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语标准化

2018-03-06 16:19侯燕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术语马来西亚语法

侯燕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1 马来语标准化的定义及发展史

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同时也是新加坡、文莱的官方语言。此外,在菲律宾南部、泰国南部也有部分人使用马来语。因此,可以说马来语的使用范围相当之广。从该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马来语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早在7 世纪的室利佛逝王朝,马来语就已经比较成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到了15 世纪马六甲王朝时,马来语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文学、法律、宗教以及贸易等各领域最为重要的媒介语。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将马来语确定为国语,并写入联邦宪法。自此,马来语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纪元。

提到马来语标准化,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何谓标准语(Bahasa Baku)。 马来语中“标准”(baku)一词早在半世纪前便已出现。现存较早、也较权威的一部马来语词典,即1953年出版的《印尼语大词典》(Kamus Umum Bahasa Indonesia)对“标准”一词给出如下定义:基本的,正确的;那些用作衡量物的。此外,马来西亚出版的,最为官方、最为权威的《马来语大词典》(Kmuas Dewan)也对“标准”一词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基础的,根本的,正确的;被大众接受的正确的、合理的形式,被用作比较基础的。

马来西亚著名学者阿旺·沙利延博士认为,语言标准化,即提出正确的、能够成为衡量标准的语言形式的过程、措施或为此所做出的一切努力[1-2]。

马来语标准化进程,可以说历史悠久。有学者提出,马来语标准化其实从12 世纪便已开始,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讨论。在笔者看来,马来语标准化进程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 世纪至19 世纪;第二阶段,19 世纪20年代至20 世纪中叶;第三阶段,自20 世纪中叶至今。

认为马来语标准化始于12 世纪,这是从广义角度来看。当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马来世界时,随之而来的是两种重要主义,即知性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主义在知识界首次引发了马来文化的理智化和合理化进程。因此,作为和马来思想文化密不可分的马来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知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书面语应运而生,涵盖了文学、法律、行政、外交等各领域,例如在法律领域有著名的《马六甲法》、《马六甲海洋法》、《柔佛法》、《彭亨法》;文学领域如著名的《杭杜亚传》一书便将马来语书面语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3]。而现在所使用的马来语也正是从上述时代继承发展而来,因此可以说马来语标准化进程早在12 世纪便已开始。

马来语标准化进程第二阶段始于19 世纪20年代,以第一所马来语学校的开办为标志。1821年,第一所马来语学校在槟城建立。马来语学校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教授标准马来语,因此马来语学校的建立对马来语标准化进程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各类马来语学校相继建立,如1878年建立的新加坡马来师范学院,1888年建立的柔佛皇家马来语教学阵线,1900年建立的马六甲马来师范学院,1913年建立的霹雳师范学院,1916年建立的苏丹伊德里斯师范学院以及1926年建立的新山马来师范学院等,这些院校的建立直接推动了马来语标准化的发展。

马来语标准化进程中的第一、第二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没有专门机构去推动,而是在一个大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环境下,通过语言自身发展而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与之相比,第三阶段则有所不同。第三阶段始于20 世纪中叶,以1952年、1954年和1956年的三次马来语言和文学大会为开端,标志着马来语标准化进程正式有规范、有组织的时代。之后,随着马来亚的独立以及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顺势而生,而马来语的标准化便是该机构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方向之一,标志着马来语标准化正式进入一个有专门机构进行推动的新时代。

2 马来语标准化的具体内容

总体来说,语言标准化主要包含六大方面,即拼写体系标准化、术语编订、词汇标准化、语法规范、发音规范以及语变。从语言规划理论看,这六个方面都属于语料库规划范畴。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标准化即语料库规划。

马来语标准化的第一个方面,即拼写体系标准化。如果以将爪威文作为马来语书写体系为起点,那么马来语拼写体系的标准化则已经历了数百年。爪威文书写体系的标准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爪威文拼写体系主要以阿拉伯语拼写体系为基础,使用区别音符,如上划线、下划线等。到了第二阶段,马来人已开始适应爪威文拼写体系,于是便去掉了上述区别音符。同时,为方便发音,元音的使用大大增加。第三阶段则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根据最新需求进行完善,最典型的即1984年出版的《完善版爪威文拼写指南》。

英国殖民者来到马来半岛后,开始推行罗马字母拼写法。马来语的罗马字母拼写体系标准化最开始由威尔金森在1904年发起,后来扎纳·阿比丁·阿卜杜·瓦西德(Zainal Abidin bin Abdul Wahid,简称 Za`ba)将其规范更新,并在各个学校使用长达30年之久。1972年,新的罗马字母拼写体系与印度尼西亚的改良版拼写体系进行了统一,但并未在原有的拼写体系基础上进行太大改动。因此,一些方面认为新的拼写体系与改良前的拼写体系百分之百不同,并因此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来西亚、印尼的这次拼写体系规范对整个地区语言的标准化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一种良好的语言体系有助于将学术和专业领域的知识向大众社会传播[4]。不仅如此,一种先进、完善的拼写体系不仅可以被大众社会所使用,也可以为专家们,如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其写作中所使用[5]。

马来语标准化的第二方面,即术语编订。术语编订与语言现代化和社会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既然知识、文化的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各知识领域的术语编订即是马来语知识化的标志。在马来西亚,马来语始于1957年,由国家语文局主导。到目前,已创造了约50 万个术语,涵盖300个领域。虽然术语编订一直还在继续,不得不承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术语编订已然比较成熟。

马来语标准化第三个方面,即词汇标准化。词汇标准化与术语编订其实有其内在联系,因为术语本身就属于词汇范畴,是词汇的一部分。词汇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即词形标准化和词意标准化。标准语和思想、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对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词汇之词形及词意给予重视。鉴于此,词典编纂工作不可忽视。只有在词典里面,每个词的词形和词意才拥有准确的解析和记录。

马来语标准化第四方面,即语法的规范。马来语语法的规范事实上与文学语言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学语言或者说书面语的成熟、完善同时也不断促进语法的规范。因此,语法学家,尤其是较为传统的语法学家们在对马来语语法进行梳理时主要就是以书面语为基础进行的。之后,现代语法学家们在梳理马来语语法时其实大部分也是基于书面语进行的。以《语法大全》(Tatabahasa Dewan)为例,该书在对马来语语法进行归纳梳理时就是基于书面语,而并非日常聊天所用的口语。

马来语标准化第五个方面,即发音规范。如果当一门语言的拼写体系、术语、词汇和语法均已达到标准程度,那么发音的规范将有助于该语言整个标准化过程的完善。虽然发音与口语有关,但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不论是从语法、术语还是词汇的选择来说都更加规范。因此,即使是口语媒体,其所使用的语言依然是书面语。每个人在表达任何与学术或思想有关的观点或看法时,都必须使用标准发音,正如必须使用规范的语法、术语和拼写是同样的道理。马来西亚从1988年开始在学校马来语课程中使用标准发音,新加坡则在五年后开始执行[6]。

马来语标准化的最后一个方面——语变,即语言的变化。所谓语言的变化,即说话者根据不同时间、场合等,所使用的语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使之与所处的情景相符。语变标志着不同场合和领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个发达和进步的社会来说,语变存在于各个领域,形式丰富多样。显然,马来西亚已迈入较为发达和进步的社会之列,因此其语言也应该体现出在不同领域的规范性。例如,在媒体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新闻报刊语言。同样,在公文、报告、学术写作以及法律等各行各业都必须有与之对应的语言规范。需要说明的是,语变并非一种新的、独立的语言。事实上,语变依然从属于某一种语言,属于该语言的一部分。因此,也就不存在语变和语法相互冲突的情况。相反,语变和语法有着密切关系,语法是一种语言的基础,而语变则是该语言体系的拓展,二者不可割裂开来。

3 结语

语言乃民族之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对于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国语——马来语的标准化同时也是开展民族交流、促进团结的重要途径。同时,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马来语的标准化也有助于马来西亚在各个新生的、高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虽然马来语标准化从广义上来说已有几百年历史,但此任务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马来语标准化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术语马来西亚语法
有你在可真好呀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