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安林芳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
当前,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也与时俱进,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在高校内针对学校餐厅工作人员的子女开展了 “放学来吧”(四点半课堂)活动。从活动当前开展现状来看,“四点半课堂”发展势态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本文就是从自身实践出发,针对社工介入对“四点半课堂”的影响进行研究。
社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量的增大导致家长工作时间的不断延长,孩子的放学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导致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放学后处于无人照管状态,因此孩子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存在无人看管的“真空期”[1]。孩子们不仅学习无人看管,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而这一年龄阶段恰好是孩子们良好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如果不注意,极易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四点半课堂”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四点半课堂”是指各城市出于下午4:30 分放学的小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考虑而提供的免费学习、娱乐场所,是一种学后托管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课业辅导与复习巩固、兴趣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周末主题活动、暑期夏令营、亲子活动等。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平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过程。
作为一种助人的实践,社会工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专业,社会工作则是近100年前才出现,它首先产生于西方。到了“中华民国”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即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出现,不过采用日本的译法叫“社会事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十年时间内,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包办,以行政程序和手段向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护和福利服务。因为缺乏正规、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训练,导致社会工作经过一个长达30年的中断,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需要促进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已成为必要,所以社会工作最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中再次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2]。
“四点半课堂”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每个地方的“四点半课堂”都有所不同,所以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例如“四点半课堂”的安全制度、激励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以及“四点半课堂”和学生家长安全协议问题等都不完善。“四点半课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它的进步和发展。
经费问题影响了课堂基础设施的购买,直接影响到“四点半课堂”的活动水平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例如一些活动兴趣小组,也由于经费短缺而无法长期维持,流于形式。课堂的开支主要用于饮用水、图书、活动材料、活动宣传等等[3]。与政府购买项目相比,公益性四点半课堂资金更缺乏,目前高校的一些组织例如山东工商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和学生举办的公益性“四点半课堂”,是没有经费来源的。
因为时间、场地及人员精力的局限性,导致了“四点半课堂”形式单一,服务内容枯燥,除了提供一些简单的课业辅导,没能进行拓展服务,满足学生多重发展需要。使得“四点半课堂”成了学生在社区的一个和学校自习课大同小异的校外课堂,“四点半课堂”的约束成为很多学生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社工介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过程目标的达成,而“四点半课堂”现实情况就是以课业辅导为主,社工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辅导作业和维护课堂纪律上,而忽略了过程目标,根本没有体现作为一名社工的专业性。
现在的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其中不乏有许多专业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团队,如果能与他们“牵手”便能有效地解决专业性不强的难题,同时也能丰富高等院校社工的实践经历。
由于四点半课堂的公益性,以至于四点半课堂无法像营利性组织一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运营困难,如果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获得企业、政府或者社会的支持的话,就会利于解决资金问题,例如,被选中为政府公益项目的话,不仅能获得资金支持还会获得政策支持,提高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就是个案、小组、社区,如果能将这些工作方法合理的运用到“四点半课堂”上的话,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会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潜能。通过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访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同时还可以及时知道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以便及时帮孩子调整状态;通过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团队协作游戏,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进行创新。孩子们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或问题,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长处,解决他们的问题,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方面,对社工和志愿者来说,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其责任心和纪律性,还应该定期组织讨论,及时改进课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管理者来说,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健全学生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5];由专业工作人员组建评估小组,定期及时地收集社区、家长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使双方有了一个沟通的平台,调动家长与“四点半课堂”沟通的积极性,对活动进展提供建议和意见;明确责任主体,及时掌握实施过程。
针对“四点半课堂”现状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才能起到应有的专业作用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以“人在情境中”为视角,注重营造“四点半课堂”增能环境[4],开展各种互动沟通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使个体充能。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环境方面,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以便孩子在面对压力和处理压力时,能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产生归属感,同时,也方便孩子与外界互动沟通。例如:争做小班长演讲活动。其次,人际方面,积极增加孩子们的互动,鼓励同辈群体双向沟通,增强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条件,让老师和家长也加入到孩子中去,例如:暑期亲子夏令营。最后,个人方面,注重发展儿童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多多鼓励他们表达自我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我是小评论家”时事评论活动。
尊重和接纳是沟通的基础,尊重和接纳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将学生在“四点半课堂”的表现公布给家长。结合QQ 群、微信群和意见箱等线上线下方式挖掘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到“四点半课堂”的管理建设中来。
(1)具体及时地鼓励。不要仅仅只是简单的敷衍他们,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棒”,鼓励尽量做到具体。例如:对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差的孩子,我们会说:“你今天很不错哦,今天持续写作业的时间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呢”,让孩子感觉到其实自己是可以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写作业的。
(2)巧用激励机制。评比机制对小学生来说诱惑力非常大,设立评分表,每天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分,并告诉他们积分的作用,每月进行一次积分兑换,积分的不同兑换的礼物也有所不同,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一下他们的上课纪律,还可以激励他们更好的表现。
为了改变“四点半课堂”单纯的功课辅导功能,进行拓展性服务,在征求家长意见并取得家长同意和支持之后,结合我们自身能力和条件,笔者认为“四点半课堂”可以增加以下服务内容。
(1)兴趣培养:开展书法班、绘画班、艺术班、亲子手工坊等兴趣小组,可以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拓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例如“窗花制作工坊、手语班”以及各种棋艺活动等。
(2)青少年职业体验活动: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协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例如,“我是小小快递员”活动,让他们在一上午时间内,送完10个快递,并给他们相应的报酬。通过送快递职业体验,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知道挣钱不易,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是锻炼青少年人际交往,提升自信心、自尊心的一个有效途径。
(3)精彩假期:除继续开展作业辅导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各种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及家长开展亲子互动。例如:暑期夏令营活动、亲子运动会、口才训练营、自我认识小组等等。
各地“四点半课堂”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社工介入“四点半课堂”已成为必然。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使用增能服务模式,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架起社工和家长沟通的桥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技巧鼓励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四点半课堂”运营上的问题,例如,完善了课堂管理制度、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丰富了课堂内容,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以便于个案的开展,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孩子的问题等。社工加入的“四点半课堂”将学校、社区、家庭联系起来,使得双方有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更加充分地证明了社工介入“四点半课堂”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