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普及工作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8-03-06 16:19房晓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科普工作

房晓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 583808)

1 互联网+科普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理论依据

1.1 互联网技术发展为科学普及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994年4月20日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市场培育,互联网建设、推广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互联网应用正在走向多元化。在“互联网+”与产业深入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人们除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都与“互联网+”的融合、渗透、创新发展,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我国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的互联网,商业业态不断被创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为科学普及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2 国家政策支持为互联网+科普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法案的发布,表明国家从政策上确立了新时期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对今后科普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下一阶段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2 互联网+科普发展的现状、特色及主要问题

2.1 国内互联网+科普发展的现状

国内互联网+科普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新科普”绝非是互联网与传统科普模式的简单组合,而是互联网与新时期科普规律结合后的重新升级[1]。互联网 +科普发展的现状、特色体现如下:一是从载体上看,网站、微博、微信、App 等新媒体,更符合当代公众的阅读习惯;二是从形式上看,漫画、视频、网络直播、电影评论、时事评论、科学趣闻、专家辩论、线下课程与互动等形式推介科学知识;三从内容上看,具有更广阔的容纳度和更前沿的敏感度新内容让“受众”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发表意见;四是从作者上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研究院所公众号让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五是从受众上看,“互联网+科普”普惠中小学生、农民、市民、白领、大学生、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更广阔的人群;六是从模式上看,一些优秀的网络科普平台采取品牌推介、打赏等方式拥有更灵活的发展空间。科普阵地和科普设施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普工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2.2 东莞市互联网+科普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莞市根据国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要求,狠抓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效。虽然我市在“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需要,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镇街和单位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各部门参与和协同的工作程度不深,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科普硬件设施配置不足;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传播手段滞后;科普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等。

3 互联网+科普项目发展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科普的发展需要思考线上科普平台如何建设与推广?科普内容如何结合时下的群众需求创新?线下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突破?因此,东莞市互联网+科普项目将从整体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从科普云服务平台、新媒体合作覆盖、线下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服务屏、科技东莞栏目五个方面开展规划建设工作。

3.1 科普云服务平台

(1)平台建设方面,科普云服务平台主要由PC 端科普服务平台、移动端科普APP,微信端科普公众号等三个方面构成,并依托于 “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实现通信底层的三网合一,为面向广大群众展开移动化、便捷化、碎片化、即时化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引之外,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科普云服务平台为科普工作涉及的应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2)内容建设方面,主要围绕易于传播、共享速度快与投入成本小、产出效率大两大特点基建优质的互联网+科普教育内容,并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社区居民关注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低碳生活、心理关怀、应急避险、生态环境、反对愚昧迷信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及时解疑释惑[2]。

3.2 新媒体合作覆盖

互联网+科普,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生事物,达到预期科学传播效果,需要从从理念、内容、手段、方式等方面探索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在本次项目中,将基于科普云服务平台,实现第三方新媒体合作覆盖,探索以微博作为互联网+科普对外的发声媒介、用头条号大范围扩散互联网+科普的受众群体、入驻自媒体平台提升互联网+科普的影响力等众多科普推广宣传渠道。

3.3 线下科普教育基地

针对东莞市十二五期间已经取得不错科普效果的教育基地,将通过互联网+科普的创新模式,并结合VR、AR等高端的信息技术与应用设备,帮助科普教育基地尝试突破以往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传播工具,改变宣传教育方式,将参观、体验和操作相结合,融入到科普展教活动中,让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科技,清楚地知道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科技产品的运作原理和操作过程,构建“互动+体验+操作+实践”四结合的科普教育基地创新模式。

3.4 社区科普服务屏

为深入推进东莞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占领社区宣传阵地,完善科普宣传媒体平台,丰富科普媒体的服务内容,依托于科普云服务平台中的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在我市主要市区、镇区的核心地段,以及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社区,开展我市“社区科普信息服务屏”的建设工作,向公众全面普及科学知识,让科普落到实处,真正来到每一位群众身边,并进一步激发广大公众的创新创造热情,营造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

3.5 科技东莞栏目

通过在东莞电视台开通科技东莞栏目,为全市居民提供一个便民服务窗口,帮助市民在生活中能够有一个更加便捷的通道接触科普。从内容上可以包括E科普、E 卫生、E 教育等互动应用服务,并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公共安全、科普公益广告等主题定期上线科普服务内容。通过科技东莞栏目的建设,在社区科普的基础上,进一步让科普进入千家万户,促进科普工作发展,提升家家户户的科学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科普工作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科普漫画
不工作,爽飞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