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与《桃花源记》创作思想之类同

2018-03-06 18:06章艳萍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章艳萍

摘 要: 《消失的地平线》与《桃花源记》在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作品构建的香格里拉王国和世外桃源让世人追寻。本文从情节构造、神秘王国、人物设置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四个方面分析作品的相似性,揭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

关键词: 情节构造 神秘王国 人物设置 创作意图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讲述了四个西方人进入神秘藏区而经历的传奇故事,其发表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追寻香格里拉的潮流,造就了西方人心中的理想王国。曾有读者将其与《圣经》的《创世纪》对比[1],发现该理想王国与《圣经》中的伊甸园有着惊人的相似。更有读者将其与我国的佛教思想相对比[2],寻找理想王国所奉行的理念与佛教之间的契合度。逐渐地,人们把该小说所体现的文化与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篇人尽皆知的作品《桃花源记》,它与《消失的地平线》在创作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位作家位于不同的空间,创作的时间相差一个多世纪,却能在创作思想上有如此多的相似点,不得不让人感叹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欲望与追求是一致的。

文章将从情节构造、神秘王国的创造、人物设置、作家的创作意图等方面分析两部作品创作思想之类同。

一、情节构造

这两部作品都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展开,以一个看似虚幻的传奇故事为主要线索。故事里的人物都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到一个风景优美、生活幸福的世外仙境,又因无法了却的尘缘而回归到现实生活。两个故事都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叙述,在情节构思上虚实结合,让人回味无窮。

《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四个来自于不同国度,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西方人所乘飞机被劫持而误闯入中国藏区所体验的传奇故事。在这片藏区隐藏着一个地势险峻、风景优美的神秘王国——香格里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他们遵循着“适度”的美德,淡泊名利、纯朴而好客,享受着生活的闲适与安宁。四人中有三人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有了长期留下来的欲望,唯有一人嚷嚷着要回到现实社会。三个愿意留下来生活的人各自怀有不同的目的,并盼望着能在此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中,法国传教士布林克洛打算在该地传播基督教,以和王国所遵循的中庸之道相对抗;美国人巴纳德在短短几天中发现此地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妄想借机开掘金矿而大发一笔;英国人康维被喇嘛寺的领导者挑选为继承者,并有了接受安排的打算。然而,康维最终受到了不愿留在此地的马里逊的影响,离开了这个神秘的王国。王国在他们离开后神秘消失,无人能寻。

《桃花源记》中也有一段相似的传奇经历。故事讲述了一个武陵人在捕鱼的时候误入一片桃花林,而进入一个“芳草凄美、落英缤纷”[3]之胜地。这里景色同样优美,人们生活同样“怡然自乐”[3]。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设酒杀鸡”[3]招待外来之客。武陵人在此生活了几日便辞别而去,他离去时沿途做了数个记号,以便来日再光顾此处。然而同样不幸的是,他的离开让这个世外桃源消失不再,无人可寻。

可见,两部作品在故事的起因、发展及结果上都如出一辙,都围绕着偶入-滞留-向往-离开-回归而不可寻的模式展开。

二、神秘王国的创造

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创造了一个让人向往而不可寻的仙境般的王国,且这两个王国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地理位置偏僻、地势险要、风景优美。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创造的王国地处中国藏区,地理位置偏远,很难找寻。四人在进入王国中心蓝月谷时需在当地脚夫的帮助下才能沿狭陡的山路攀登而上。康维和马里逊离开此地时,也是在当地脚夫的帮助下,依靠绳索将所有人互相连系在一起方能下山。这里不仅很难被人发现,而且很难被人攻克和破坏。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同样地理位置偏远,不好找寻。武陵人捕鱼时沿着溪水而行,不知走了多远而遇到一片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3]。可见此地易守难攻,故人们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花笔墨描述了两个神秘王国的美景。希尔顿在书中如此描述:“一篇色彩绚丽的亭台楼阁紧紧依偎在山腰上……像几片精巧雅致的花瓣偶尔盛开在陡峭的悬崖上。它华丽又高雅。”[4]就连喇嘛寺里的小院也布局得非常完美,“这里完全没有浮华奢侈与争奇斗艳之感,甚至连高高耸立在蓝瓦屋顶上方无可匹敌的卡拉卡尔山顶峰此刻也似乎倾倒在这绝美的艺术构架之中”[4]81。蓝月山谷的每一处都美得让人窒息。

在《桃花源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连绵的桃花林,厚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水潺潺入耳,还有宽旷的田野,怡然劳作的农人,实在是一幅充满祥和气息的画卷。

除了地理位置偏远、环境优美之外,这两个王国都有一些让人解释不清的神秘元素,比如当地人长寿。喇嘛寺的喇嘛们动辄上百岁,并保有青春容颜;在桃花源中,人们从秦朝时便定居于此,竟不知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此外,两个王国虽然都与世隔绝,但人们的生活却不贫穷,反而丰衣足食,让人生羡。在香格里拉喇嘛寺,人们可以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有现代化的卫浴设施和让人惊叹的各国文物宝藏。蓝月山谷里有让人们世代享受不尽的金矿矿藏,人们根本不用为生活发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不及香格里拉王国富裕,但人们的生活也很富足,良田美池无处不在。

三、人物设置

在人物设置上两部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消失的地平线》中设置了四个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人物,而《桃花源记》中仅有一个因捕鱼而迷路的武陵人。作家在人物的设置上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但两位作家却不谋而合,在人物设置的构思上出现了相似性。他们都设置了一个有很强自我生活能力的主人公。《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康维不仅思维敏捷,处事灵活,还能巧妙地化解各种危险和困难,是作家笔下救世主的化身,是西方人统治世界的理想继承者;《桃花源记》中对武陵人的描述虽然不多,但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见其身份地位。首先该人物来自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区,地处中国中部,属经济和政治地位占优势的中原地区。该人能进入桃花源,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并顺利离开桃花源,说明其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方位感。陶渊明对武陵人的设置不像希尔顿对康维的设置那样充满强烈的政治色彩。他笔下的武陵人仅仅代表着想脱离世俗烦恼,向往宁静生活的普通人。抛开作家的意图,两部作品在人物的设置上有着相似的思考。endprint

四、創作意图

两位作家生活的时代虽相隔千年,但他们作品中反映的创作思想及创作意图有很大的相似度。

首先,两部作品都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消失的地平线》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创伤,一战过后,人们穷困潦倒,精神上极度空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让很多人流浪街头,与此同时滋生了一批投机商人(如美国人巴纳德)。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无望和迷茫中,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像香格里拉一样的王国逃避痛苦;同样,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也是为了躲避王朝更替的战乱,他们最初来到这偏远之地实属无奈,或许除了战乱,他们还需逃避封建统治者所强加的重赋。其次,两部作品对美好王国的构造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在“世外”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地位,这两个王国都有兼容并蓄、让人心态平和的功能。让人留恋的美景、丰衣足食的经济状态、加上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让人愿意忘却尘世,长居于此。在小说的结尾康维想尽办法想回到香格里拉,《桃花源记》中武陵太守、南阳刘子骥等人皆慕名而寻桃花源,这些都足以说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可以直接从作品中体味的创作意图之外,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激发了人们对生存问题的思考。无情而残酷的一战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对人类的灾难性毁灭,因此《消失的地平线》中创造的香格里拉王国恰好迎合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愿意留在此地享受与世隔绝的平静(如康维、巴纳德)。但与此同时,人类内心的邪恶与贪婪又驱使着人们追逐名利和地位(如巴纳德、马里逊),他们不愿放弃战争之前所收获的财富和地位,因而指望能回归现实再创辉煌。希尔顿创设的四人正好代表了西方社会,其中有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代表(传教士布林克洛)、政治领域的代表(英国领事康维)和强权经济领域的代表(美国金融家巴纳德)。他们所组成的团队除了有人物自身的目的外,还代表着整个西方社会。他们在香格里拉的最主要目的是复兴战前的西方文明,继续让西方争霸世界。然而人类所追求的单纯幸福与名利之间相互冲突,人们进入香格里拉目的的不单纯导致香格里拉王国的消失;《桃花源记》同样如此,王朝更替的战乱让人们民不聊生,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为了逃避战乱,从此心甘情愿地安居于此,得到生活的宁静。巧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在进入桃花源后心存杂念,在回归现实社会时还在沿途做好了记号,以便能将此中生活禀告官员,派人来寻。武陵人的私欲与桃花源中人们的想法背道而驰,桃花源在冲突中消失。香格里拉王国和桃花源的共同消失是两位作家创作的另外一个意图所在,只要人类心存异念,有私欲就不可能共同建立一个理想王国,人类究竟该如何共存,如何共同维护一个和谐安宁的世界,还值得每个人深思。作家之所以设置一个“消失”的结局,也反映出作家作为一个普通人内心的矛盾和思索。

两部作品多方面的惊人相似证明: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无数人,无论生于何时、身居何地,都会继续前行,在寻找香格里拉、寻找桃花源的路途上前进不息。

参考文献:

[1]冯涛.二十世纪的神话——评《消失的地平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8):56-60.

[2]杨婧依.浅谈《消失的地平线》同佛教思想的契合与差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25-126.

[3]周正逵.文言读本(上册)——《桃花源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2-153.

[4][英]詹姆斯·希尔顿.胡蕊,张颖译.消失的地平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