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是中国梦与世界梦融通的支点

2018-03-06 09:57项久雨赵政鑫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话语特色理念

项久雨 赵政鑫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推动世界的进步与繁荣,世界的进步与繁荣少不了中国的贡献与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凝聚着各国人民美好愿景的梦想交融。中国梦与世界梦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关乎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和人类的前途命运。

“话语”是交流的桥梁,在当代国际交往中,“话语”是一个国家表达本国诉求的基本范式。中国话语是中国表达中国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的基本范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说方式,传播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自信,讲述了中国故事,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讲稿”和“话筒”。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融合互通离不开中国话语的表达与运用,中国话语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融相通提供了支点。

一、中国话语推动中国理念走向世界

中国理念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也是中国梦的直观表达。“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离不开中国对中国理念的坚持与创新,离不开世界对中国理念的认同与支持。中国理念是当下国际社会之需,为世界发展提供新途径。

中国理念的涵盖范围很广,博大精深,但是对于“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而言,最核心的是两个理念:发展理念和外交理念。发展理念蕴含发展经验,发展理念指导发展方向,中国取得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的发展成就让世界瞩目,在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范式。外交理念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的桥梁,外交理念的表达与传播主要是通过中国话语这个表达工具来达成。世界各国从中国的外交理念中看出中国的外交态度与大国胸襟。中国运用外交理念引领世界迈入新时代,与世界人民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塑造国际关系新格局新秩序。

(一)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基于对基本国情、世界局势与时代走向的正确认识,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当前中国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转入到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发展路径上要求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因此,为了应对“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绿色、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享。[1]“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十四条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准确判断。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不仅是硬道理,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发展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的关键,离开发展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而且发展理应是科学的发展,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地被实践与贯彻。[2]“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的具体回应。[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的又快又好到高质量发展的又好又快发展转变,随着“新常态”的到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因过去粗放式发展带来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问题。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已改变过去的生产要素驱动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追求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不是靠等、靠要,而是要自力更生、自我革新。只有大兴创新之举,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也只有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国家才会实力雄厚伟大,改革经济体制根本依靠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基本依靠也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依靠更是创新。

协调是稳健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体现了发展要注意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取得的成就让世界瞩目,在经济发展方面日新月异,在政治文明方面民主清廉、在文化建设方面繁荣昌盛、在社会建设方面和谐安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首要的表现是地区、领域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协调是经济更高质量,社会生态更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强调“协调”就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的关键举措。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与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有效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缩小地区、领域、行业差距,促进整体平衡,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可持续性,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早日达成。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契合中国具体国情,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伟大实践,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绿色发展、绿色创新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的迫切向往与追求的客观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人民对“碧水蓝天”、“山清水秀”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单是中国人民的期盼,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同志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4]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不会关闭。没有开放就没有进步,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开放体现在经济的开放,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论坛,和中外企业家座谈时指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与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中国的开放也体现在开放的胸怀,鼓励世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同为人类的美好明天奋斗。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与践行。同时,“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相契合。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6]而“五大发展理念”正好回应了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新的难题。这样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的发展理念值得世界各国参考、借鉴。

(二)外交理念

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饱含着中国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希望,倾注着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稳定、共同发展的美好向往。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与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外交布局,全面推进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深入展开,中国理念频频获得世界认可。如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被联合国大会写入联合国决议,这既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崛起的国际地位,也说明了中国站在世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大国胸怀和气度,事实证明了与联合国目标高度契合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在惠及世界、影响世界。真心实意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开诚布公追求合作共赢的时代价值,同心协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通力合作加快中国梦与世界梦融合互通的国际进程,这是中国理念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理念日益转化为国际共识的根本原因。[7]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开放、包容、共赢,这展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古老智慧与“合作共赢”的时代价值。“一带一路”将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作为它“伙伴”外交理念的一部分,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让周边国家共享中国发展经验,共享中国的发展资源。“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构建多国共享的市场,这个市场是共同获利的市场,这个市场也是没有霸权的市场,这个市场也击碎了“‘一带一路’绑架世界经济”之说,为“中国梦”变为“世界梦”搭建了平台。

中国理念对世界各国有着天然的引力和张力,但推动中国理念走向世界的有力工具只能是中国话语。世界各国学习中国理念的办法无非有两个,其一是主动获取,也就是“主动学”。其二是中国话语传播,也就是“听我说”。不少国家都采取了“主动学”的办法。如2017年2月,西班牙人民党在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际,执政党提出强化党内治理、完善党内监督机制。该会议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做法,通过设立人民监督办公室受理社会公众的检举、投诉,强化监督机制建设。这类“主动学”的例子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世界上会越来越多。但是,虽然“主动学”是直接学习中国理念的一种范式,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主动学”往往是学习中国理念的某一个板块,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是因为在“主动学”的过程中缺少了中外的互动,这就会造成对中国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其他国家将中国理念发挥应有作用,也不利于中国理念树立起“国际口碑”。“听我说”的意思不是其他国家在学习中国理念之时“不说话”,而是先等中国话语将中国理念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后,在进行互动、交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中国话语有能力讲好中国理念并且通过世界话语体系扩大中国理念的传播范围。除此之外,中国话语能够对中国理念进行整合,“原汁原味”的表达中国理念,世界各国更能对中国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中国话语鼓励世界各国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对中国理念进行解构、分析,结合本国特殊国情,走一条独立、发展之路。

二、中国话语促进中国自信感染世界

“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是一种正面、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国家的自信源于这个国家的实践。一个自信的国家是充满着发展活力的,这种活力不仅能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进步。中国连续三十多年,经济都一直以中高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当今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这足以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明智且正确的,我们坚信的理论是正确且科学的,我们实施的制度是科学且成功的。中国完全有理由自信,而且中国自信将会感召世界,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中国自信的感染下,世界各国坚定信心,勇于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共谋发展道路、共创美好明天。

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自信在当代中国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自信: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不同,命运不同,可谓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的正确道路是来之不易的,甚至是艰苦卓绝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8]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的道路自信源于在历史对比中确证的强大生命力与在国别比较中凸显的独特优越性。历史告诉我们,自从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前途一片光明,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事业欣欣向荣。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文化大国,身处这样的国家,任何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坚持他们所选择的道路。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理论自信的时代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9]“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0]成长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摇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11]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12]植根于人民性,得益于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大量的实践及客观事实证明了其是科学的、正确的。[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又被人民群众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检验与发展。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它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不断地壮大自身、不断地改进自身。这些制度既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16],也包括建立在这些国家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7]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历史与时代的双重支撑,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最深远持久的精神力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中国自信。

“中国梦”与“中国自信”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一方面,不走正确的道路,梦想只能是空想,想法也无法落到实处。苏联的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是没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原本的走向。梦想的实现有赖科学的理论为其提供保障,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梦想无法走的正确、走的稳当。没有制度的保证,梦想永远不会“接地气”,没有规划、无法落实的梦想只会沦于空谈。没有文化自信作为支撑,梦想可能会沦为“抬不起头”、“不敢说”的梦。梦想就要昂扬挺胸,梦想就要勇于发声,这些离不开文化自信。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梦”也为“四个自信”的融合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借助“中国梦”,“四个自信”的发展只会越来越深入。

话语自信与“是否真信”的问题有关,作为中国实践的表达工具,中国话语也必须体现、维护并巩固中国自信。同时,中国自信也有助于中国话语的自信。中国发展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话语有理由自信。中国话语的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这些自信是促使中国话语自信的价值底色。中国话语的自信不仅表现在对国家发展、中国经济政治力量提升的自信,也表现在中国自信代表着人民意志、时代趋势的自豪。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自信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基础上。[19]申言之,任何不怀偏见,只要有一点认知常识或经验的人都应该坚定我们的话语自信。[20]中国话语促使中国自信在国内取得实质性成效。中国人民对中国自信具有天然的认同,因为中国自信本就是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产生的。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在世界话语体系的优势地位以及西方话语范式的普及状况,通过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中国崩溃论”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自信。中国话语以“中国话”的方式强调中国自信,粉碎了一些西方国家想要进行“颜色革命”的阴谋。

中国话语推动中国自信在世界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自信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自信”,更应该成为“世界的自信”。这是因为中国实践本就是与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互通的。中国实践的目的,不仅仅是使中国变强,也是为了使世界变得更好,使全人类过得更好。当今世界对中国自信存在着很多的误解,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话语优势对中国自信进行抹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话语一方面向世界准确的传达出中国自信的含义,向世界说明中国自信是积极的自信,是和平的自信,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自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崛起,中国话语在世界响亮发声,中国话语能够扩大中国自信的传播范围,使中国自信感染更多的国家。同时,中国话语能够针对不同的国家对中国自信进行不同的解读,如针对一些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国家,中国自信可以解读为“不惹事也不怕事”,针对一些对中国释放善意的国家可以解读为“中国自信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独立、自主实现发展的自信,其他国家可以借助中国自信培养本国自信”。

三、中国话语汇集中国故事激励世界

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1]中国话语服务于中国的对外宣传,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应充分发挥中国话语的桥梁作用。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素材与具体内容,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就要在对外宣传当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2]有效提升对外宣传效果,以中国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影响人,在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中国话语本身也会得到强化和升华。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讲“真故事”不讲“假故事”;中国故事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3]中国有着复杂的国情,在此影响下也有着众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好故事”,有些按照国内外标准来看却不是好故事。在讲述中国故事之时,我们必须要客观、真实、全面、完整的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够有弄虚作假的心态。[24]如果我们胡编乱造、违背事实、乱编故事,那么中国故事就会引起“听众”的疑虑,也会给一些敌对势力以攻击的借口,得不偿失。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自找难受”,而是因为任何国家都有好的故事和不好的故事,只有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中国”。二是,讲令人信服的事实;我们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摆出“中国事实”。比如,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不能光讲数据的对比,也要截取一些人物奋斗故事,使中国故事的支撑更加坚固。

诚然,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一,世界话语体系的失衡;长期以来,世界话语体系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当我们阔步走向世界,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创新对外传播时,势必也会受到它们的阻挠。其二,中国思维与外国思维的差异;中国思维与外国思维存在差异,而中国思维是中国故事生成逻辑中的一部分,这就造成了以外国思维去理解中国故事可能会存在偏差。

中国话语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主要范式、途径和工具。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话语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也具备“促使中国故事激励世界”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话语整合中国故事资源;中国故事是发生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国人民中的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故事的分散。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故事不是一个一个小故事的传播,而是系统、全面的进行话语表达。想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就要对中国故事进行收集、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中国故事库”。其次,中国话语对中国故事进行选择;考虑到文化的差异等原因,中国话语在讲中国故事时要对所讲内容进行筛选,有特色地讲、有针对性地讲,这样才能发挥中国故事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故事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故事,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讲中国故事之时突出人民性,以人民性为切口促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故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以人民性为契机实现与世界各国的情感认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并不意味着只讲“真故事”忽略“假故事”,而是为了帮助其他国家更好理解中国故事的一种选择。最后,中国话语采取合适的表达方式;故事成效体现在“听众觉得好不好”。中国故事如果想要做到“人人都说好”,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当今的中国话语是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方法多样的。这就使中国故事能够以一种“听众认真听”的方式被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话语秉持个性化、艺术化、本土化的方式,以吸引力打动人、以感染力打动人、以亲和力打动人。

猜你喜欢
话语特色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特色种植促增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医的特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