M2的快速下滑,但社会融资存量的增速在2017年大部分时间里居然比2016年的增速还要高,甚至回到了2015年之前的水平和2014年那个时候的水平上。我们再看狭义信贷增速,总体比较平稳,以至于,2017年大部分月份里的增速甚至比2016年的增速还要高一些。

第四大支撑是经济增长预期的调整。万一经济放缓一点,去杠杆还能进行下去吗?目前我们已可以接受更低的增速,容忍经济增速下行,但要求经济发展质量要提高。由此,当经济增速放缓,过去市场认为政策要放松,利率要下降,现实却并非如此。于是,市场需要了解政策到底能够容忍的经济增速的底线在哪里。我认为,肯定不是6.5%。如果我们用统计方法估计现在的潜在增速,会发现即使经济增速下降至6.3%也不会導致失业率的上升。进一步地,如果失业率有所上升,但社会还能承受,那么经济增速还可以再低一点儿。就算前面三大支撑在2018年都出现一定减弱,经济增速放缓时政策更有保持定力的基础,也不会构成去杠杆的障碍。

控杠杆的市场影响

杠杆率成为了左右这个市场的关键变量。如果说去杠杆是我们的政策目标,那么控总量有没有一个经验上的算法?我们在数据挖掘当中发现,如果把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和M2增速做一个平均值,从2017年开始居然和名义GDP的增速一模一样。这可能就是为了保持债务和名义GDP的比值不变。

从高频杠杆率指标来看,股权等其他融资高一些,货币市场的DR的融资利率就会高。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当然是指债券质押回购的杠杆率。回购做得越多,DR和央行的七天回购的政策利率的利差越大,最终借到的钱和政策利率之间的利差越大。基金的杠杆率和R-DR利差也是类似这样的关系。

这样的分析是否有根据?2018年1月14日,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公开市场操作“随行就市”。随行就市为什么加引号?是为了强调利率可升可降。大家都问,政策利率代表着强烈的政策信号,央行使用利率工具能否更稳一些,不要随行就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这主要是为了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合理利率预期。什么预期?就是避免市场机构加杠杆,扩张广义信贷。这个广义信贷就是债务融资。只要市场杠杆上升,公开市场的政策操作利率就还会升,只有杠杆不加了,公开市场的政策操作利率就不再继续上升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所有的债务融资当中贷款还是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社会融资当中,贷款的占比已重新回到了70%,甚至有时更高。要把整个债务融资控制在适当水平上,就需要适当控制贷款。在过去贷款利率和三个月Shibor利率的走势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2017年Shibor利率上升得很快,贷款利率却上升得很慢,导致大量的企业和机构能不发债就不发债了,转而去贷款,由此引起贷款额度紧张。

那么,怎么把贷款控制住?一种方法是加贷款基准利率。如此加息的确能够让企业减少对贷款的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要控制宏观杠杆率,控制住分子不要膨胀得太快。这个分子是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的加总,而存量债务是本金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如果提高贷款基准利率,那么150万亿元的存量债务的利率都会往上升。每提0.25%,存量负债的应计利息大数将会有至少超过4000亿元的成本要加上去,反而不利于控制杠杆率。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把存量债务的利息控制住,同时又能够控制新增债务的本金,不要让新增贷款的需求过旺?那就得要通过提高新增贷款的利率来抑制增量债务的扩张。但是利率又不能推得过高,否则分母实际GDP增速和物价都会大幅收缩,反倒不利于宏观杠杆率的控制。所以,一个合意的政策是,新增信贷的利率还要有所上升,使得新增债务成本控制在合意的水平上;这也意味着,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不是最佳的政策选择。

2017年货币市场利率提高,但是贷款利率不上去。这是由于货币市场利率的期限结构太平坦,因此货币市场利率的长端需要抬高。因为,Shibor三个月和DR007之间的利差越陡,贷款的利率上的就越快。所以,从2017年12月之后,看到货币市场曲线变陡了:NCD突破了历史的新高,但短端的利率并没有突破5月份的高点。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目前货币政策的逻辑。

与此同时,监管政策有意无意地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比如流动性匹配率指标。过去我们管流动性,关注是否能够借到资金。现在流动性管理变成了两个层面的概念。第一个层面是,你是否真的有资金;第二个层面是,你有资金,但是不是满足了监管指标?现在流动性匹配率这个监管指标告诉你,你借到的三个月以内前,不会改善你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你需要借更长期限的钱。由此,对于银行而言,长钱,包括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甚至是一年以上的资金就更为宝贵了,反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曲线变陡了,因为定价逻辑发生了改变。

此外,还有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管理。过去我们谈论估值主要是对交易性资产的估值,持有到期和贷款不估值。现在对这些过去不估值的资产,也需要定期来计算其利率风险。当浮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监管者要处罚你,而且处罚很严厉。这就意味着,过去对利率不敏感的部分现在会更加敏感,贷款的定价由此会上升得更快,期限越长的越敏感、定价越高。

去杠杆涉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同业负债。从2014年开始,包括大型银行,对央行的负债占比在上升。IMF关注的也是银行的批发性融资,其中包括了从央行的借款。为什么同业负债以前没有上升得那么快,2014年后突然快速上升,随后还出现了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央行负债占比的上升?那是因为从那时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了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央行在降准较少的情况下采取了各种短期限的流动性平补操作,这构成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中相当一部分形成了大行对央行的借款。不仅如此,当每一次外汇占款大幅度下降的时候,中型银行同业负债占比都会往上走,小型银行的同业负债也往上走。

也就是说,中国大中小各类银行都对批发性融资的依赖程度出现提高,本质上来自于中国货币投放方式的持续、系统性变化:面对外汇占款这一无期限长期资金的减少,所对应降准的次数偏少,大量流失的长钱都是以各种短期流动性的操作来弥补的。而这种操作的路径,多半是央行把钱给较大的银行,中小银行通过隔夜拆借、债券质押融资、发NCD等方式间接获取资金。这几种方式现在都叫同业负债。

从这个意义上说,2017年9月,穆迪调降了中国一家大型银行的评级,理由是该银行对批发性融资依赖程度过高。这是穆迪完全不理解货币投放方式转变的国情。

总结一下,控杠杆是2018年所有政策的轴心,由此决定了所有金融市场都得围绕着这个轴心来转动。

鲁政委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公司副总裁,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杠杆债务利率
降杠杆引发股指冲高回落
不知情配偶是否应承担另一方因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的所谓夫妻共同债务?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债务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