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总目录

2018-03-06 09:38:04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研究

卷首语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刘金波(第1期)

传播与社会:新语境、新思路、新方法 刘金波(第2期)

解构与重构:技术、传播与权利 刘金波(第3期)

新闻传播:现象、方式与坚守 汪晓清(第4期)

社会化媒介:公众的视角 刘金波(第5期)

跨学科研究:路向与方法 刘金波(第6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青年恩格斯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传播思想——恩格斯为德国科塔出版社报纸撰稿的历史 陈力丹(第1期)

恩格斯与文学期刊《德意志电讯》 邹 霞 陈力丹(第1期)

《布尔什维克报刊文集》与苏联宣传观的导入 王咏梅 王素华(第1期)

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萌芽 邓绍根 张文婷(第3期)

习近平国家品牌论述研究 舒咏平 祝晓彤(第4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拓展路径 朱清河(第5期)

传播学

语图论:语图互文与视觉修辞分析 刘 涛(第1期)

购买“民主”: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价值论 吕新雨(第1期)

“今日俄罗斯”YouTube账号对叙利亚、伊拉克战事报道框架分析 唐润华 蒋玉鼐(第1期)

从“用户体验”到“媒体用户体验”——关于媒体用户体验几个基本问题的探析 宫承波 梁培培(第1期)

从电子乐观主义到厄运预言者: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技术思想及其学术影响 王 华(第3期)

参与式网络传播与个体赋权:基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考察 邓 倩(第3期)

“新闻逼视”结构演化的发散性探讨 江作苏 王 婷(第3期)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权重 刘建明 徐 恬(第4期)

受众卷入、敌意媒体认知与网络表达行为的关系研究 马海娇 马二伟(第4期)

框架效应、进展信息对公益众筹意愿的影响 李 武 毛远逸 黄 扬(第5期)

健康信息的特质与组织方式对受众接受效果的影响研究——以女性宫颈癌预防传播为例 冉 华 耿书培(第5期)

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意见表达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赋权理论的分析 晏齐宏(第5期)

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谱系与中国路径 董 军(第6期)

反思与超越:科学知识图谱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产检视 马 超(第6期)

广告与媒介经济

颠覆与重构:中国媒介产业化二十年 黄升民 刘 珊(第1期)

资本重构与价值增值:互联网公司电影生产与票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曹 璞 喻国明(第1期)

数字服务化企业的特点与模式研究 陈 刚 王 苗 潘洪亮(第1期)

低碳营销传播创新: 理念、策略与方法 熊开容 刘 超(第2期)

技术驱动下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2013—2017年)——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 程 明 战令琦(第2期)

社会存在感的满足: 微信用户的广告接受意愿 秦雪冰(第2期)

基于品牌叙事理论的中国故事体系建构与传播 段淳林 林泽锟(第2期)

“水墨广告”概念刍议暨广告效果的实证初探 侯凡跃 林升栋(第4期)

技术逻辑下的人文回归:伯恩巴克的广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庆园 张凌媛(第5期)

赋权与重构:区块链技术对数据孤岛的破解 周茂君 潘 宁(第5期)

游戏式广告分享机制研究:假定影响模式视角 陈振华 曾秀芹(第6期)

亚文化对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影响——以哔哩哔哩为例 刘 柏 刘 畅(第6期)

2017年西方公共关系研究述评 陈先红 秦冬雪(第6期)

媒介化社会

健身运动APP使用对用户跑步意向的影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 张明新 廖静文(第2期)

社交媒体、网民心态与网络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以微博为例的实证研究 张 宁 唐嘉仪(第2期)

青年群体网络直播平台接入鸿沟的影响因素——基于技术采纳与持续使用的视角 马志浩 葛进平(第2期)

多终端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研究 刘丽群 李 轲(第3期)

组织传播视角下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虚拟组织参与 徐开彬 何玉影(第3期)

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 陈旭光(第3期)

网络信任对信息传递与意见寻求的影响——基于微信用户与微信群的实证研究 宫 贺(第3期)

从“宣传”到“对话”: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传播进路 赵立兵 申启武(第3期)

“被扭曲的交流”: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现象的三重批判 骆正林 曹 钺(第4期)

政治符号、宣传与隐晦的政治表达:中国邮票图像中的政治蕴涵演进 周 韧(第4期)

网络主播的污名化及其伦理困境: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 王 丽 李 理(第4期)

在线视频用户关闭弹幕的影响因素研究 赵雪芹 刘雅宁(第5期)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 谷学强(第5期)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纸媒退出的社交媒体用户话语研究 陈曦林 张勇军(第5期)

社交媒体使用中的社会交往压力源与不持续使用意向研究 牛 静 常明芝(第6期)

社交媒体与网络公益众筹研究——基于微博微信两类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研究 尹木子(第6期)

传播与文化

乡村主体性与农民文化自信: 乡村春晚的启示 赵月枝 龚伟亮(第2期)

从“家国天下”到“社会媒介国家”: 死亡政治的演化 张 昆 王创业(第2期)

价值趋同与文化存异:中美“千禧一代”大学生对敏感数据的感知对比 王 敏(第2期)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变革的技术和文化逻辑 黄典林 白 宇(第6期)

从AI到AM:人工智能的知识观 王 鑫 沙永锋(第6期)

审美文化产品价值定位的受众因素 高文强 王 婧(第6期)

礼乐协同:华夏文明传播的范式及其功能展演 谢清果 林 凯(第6期)

新闻传播史

历史性介入、制度化约束与多面向拓展——中国新闻业务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 强月新 刘莲莲(第1期)

维新何以成“运动”:以《时务报》报费的流向为个案 朱至刚(第1期)

政治干预下的职业抗争——清季民初新闻业“有闻必录”理念的奠定 操瑞青(第3期)

“日本近代化模式”及其官制“舆情”走向 卓南生 杜海怀(第4期)

“记者”的前身与本身:晚清新闻从业者职业称谓之演变 周光明 唐 宇(第4期)

清代漕运旗丁挽运中社交网络与信息传递 沈胜群(第4期)

宋代邸报读者特点及其影响 魏海岩 徐一铭 云浩桐(第5期)

跨文化传播

新探索与内卷化:2015-2017年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 单 波 周夏宇(第1期)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以印度电影国际化为借鉴的分析 贺卫华(第5期)

新闻学

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与社会行动 黄晓军(第4期)

云端对话

论知情权和媒介社会史的书写——与迈克尔·舒德森的对话 郑一卉 王金礼 肖 珺 纪 莉(第3期)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