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堂,邓裕芬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十九大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提出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背景里,建设“美丽校园”,使校园变得美丽起来。这种美丽,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之美,还包含文化之美、人文之美。内蕴着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等生态文明精神实质。是推进生态文明战略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是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导向性举措。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共处共融。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丽校园的生态之美,是践行“美的规律”的行动,是师生共同的向往。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设“美丽校园、绿色校园”行动的主要方向,旨在体现校园内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具有明显的生态导向。
所谓“生态导向”,是文化建设按“生态”方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即中国语境中的“生态化”。一方面,“美丽校园建设”吻合了生态导向的精神实质。它以本身的自然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广大师生建设美丽校园行动的环境意识为关键,推动建设美丽校园行动,在学校中广泛展开。促使美丽校园行动的生态理念摆脱其初级层面,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纵深发展。逐渐使生态文明理念凝固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维度。另一方面,从生态文艺学的视角来看,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根本前提,是人作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从自然中获取快乐。自然是人们快乐的源泉。建设美丽校园行动,正是通过校园生态教育,探索对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塑造的生态路径。也就是从这样的维度,打造生态美、人文美;反对破坏美和创造丑的种种丑恶行为,调节不利于生态美建设的种种行为。提升师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由此来看,美丽校园建设,不仅内蕴着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还更拓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校园自然环境之美,首先,是校园的结构布局、花草树木配置之美。在校园建设早期布置设计之时,整体布局既要结合学校的专业性,也要结合时代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园林建设美学思维。甚至建筑物本身都要体现出人文理念。体现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生态维度。这是校园环境硬件之美。其次,是校园软环境的布置之美。其一,不能在校园里随处都能看到垃圾。校园里,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垃圾桶,使原本看起来美丽的校园,也就变得脏乱起来。学院采取行动,减少垃圾桶的摆放。其二,发起清除“牛皮癣”行动。对于校园内由于之前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广告宣传的不规范,引起的乱贴广告的问题,学院出台相关制度进行整治,采取行动集中清理。其三,学院对壁画、涂鸦墙之类也开展了规范行动。建设美丽校园是协调人们的生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媒介,这种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行动教育。既摆脱了纯观念的说教,内嵌着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又使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提升了环境保护意识和锻炼了环境保护能力。然而理念和现实人们的行为习惯之间的差距,这正是校园内人们生态观念上的冲突和斗争的根源。
“美丽校园”是要有人来完成的,人是第一决定因素。首先,大学生是建设美丽校园重要对象。大学生应当从观念到行动践行“美丽校园”行动。然而对学校开展美丽校园建设,减少摆放垃圾桶数量措施,感到痛苦的,也是大学生。部分学生开始牢骚说“谁动了我的垃圾桶”,像极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名著中的情节,简直比动了自己的人生还要难受,并且还开启了各种抱怨模式。这种缺少建设性的情绪抱怨。只会增加“建设美丽校园行动”的负能量。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如果这种情绪转化为大学生对自身生活物品的过度消耗,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能源的消耗、对资源的消耗;对大自然和环境的消耗和破坏,进行反思;转化为对我们生活垃圾的过度排放,在多大程度上消耗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思考。所以,还需要大学生冷静思考,为“建设美丽校园行动”增加积极因素。其次,行为习惯的因素。这与其说是观念痛苦,不如说是行为痛苦,旧有的丢弃垃圾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改变,那就必然因此而别扭、受拘束。大学生只有把生态文明思维的理念、政策,变成日常生活的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作为建设“美丽校园”行动的指南,积极参与到建设“美丽校园”之中,那样美丽校园行动便不是理想,而是改变现实状况的行动。采取的行动,恰是行动教育的现实写照,践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美丽校园建设行动恰是生态文明的落脚点。其一,是从生活方式上对广大师生展开生态规训。“大学文化除了思想、制度、体系等以外,更多的还是行为,是我们学生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从本质上讲,教育是指向人生活的。美丽校园行动的生态教育就是在生活层面展开。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通过学校这一社会生活的雏形,依赖于生活中人的丰富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与师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原有的污染的、浪费的生活方式,处处不方便。它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向干净整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转变,使日常生活中改变随手乱扔的生活习惯得到改正。从而促使大学生不得不对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反思,从反思中得到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道德、生态美情感的生成。产生了倒逼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生态维度的良性变革效果。其二,美丽校园建设发挥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它发挥校园课程隐性课程体系的教育作用,填补了课堂的不足,开拓了生态教育的实践环节。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促使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向实践层面转换。为生态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实训场。为探索美丽校园建设行动的生态内蕴提供现实指南。还有待广大师生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