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珍
[摘 要]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直观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厘米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测量、估算等操作,逐步深化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关键词]操作;估测;厘米;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3-01
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感受最深刻、接触最多的长度单位通常是厘米和米,而一些较大或较为精密的长度单位,如千米和毫米,学生就比较少接触。因此,我认为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厘米,并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关键。
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低年级学生对于“测量”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对“1厘米”的初步感知与认识。
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某某家的孩子身高1.2米、某某家的孩子身高1.5米,你们知道这里的“1.2米”中的“2”和“1.5米”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这就涉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厘米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大家先拿出尺子仔细观察,再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刻度线、数字,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请大家用手在尺子上比画出1厘米。
师: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你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注意什么吗?(讲解测量物体的注意事项)
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身高是多少”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以认识直尺、熟悉直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接下来教学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奠定了基础。
二、以直观操作为手段,经历1厘米概念的形成
要让学生真正感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对比、实验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量一量、画一画、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厘米。
师:刚才大家已经通过尺子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我们一起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的长度吧!
(学生独立测量,而后与同桌交流测量的方法)
师:你能用尺子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有的以0刻度线为基准画出5厘米长的线段,有的数出5个1厘米的长度然后画出来)
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画一画,具体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显著。
三、适当进行估测,深化对1厘米的认识
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学生已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估测,尝试以厘米为单位估测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大家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具体画出物体的长度,说明大家对1厘米已是了然于胸,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对1厘米认识的最高境界是晃眼一看,就能大致估测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想不想达到这样的境界?
生(齐):想。
师:请大家伸出小手,仔细观察手指上的小节,你们猜这一小节大概有多长?
生1:1厘米。
师:请大家再用尺子量一量,看看它与1厘米相差多少。
师:手就是我们自身特有的“尺子”。下面先不用尺子,请大家先分别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拿出尺子量一量,比较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差距,看谁估得最准。字典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多少呢?
教学中,在学生对1厘米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从估一估、量一量等方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認识1厘米,从而对1厘米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看谁估得最准”这一目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还掌握了知识,事半功倍。
总之,在“厘米的认识”的教学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估测等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才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真切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责编 吴美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