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考量

2018-03-06 23:26唐志龙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唐志龙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社会各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在崭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世界,也更直接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引领,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页。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理论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从价值论视阈,认真研究文化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积极作用,对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颇有必要。

一、文化自信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同时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基石。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我认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文化自信三个层面密切联系的主要内容,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开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泉源,奠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向上阶石。习近平多次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内在依据与诠释底蕴。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这个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推动。

众所周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始于2013年3月,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出。这既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创举,也是我们党在艰苦卓绝奋斗中不断摸索出的社会进步方向。经过5年多的砥砺奋进,这一科学理念在实践中日趋成熟与完善,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并于2017年2月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11月该理念再次载入两份联合国决议,凸显了中国的杰出贡献。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完整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与会政党高层代表和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建设美好世界的决心和担当,有助于改善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一致表示将此主张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是一个伟大成就,所有国家和民众都应为实现这一理念团结努力。2017年12月12日,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并致辞,大会明确以“合作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反复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党的初心与使命得以丰富与升华: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底蕴,又充满时代的创新气息,凸显出浓郁的文化自信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历来讲求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牺牲奉献的精神因子,不仅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等思想理念,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当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特别是贸易霸凌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因此,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引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时因应了世界潮流冲刷下凸显的崭新历史方位需求。

同时,中华民族文化也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倡导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习近平指出:“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尽管肤色不同,言语有别,种群各异,但都拥有同一个地球,在彼此信任基础上,建设美丽家园,本该是人类共同愿景。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思想的升华,更是依据时代要求,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扩展,既奠基于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又启智于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2018年7月16日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联。人类文明是多元并存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我们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文明素质,一方面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传统理念,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要促进共同发展,也要促进民心相通。中国愿为促进世界文明对话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注]央视网:《新闻联播》,2018年7月16日。习近平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最大的智力合作组织,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阿祖莱表示,当今世界,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社会应开放包容,坚持多边主义与对话交流,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谢中国的坚定支持,高度评价双方合作,赞赏中方致力于多边主义;该组织同中方理念高度契合,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为世界和平、安全与合作作出贡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充分肯定与热情支持。

二、文化自信规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侧重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决定着人们的利益选择,为其提供具体行动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参加建设的国家、地区、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诉求。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石,决定了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及落脚点是为世界人民谋福利,为国际和平发展做贡献。当前,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各个政党、派别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习近平强调:“我们应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我们应该深入体察民情,把民众需求转化为政党的理念、宗旨、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毫无疑问,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自觉为世界人民谋福祉,必须首先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唯物史观揭示,利益本质上表征为社会关系范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深刻显示出主体需要同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因生存与发展需要而产生利益问题,其主体不仅包括个体主体即自然存在的个人,也包括团体、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等群体。人们利益的需要尽管有多层次,但概言之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二者联结统一,物质利益为基础,精神利益具有反作用。一种东西能满足人的某方面需要,就凸显出人们所追求的利益所在,必然成为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人类历史由人们前后相继的长长一系列相关实践所构成,每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时,都存在不同的思想动机,隐藏其后的动因就是利益,特别是物质经济利益起着支配与主导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无论是认识或改造自然及社会,人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谋取一定之利益,获得与改善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类的实践就是不断创造利益、检验利益和享用利益的过程,并在这个永续过程中与自然界、社会群体、个体以及国家之间产生种种关系,实际地创造和享用某种物质与精神利益,并在处理与协调这些社会关系中显现出特有的价值取向,衍生出一定群体、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大力提倡与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这就需要各国执政党及相关组织在处理国际关系中,自觉将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起来,满足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党正确坚持与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不仅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还将个人利益实现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性质与宗旨表明: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正是我们党产生和发展的党性原则,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价值目标。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基础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根植着国际普惠的价值理念,也彰显出我们党积极构建全人类命运统合一体的责任担当,以及将全人类利益相兼并育的伟大价值取向。

文化自信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智慧,“义利相间、以义为先”“和气生财、善解能容”“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等文化底蕴也渗透到中国外交理念之中。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贸易霸凌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同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共识,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努力维护好现存的国际秩序。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资源能源短缺涉及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成为国际交往中谨慎克制欲望和尊重接纳他人欲望,决不把自己不愿承担的后果强加到别国头上的现代阐释。肇始于文艺复兴的政治现实主义,狭隘地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解释为对抗、排斥的零和博弈,必定使一国的兴盛发达以别国的衰落为代价,从而激起对方不懈的抗争。习近平强调:“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显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与文化自信,永续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文化自信为拥护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阐扬价值追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爱好和平,注重“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理念的贯彻,使得敦亲睦邻、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取向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同时,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习近平指出:“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5页。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近代以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在中国等正义力量推动下,《联合国宪章》等重要文件确立了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集中反映了国际社会谋求持久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我们党在外交场合多次庄重承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中丰富与发展了文化自信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彰显了中国与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勇于开辟出一条从未有过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的良好愿景。

文化自信为呵护全球治理有序推进发挥正能量。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强化国际规范与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道德规范力、机制约束力、有效整合力的“全球机制”。中国积极拥护和参与全球治理,可以推动治理过程朝更加公平合理、包容发展、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从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和平发展机遇,同时对世界的发展形成有力的“正能量”。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日新月异,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自然灾害的多维多发,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适于人居的美好家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多次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现在,有人正在外太空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但这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他同时强调:“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尽管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期盼永久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人类始终面临着战火的威胁。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全球治理有序推进积极发挥着正能量。

三、文化自信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实践

文化自信在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基石和规定价值取向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价值实践。思想引领方向,实干铸就辉煌,有“行”才能致远。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言必信、行必果”,以扎实的工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实践表明,我们党领导人民一直在行动,成效卓著。

应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先后提出并积极实践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重要外交理念。中国人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化与多样性是万物初始阶段的本来面目。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对事物本质属性与本原状态的忠实表达,而不是基于文化自大、文化霸权的一元独断论。它以“和”的胸襟寻觅人类心灵深处的契合,推进文明密码的沟通,消融国家文化对抗的壁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着重要的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重要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安全发展、普惠互利、反恐维和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在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实践中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的外交思想。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迎来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进出口总额达到3.69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事实证明,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好;反过来只有中国发展好,世界才能变得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合作,而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能力塑造和影响世界,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我们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有力促进上合组织兴旺发展,携手金砖国家砥砺前行,促进世界银行与亚投行稳健运行,认真参加G20国峰会,积极参与世贸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友好往来增强友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南北平等共赢、建立开放的区域合作等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约300亿元人民币债务,对38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1000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这表明国际社会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行动纲领,并获得了巨大成效,为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贡献了中国力量。2018年7月16日,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尽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强调:“作为负责任大国和现行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将坚定不移支持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致力于同各方一道,做大合作的蛋糕,实现互利共赢。”[注]央视网:《新闻联播》,2018年7月16日。金墉表示,感谢中国长期以来对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赞赏中方支持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都不能闭关自守,都要遵守规则。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文化自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广阔而厚重的实践平台,首推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铺陈出了波澜壮阔的大国外交生动实践。5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5年来,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现实,经贸往来的商路连接起彼此人民的心路。古老的丝路再次焕发生机,“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世界人心。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4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我深信,只要各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起来规划,一起来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注]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4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5.9个百分点,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2%,有力推动着外贸加速回暖,成为我国外贸的新亮点。2018年7月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指出,今年上半年尽管受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影响,但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仍然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361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5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8.1%;新签合同额1067.4亿美元,同比下降13.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1.8万人,6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7.8万人。这种投资合作呈现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5个国家的新增投资合计7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77.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4.8%;完成营业额389.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3.5%。在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新增投资25.9亿美元,占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新增总投资的87%;上缴东道国税费3亿美元,占比71.4%。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来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不断升温。这一亮丽的“成绩单”,获得了“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一致赞赏,影响面也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主旋律就是“一带一路”。11月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分析人士称,“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积极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希望把握这一重要机遇,展示形象、打响品牌、发现商机,进而走进中国、走向世界。这些卓有成效的行动表明,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恪守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加强与世界人民的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项目落地开花,切实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外人士展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新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同时,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境界,推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实践。2018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来华出席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反复强调要捍卫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反对贸易霸凌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获得了贵宾们一致首肯与支持。7月18日,习近平在阿联酋《联邦报》《国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前行,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植根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顺应阿拉伯国家推进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我期待通过这次访问,同阿联酋领导人一道描绘合作蓝图,释放合作潜力,为中阿关系提挡加速,打造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注]《习近平在阿联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新华每日电讯》报,2018年7月19日。习近平反复强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9页。紧接着,习近平于7月18—29日,连续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塞内加尔共和国、卢旺达共和国、南非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过境毛里求斯共和国并进行友好访问,进一步为增强互信与友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扩大共识与实践。习近平11天行程36000多公里,到访5国6地,出席近60场双多边活动,高屋建瓴提倡议,脚踏实地推合作,聚同化异谋团结,春风化雨促交流,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金砖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知相近,在同这些国家领导人会谈中共商友好合作大计,共绘发展振兴蓝图,共创互利共赢前景,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了新境界,打开了中外关系与南南合作的新局面,拓宽了国内发展与战略运筹的新空间,推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实践。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此次访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引领中阿、中非、金砖和南南合作,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合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是中国加强同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战略合作一次成功的历史性访问,充分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新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宣言》充分吸纳了习近平有关讲话精神,发出谋求共同发展、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明确声音,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注入了正能量。所有这些实践硕果,无疑从多维视阈凸显了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懈的价值追求与激越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