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
10年前“毅行者”途中听到的基本都是广东话和英语,现在普通话越来越多
“刀片选手”
绕过最后两道弯,坡道尽头便是终点线。已经可以听到嘈杂的人声,冯锦雄和3名队友把手挽起来,开始加速,4个人并排向坡下冲去。
等候多时的人群响起欢呼声,当看到冯锦雄左腿颤巍巍的义肢,掌声变得热烈,道旁草坪上休息的人也起身喝彩。
这是乐施“毅行者”活动现场,每一位通过终点的队员,都是经过100公里的野外行走才来到这里。冯锦雄和3名队友头天早上8点出发,第二天下午14点走完全程,历时30个小时。“一直没有睡觉。”他说。
他太累了。在终点线拍完合影,從聚拢的人群中走出,他一直扶着太太的肩膀,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坐到长椅上,他把义肢取下放在一旁,揉起腿来。
这是冯锦雄第7次参加“毅行者”活动,对于今年的成绩,他并不满意:“我们最好的成绩是25小时。今年天气太热了,而且我今年已经65岁了,身体也不同以往。”但是能够坚持完成100公里的挑战,冯锦雄又觉得还算欣慰。
“毅行者”是香港地区最大规模的徒步筹款公益活动,由公益组织乐施会在香港最负盛名的徒步山径—麦里浩径举办。麦里浩径被称为全港最美也是最险的一条山径,全程风景各异,山岭、丛林、溪涧,攀登不易,崎岖难行。
11月的香港,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左右,因为天气炎热,2017年“毅行者”活动的成绩整体受到影响,第一支冲过终点的队伍Awoo Team Nepal,耗时12小时1分,比上一年慢了1个小时。
100公里山路起伏不平,对健全的人来说走完全程都非易事,于冯锦雄更是超乎想象的挑战。
在香港,冯锦雄不少被媒体报道。他原本是一名体育老师,30多年前因为交通意外失去左小腿,装上运动义肢之后,得以重新回归运动。除了参加“毅行者”活动,他还参加了8次马拉松比赛。2011年,年近六旬的冯锦雄以4小时19分全马完赛,成为首个港马完赛的截肢人士。
运动义肢比一般的义肢轻巧,外形呈刀片状,弹力够,避震足,落地时会有反作用力,令跑步更轻松。冯锦雄也因此被称为“刀片选手”。
要灵活掌握运动义肢绝非易事,相比平常人,冯锦雄需要多用30%的体力完成同样的动作,膝盖与义肢的连接处也常常被磨出水泡。在山路行走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山路有斜度有泥路,满布碎石和树枝,一般人踩中杂物,脚跟知道调节平衡,但运动义肢却不能这样,要用大腿及身体配合,用尽全身气力才能保持平衡。”冯锦雄说,他曾经跌到连义肢都飞出去,还摔断过手腕。
相比马拉松赛事,“毅行者”很大一部分路程是在山径行走,冯锦雄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力气。“一般人可能会用半年时间来准备(参加)‘毅行者,我基本上是全年无休地准备,每星期走70~80公里,一直到赛前两星期才减少里数让肌肉休息。”冯锦雄说。
由于长时间走高低起伏的山路,小腿与义肢脚套之间不断摩擦,往往走到中途就已磨出水泡。冯锦雄曾经在“毅行者”活动途中刺穿水泡,包扎之后继续上路,“一路走一路痛”。后来他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小腿处贴上一种防摩擦的胶贴再穿上义肢,相当于多了一层皮肤保护自己。
长时间行走也会引起腿部肿胀,发胀的小腿卡在义肢上疼痛难忍,这就对冯锦雄的亲友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普通“毅行者”的亲友团,冯锦雄的亲友团除了在路上为他补给食物和水,还要准备好足够多的冰袋,隔一两个小时就帮他取下义肢冰敷和按摩小腿,以缓解红肿。
“很难。”冯锦雄说,“其实每一年都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挑战。”但是每一年他都坚持了下来。
为爱奔走
坚持下来就是冯锦雄参加“毅行者”活动的目标,他其实并不在乎成绩。“只要完成挑战,时间不是问题。”冯锦雄说,参加“毅行者”活动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以通过公益筹款帮助弱势群体,这是他最看重的。
这也是“毅行者”最大的吸引力。
自1986年乐施会组织“毅行者”活动以来,总计近10万人参加,共筹集5.4亿港币,支持乐施会在香港、内地,以及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推行扶贫救灾及发展倡议工作。2017年,“毅行者”活动在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在内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个地点举行。“‘毅行者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大型远足筹款扶贫盛事。”乐施会总裁梁咏雩说。
公益筹款为“毅行者”拓宽了社会基础,2017年“毅行者”活动共有1300队共约5200位队员参加,还有40000多名捐助者,5000多名支援队队员。其中第一次参加“毅行者”的队伍占到了6成,年龄最大的参加者71岁,最小的仅18岁。像冯锦雄这样的特殊参加者也有很多,包括由视障、听障人士组成的“猛龙队”,由菲佣组成的队伍,以及人均66岁、4人年龄合计共266岁的“花甲威龙队”等。
根据“毅行者”的规则,参加者4人一组同行,需于两天两夜48小时内完成100公里毅行,每支队伍必须筹集至少7600港币捐款。2017年的筹款目标为3600万港币。
很多人用“四人八腿一条心”形容“毅行者”。100公里不单单是一次徒步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与毅力的考验。
廖洪涛是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坚持参加了11年“毅行者”,对挑战难度深有体会。“一个人跑和四个人走确实不一样,(能不能完成)不是看最快的,而是看最慢的。作为一个团队怎么协作很难,走得快的埋怨慢的,慢的埋怨快的。”廖洪涛说,“毅行者”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朋友走到一半吵架的,有情侣走到一半分手的,还有走到一半求婚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到香港参加“毅行者”活动,在廖洪涛的印象中,10年前“毅行者”途中听到的基本都是广东话和英语,现在普通话越来越多。
乐施会筹款经理黄玉闲说,这些年来“毅行者”活动在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几乎成为最有名的活动,社会、企业、NGO一起来做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来帮助别人,大家参与进来都很荣幸。”
麦里浩径100公里路程,除去起点和终点,沿途设立9个补给站,为参加者提供临时帐篷、水、食物、医疗用品、电力等多种支持。这些补给站由香港少年领袖团、义勇军、惩教处、廉政公署、消防义工、警察义工等不同的机构的超过3000名义工提供支持,每一个补给站及周边的设施、服务、安全都由相应的义工机构提供保障。
“毅行者”的模式让黄玉闲感到自豪—通过乐施会搭起一个平台,社会和企业提供义工,参加者在筹款过程中向大家推广,做很多免费宣传。“工作都是别人做,钱是我们收,收了钱我们去帮助别人,这是最厉害的。”黄玉闲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