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影片视角下的老年人幸福感探微

2018-03-06 10:23曾芷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老人院子女记忆

曾芷橙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430062)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这是写在关山老人院外墙的两行红字。当影片主要人物拖着行李箱穿过车流走进老人院时,这十个字衬得老人的背影更加孤独,也引发关于对待老年人的方式和态度的思考。

《飞越老人院》中描述了在同一所老人院居住的八名老人想办法离开老人院去参加一场演出的漫长过程,一共三次表演,其间穿插了关于几位老人自身和家庭的故事。老人们受到老周的热情鼓舞共同精心准备节目,在老人院向家属们展开了第一次的麻将表演,后来成功越出老人院走上天津节目大舞台后顺利完成了第二次的镜像演出,最后在老周去世后为了完成他看海的心愿,一起为他表演了第三次的海上日出。

本文从影片入手,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感知觉变化、毕生发展观、记忆能力与言语能力的变化进行详细总结,并阐述其反映的关于老年人生活、社会关系的现实,提出改善老人幸福感的一些社会性启示与对儿女赡养的建议。

1 老人写照

1.1 生理与感知觉的老化

片首老周带领大家做锻炼时,进行的都是简单的训练项目,扭头、鞠躬、转身、转圈等,而老人们却时常坚持不下去、甚至受到许多损伤。这体现出了老人肌肉、力量、骨骼衰老,有氧活动能力的下降:同时,肌肉的退化导致动作迟缓、无法弯腰、腿脚不便,大小便失禁,老人们也因此更离不开护士们的照顾。而这些身理变化也尤其容易诱发一些突发性疾病,使得影片中老人在装病拖住护士时让人更容易信以为真。

感知觉上最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听觉能力的下降。从影片可观察到,大多数老人视力良好,而部分老人的听力却显著下降,如当老周重复地提问有谁腿脚灵活,老人却回答:“噢,我耳朵好着呢。”在增强故事幽默性的同时,也表现出在听力上的大幅度水平下降。

此外,老人还表现出感觉阈限升高的特征。老周在舞台上膀胱癌疼痛发作时,仍然忍住了剧烈的痛感尽力坚持,主要原因在于对目标的执着信念,但也部分源于对痛觉的敏感度下降、耐受性升高,从而才能够继续坚持表演。

1.2 毕生发展观

(1)影片显著体现了文化与生理学因素的不平衡框架。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增加,如老人们比院长、老葛的孙子等年轻人更有表演的活力、毅力与创意;而生理水平却下降,普遍有较高的安全事故风险。二者的差距随年龄呈动态增长趋势。

(2)也可以观察到SOC模型,即大多数老人都表现出了选择、优化和补偿。例如,在考虑到身体条件后,第二次排节目便将表演麻将改成了更加易操作的形式;在老周等不到去日本参演时,大家决定带他去看海以弥补他的遗憾等。

(3)老人在智力的变化上体现出机械智力的下降和实用智力的上升。例如,老人们能成功飞出老人院的高墙,便靠的是大家的实用智慧与丰富经验。他们想法的可靠性、新颖性甚至是年轻人所不及的。

1.3 社会情绪选择

当老周在得知自己处于癌症晚期时,他谈道:“我不想死在医院,浑身上下插满管子,又没有子女来探望。”他希望自己能高兴地死,参加完演出、看一次大海;想让远嫁日本的女儿能在电视上看见自己,从而见上一面:“我不能带着怨恨离开这个世界,就是死,也不能留下遗憾。”他将人生最后的目标定为在情绪上更有意义的活动,保持积极心态来追求圆满和快乐,这体现了“积极效应”,也证明人对生存时间的知觉会影响动机、目标的选择与追求、情绪意义的重要程度。

1.4 记忆与言语的变化

影片中,老葛向孙子敞开心扉的过程中,对中年时期与儿子相处时记忆的细节再现;老周在废旧车场对年轻时经历的准确提取;还有常年卧病在床的老金,除了三个没有人情的儿子找自己要钱要房的事情外,记不住任何信息。这些都证实了老年人记忆的特点:情节记忆下降,语义记忆保持;外显记忆下降,内隐记忆保持;记远不记近;记大不记小。

另一方面,在75岁前的成年晚期,言语理解能力会较好地保持甚至提高。例如参演的老人们能对于大家的意见迅速理解、即时反应,但最初被淘汰的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却表现出一些吃力和偏差。

此外,两位给“越院”老人们打掩护、假装吵架的老人回到寝间讨论今天的演技如何精妙时,一位老人突然谈道“你今天骂我怎么那么带劲,是不是平日里对我有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人敏捷的发散性思维,提示我们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优势面应有更充分的认识。

2 社会现实的反映

2.1 老人们想要离开老人院去参加演出的多方面原因

老人院管制森严,老人们的生活过于平淡和标准化,只被允许进行简单的活动,常常以“没人能付得起老人状况后果的责任”为由,使自由受到了限制;由于缺少子女照顾,只能相互依赖、共同寻找欢乐;以及,想在晚年为自己拼一把、不再一心只想着为子女操劳忙碌的追求等。

2.2 父辈与字辈间不平等的付出

“我们都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了,现在也该为自己忙活了。”这句台词直观地反映出了双方付出的不平等关系。老人们活一辈子、被子女耗费了大半生经历,而到了生命的末端,始终牵挂的还是孩子。

然而子女却往往与之相反。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十分吝啬对年迈父母亲的关怀,常常以生活空间小、可以更好地保障老人的起居、有人照顾等理由把老人从家中请出去,或是相亲或是送往老人院。而这样的现象甚至普遍存在。

2.3 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角度看老人的生活态度

这些老人正处于自我整合对绝望的第八阶段:老葛因大小便失禁而想到了自己不尽人意的一生,自我整合的缺失导致巨大的失望和遗憾,引发了自杀的冲动。现实中,许多老人也会持有这样悲观的态度,作为亲人更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安抚和鼓励,尽力帮助他们走向自我整合、不留下遗憾。

2.4 老人院的老人们之间有更加强烈的情感联系

当老葛因失望而悲观地表达 “我在这里都没有一张自己的床”后,老人们就东拼西凑为他送来了枕头、被褥等用品,还绣了朵花,表现出最诚挚的关心。在后来出院的旅途中,他们也是共同努力、相互扶持,寻找亲人间的温暖。这也提示,作为子女应该鼓励老人多结识同龄朋友,支持或帮助独居者找到伴侣,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丰富生活和内心世界。

3 结语

综上所述,影片详尽地展现了个体随老化而发生的各方面特点变化,同时也揭露出老人院的一些制度缺陷与责任性问题,并呈现了许多悲喜得失。

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可以总结出更多启示。生活中应进一步善待老人;像年幼时他们对我们那样,体贴他们、包容他们,不嫌弃他们的耳背、腿脚不便,不嫌弃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包容他们的健忘甚至痴呆。尽可能多地陪伴,带他们定期检查、悉心照料。同时,理解独居者、疾病患者等的难处,设身处地地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而做决定,使其人生不留遗憾。

猜你喜欢
老人院子女记忆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人院擦出的爱情火花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刍议当代老人建筑设计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