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师偏重阅读知识的积累而忽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语文阅读教学功利化严重等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而,应该积极地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更好发展。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阅读教学本应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然而,有的教师还本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单纯的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还会步入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完全放任不管。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偏重阅读知识的积累,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把相关的阅读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误认为掌握了相关的阅读教学知识就足够了,却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下去,学生虽然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能力却得不到提升,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单一,一般先是由学生进行自由阅读,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教学方法一般为传统的讲授法。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四)语文阅读教学功利化严重
面对高考的压力,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本着“考什么,讲什么”的原则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以考纲为本,完全追求高考的高分数。这种阅读教学是一种完全功利化的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二、解决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较为被动、死板,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注重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并重
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同等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因而,要注意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雨巷》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寓意,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这样的设定,学生既可以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十分重要,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回顾自己以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点,以便今后更好地指导阅读教学实践;回顾自己以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指导阅读教学实践。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经验,并进行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阅读教学。教师还应该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经常回过头来进行反思,就会不断有所收获和进步,教师还可以多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
(四)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发展
高考的分数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唯一的教学目的。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因而要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注重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并重;注重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只有这样,在未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倪美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J].中国新通讯,2018(3).
[2]李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分析[J].语文建设,2016(35).
[3]牛春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4]刘英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学周刊,2017(19).
[5]魏灿芬.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8(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