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咖
印象派的由来
时光飞逝,我们的音乐史系列已经讲了一年了,也从欧洲的中世纪到了离现在很近的一百多年前—19世纪。经历了巴罗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音乐的发展方向又有了新的突破。
我们先讲点儿音乐以外的世界。在1840年,中国刚被西方列强轰破国门,也就是鸦片战争开始的那一年,我们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中开始了漫长的战争。而西方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他们的艺术文化也非常繁荣。这一年,俄国出生了一位音樂家,叫柴科夫斯基,法国出生了一位伟大的画家,叫莫奈。
一切要从莫奈的一幅画说起,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这幅画一出来,就遭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这样画画,这太潦草了,简直是一副没有完成的草稿。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当时的人们认为一定要逼真啊。画当然是越细腻越好了,可是这幅画里的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太阳、水、船,都不够逼真。
批评家们说,有一些年轻的画家为了革新,画出了这样的作品,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讽刺,就以莫奈的这幅画为代表,命名这个画派。既然这幅画叫《印象·日出》,那么就把这种画法叫“印象派”吧!
就这样,印象派诞生了。许多喜欢这种风格的年轻的画家们就沿用了“印象派”这个原本用来嘲讽他们的名字,还接连组织了很多次画展。
凭“感觉”的音乐家
音乐家们也完全没想到他们也会加入到印象派的行列。印象派音乐也得从一个音乐家说起,那就是法国作曲家克劳特·德彪西(1862~1918)。同样是法国人,他比画家莫奈晚出生了22年。德彪西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与莫奈不同的是,他自己可不怎么喜欢人们这么说他。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德彪西的音乐不会讲故事,只表达一种情绪。你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听到高兴、悲伤、温暖、寒冷,这些都是人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人们就说他的音乐像莫奈的画那样,朦朦胧胧。德彪西却很生气,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什么印象派。
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觉,而德彪西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简单的方式把某个念头迅速地记录下来。
从前的音乐家们,都追求写出好听的旋律、完美的和声,但是德彪西的音乐却跨出了神奇的一步,旋律与和声都变得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种风格的驱动下,德彪西创作了《大海》《牧神午后》等作品,都成了印象派音乐的经典。
爱写鬼神的作曲家
除了德彪西以外,另一位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875~1937),也被誉为印象派的大师。拉威尔同样也是法国人,他的作品中多以鬼啊、神啊为主角,所以音乐听起来有几分诡异、不和谐,甚至是可怕的。
拉威尔本身对古典音乐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他的和声、对位都很优秀,甚至有人说他可以与贝多芬相媲美。然而在声音色彩的使用方法上,他全面地继承了德彪西的遗产,在钢琴曲和一部分管弦乐曲中,有时和德彪西的作品相似得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
不同的是,德彪西的表现手法常常是暗示的,拉威尔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明快、正面的因素。有趣的是,拉威尔和德彪西一样,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位“印象主义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到今天为止,印象派的音乐发展得比较缓慢,印象派的大师也是屈指可数。但是他们显著的特点是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就像莫奈的《印象·日出》一样,仿佛你看一眼,所有的光影就印在脑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