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震培
所谓洋相声就是外国人或外国留学生说的相声,从第一个说相声的“洋面孔”大山开始,中国有了不少洋相声演员,但对此国内学者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说相声?洋相声有什么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洋相声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笔者作为国际汉语教师,从接触留学生说相声和教学案例的角度,谈一谈个人的认知和看法。
一 、外国人喜欢说相声的原因
相声为什么受外国人或留学生青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汉语的需要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是一门外國语,是他们除了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学习外语在语言教学理论上称为“第二语言习得”,这是功能上规定了外语学习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练习才能获得掌握这种语言,获得这种语言技能。然而仅仅靠汉语教材或HSK考试考级教材进行单纯性的语言学习,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的汉语教学界做得不如国外,但凡组织中国文化活动就是包饺子、包粽子、吃月饼等,课上则学书法、剪纸、中国结这样的“老三样”,这些文化教学和语言学习实际是相互脱节的。其实我们的评书、快板、相声、戏曲、鼓曲这些使用语言的传统艺术,更加符合学生对于学习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比起一般的语言文学形式如小说和诗歌,相声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学习相声对留学生口语的提高有显著作用。早期汉语教学曾经把相声编入口语教材,但被后来的编撰者认为是“不规范”的口语(笔者认为这是带有歧视性的偏见)而遭到排除在外。但是有很多留学生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学习相声来促进汉语水平的提高。在各层级汉语比赛中参赛者相声说得好能获奖,相声说得好成了留学生汉语水平高的标志。
汉语教学追求学生的“开口率”,而说相声可以有效地促进开口率的提高。这种任务式的学习是学生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捧哏的角色,他也要记住逗哏的词,还要适机说出自己的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互换位置进行练习。虽然类似于“角色扮演”的练习,但由于相声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这种“快乐学汉语”的方式,能够促进留学生的有效学习。
另外留学生还通过说相声提高学习能力的自信,笔者就职的大学曾经有一名留学生,他的汉语说得洋腔洋调,上课喜欢接下茬,不高兴就不来上课,老师对其印象不佳,学习成绩也不高。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了他的表演才能,选他做相声的捧哏演员,该生的潜能被激活,提高了学好汉语的自觉性,他积极纠正发音,经过刻苦训练,上台表演获得优秀奖,学习成绩也赶上来,还考上了研究生。逢人便说是说相声帮助他成了“新人”。
2.传统文化形象
热爱学汉语必定热爱中国文化,相声演员一袭长衫在台上不慌不忙侃侃而谈的形象,在外国人眼中,就是纯粹的中国味道。为什么小品和话剧也是使用语言的舞台艺术,却没有让外国人感到特别的兴趣,原因就是它们不够有传统文化气息,所以说他们喜欢的中国文化更多是中国传统文化。说相声,唱京剧,可能是最令老外痴迷的事情了,当然还有快板,因为与相声近缘,也受到汉语学习者的青睐。
3.表演爱好者
汉语学习者中也有一些是艺术专业的,或是自幼有艺术天分的人,特意来中国学相声或其他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演员的一技之长。这种情况北京也许更多一些,所以收了许多洋弟子的丁广泉被称为“京城洋教头”。
“洋相声”虽然是以外国人学习外语为动机的,但是同时是作为传承相声、传播相声的重要方面,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甚至也超过了相声本身。因为“洋相声”把相声带到世界各国,“洋相声”表演者成为文化的使者,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具有促进中外文化民间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二 、“洋相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有很多人对洋相声不以为然,讥之为“洋闹”“洋相声就是出洋相”“洋相声就是洋腔洋调的相声”“洋相声不逗笑”等,笔者看过一篇相声爱好者写的自媒体的文章,他反对教外国人说相声,认为外国人不可能说原汁原味的中国相声,要么中国话还没说好,半生不熟,洋腔洋调,要么说点牵强的歇后语,显得油腔滑调,所说的相声不过是文字游戏,卖弄技巧,总是那几段绕口令,缺乏包袱笑料,这样的相声不伦不类,不但中国人不爱听,还会影响其他的外国人,以为中国的相声就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应该反对和限制“洋相声”。文章上讲的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但外国人说不好相声,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对相声的了解,缺乏正确指导的结果,对于留学生来说,说好一段相声有相当大的难度。语气词、重音、语调这些影响包袱效果的语言技巧,中国学生尚且把握不好,对于外国人来说就更难了。如果平时缺乏训练,只是为了参加某些比赛,排练很短时间就匆匆上场,只是说台词而已,确实很难出“笑果”。
中国知网上有语言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将大山、莫大伟等洋相声演员的声调、语调、重音、长短音等用语音软件记录下来,再和中国本土相声演员的相同因素的数据进行比照分析,发现有些差异还是很大的,即使如已做外交官的大山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是一说相声,非母语的“洋”味道就出来了,所以海外人士说的“海外相声”,永远和本土相声是有差距的。故而研究“洋相声”并不是要人为拔高它,让它向本土相声看齐,而是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制定不同于本土相声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不会产生轻视或排斥,或盲目吹捧、拔高。应该从丰富相声品类的角度给予一定关注,在国内的曲艺或相声赛事中为“洋相声”设立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历练艺术,切实地不断地提高“洋相声”的水平。
三 、留学生相声教学的课程与教材编写
以上我们分析了留学生学习相声的原因和相声海外传播的重要性,在高校的国际交流学院,对于有学习意愿的留学生应该开设相声选修课程。国外尤其是美国汉语教学界,很早就有人认识相声课的重要性,发表过“把相声课程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学术论文,美国汉学家以会说一两段单口相声为炫耀。近年来有的孔子学院开设了快板课。在日本因为有类似于相声的漫才和落语,所以也非常重视学生此种课程,如笔者所在大学的日本爱知大学班要求中方为学生开设相声或快板课程。
那么国内大学里直接针对外国人或留学生的相声教学有没有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很少或者只能是非本科的选修课。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缺少教授相声课的专门师资,对相声作为优秀传统艺术的认知严重不足(在尊重和传承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教师还不如学生),加上本科选修课程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制订教学计划,多年一贯制,而且一般性的理论性的课程多,实践性实用性的课程极少。种种原因导致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体验课不成体系,种类偏少,相声快板等课程没有形成常态。
但丁广泉是个特例,他从大山开始,先后收了7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洋弟子”教他们说相声。其中优秀学生卡尔罗(南斯拉夫汉语硕士)、阿玛尔(坦桑尼亚社会学学士)、郝莲露(德国中古汉语硕士)、莫大伟(美国语言学博士)、郭安瑞(美国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对相声的传播更为著力。2012年,丁广泉出版了《我的汉语教学与国际推广—— 相声传播与汉语教学研究》一书,介绍了他以留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的相声教学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之后,戏曲曲艺进校园的步伐加快,为了日益增长的相声教学需要,必须教材先行,编写教材的人还是丁广泉,2017年,他与其他人合作编写了一本全国通用的教材《说相声学汉语》(丁广泉、邱彤树、安仁良、华家德等编),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教材共有13节课,正课文全部为相声小段文本,有丁广泉专门为“外国人中华才艺”“汉语桥”等大赛编创的《绕口令》《说东道西》,还有专门为留学生创作的《俏皮话》《趣解八和发》《猜灯谜》《对春联》等,有按照侯宝林演出本节选的《北京话与方言》《儿化音》《抬杠》等,有按照传统段子改编的《装小嘴》《多音字》等,有直接是传统演出本的《三五句话》,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创作、丁广泉修改的《吃的学问》等。有背景介绍、生词、注释部分讲解语言点,文化讲堂有历史知识、汉语知识及相声技巧等,最后一项是课后练习“说一说”,仍然是相声小段文本,如《答非所问》《猜字》《美人赞》等13篇。从授课语言点上来看,包括了汉语口语的谐音、儿化、多音字、俗语、歇后语、谜语等,但是我们从以上所列的题目上也看出来了,所选相声的局限性很大,这些相声从题材、情节、笑料、包袱手法上非常雷同,多是文字游戏类的相声,即使是掉书袋知识也非常肤浅,而且缺乏时代感,与留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习起来可能会疲劳乏味。
笔者认为教材的編写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实际的汉语水平分级编写,可分为基础篇、进阶篇和提高篇,每个阶段的作品不要多,有两个足矣。基础篇比如《三五句话》或其他汉语相声,把绕口令作为启蒙的训练,按练习发音字母的不同,每次课练习部分的内容。中级的同学同样需要绕口令的训练,学习和排练《装小嘴》或其他汉语相声。高级班的同学除了练习绕口令之外,还要增加“贯口”的训练,如《八扇屏》中的“小孩子”“莽撞人”“死人”“粗鲁人”等,如要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可排练传统相声《蛤蟆鼓》和汉语相声《吃的学问》之类的段子。
四 、汉语相声的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
汉语相声是校园相声的一个分支,是专门为留学生、外国人创作的相声。笔者在为学校留学生上相声选修课时,也创作了一些汉语相声。汉语相声的特点是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体验而创作的,一定是有促进汉语习得的作用,总结汉语的规律,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口齿清楚地表演出来。《学四声》针对留学生发音洋腔洋调的问题,由于不重视四声的发音闹出了许多笑话,最后得出要说好汉语一定要重视声调学习的结论。《说“子”》对汉语中词缀“子”的用法进行总结,连缀成有趣味的组合和生活故事。
前面举例教材上的《儿化音》《绕口令》《说东道西》《趣解“八”与“发”》等,涉及汉语的谐音字、儿化音、造词法等方面,但还远远不够,像称谓语、姓氏、语气词、感叹词、反问句、网络新词等方面都有可以挖掘的相声素材。
笔者以为,“洋相声”可以在四种类型的方向上进行开拓。
1.中国传统段子,模仿某个经典段子进行表演,文本可稍作改动,适合自己的特点。留学生基本上如此。可视为传统相声的传承和传播,尤其是海外传播,如莫大伟等人把《装小嘴》翻译成英文,用英语表演,美国人、加拿大人也很喜欢。所以教会老外说相声,对相声在海外的推广和传播是非常有意义的。
2.新段子,即专为外国人创作的汉语相声,较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喜欢使用“贯口”技巧,在绕口令、贯口方面下工夫练习达到一定水平。
3.表演型的段子,发挥外国人性格活泼、能歌善舞的特点,用“柳活”串起包袱,加入演奏乐器、快板等技艺,在形式上可以给人新意。这方面的相声创作很薄弱,这样的人才在电视台起用外籍演员的综艺节目中经常看到,但表演相声的目前还不多。
4.跨文化段子,外国人用汉语创作的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故事,表现不同文化间因为频繁、互动交流而发生摩擦、碰撞出的喜剧火花,但是由于外国人汉语水平有限,加上作品的立意、火候把握都比较难,中国相声人、汉语教师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创作,现在这方面的作品非常少。前不久央视举办的首届相声小品大赛上涌现出来的《老外看中国》称得上是这个方面难得的佳作。
以上围绕外国人和留学生说相声的原因、存在的问题,留学生相声教学,汉语相声的特点和类型等进行了初步的考量和研究,在当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相声的海外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桥比赛中,相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该形成对洋相声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共识,国际交流学院等留学生教育单位应有针对性地搞好留学生的相声教学与培训,让他们喜说相声,会说相声,说好相声。曲艺界也可以组织留学生汉语相声赛事,以促进洋相声水平不断提高。相声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声姓“中”也姓“海”,相信随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中国和全世界友好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声的海外传播必将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