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的烟火 时间的邮差

2018-03-05 18:39郭明殊
当代人 2017年10期
关键词:美食

郭明殊

古城邯郸常被称赞美女众多,“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此诗或可为证。

李晓林虽“北漂”在外,却是土生土长的邯郸人。前些时日,她做客央视,她与她的画,惊艳四座。

有人戏称,“明明可以靠脸,偏要拼才华。”

是的,你看她一头齐腰的乌黑秀发,脸庞清秀,如宋人工笔画中的美女一般。她沉静作画的场景,也是一场美感碰撞的盛宴。她仿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笔下却是最美的人间烟火气,她画的美食、年俗、老首饰……这些吃的、喝的、玩的尽是泛黄的记忆。

她说,她要做时间的邮差,用画笔让古时的人间烟火,一直氤氲到现在。

画里的“油条豆浆”

那一套“二十四节气美食”,笔法温润、画风古朴,堪称李晓林的成名作。

两年的创作过程中,李晓林说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背景调查上,“这个节气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有没有历史文献佐证。”

整个绘画的过程,在她看来是一场虐心的挑战。而她坚持下去的理由是:“我想尽量保持这套作品的单纯性,记录身边一些渐渐流失掉的、很美很有智慧的东西。”

作为80后,能发现节气之美实属难得。

李晓林身上有一种无法忽略的古典气质。在江南大学学习了四年设计专业的经历以及母亲的中医职业都影响了她。所以,对于传统的东西,她一直心存敬意,比较偏爱。

大学毕业后,李晓林从事过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当过设计师也做过文职。遇见相辉,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那时,他在一家知名气象科技公司工作,她为该公司画气象仪插画。她和他都受家庭影响,骨子里对古典有一份敬畏,越聊越投机。在绘制传统气象仪器发展史的过程中,她和他一起讨论,还一起到古观象台实地考察。由于没有现成的参考书籍,知识又生僻,所有的梳理都需要自己去做,天天相处,两个人就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所以,这段传统气象仪器的绘画史,也是他们的爱情史。

他让她开始重新思考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晓林以前一直觉得人生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赚五险一金,最后好好养老。他说其实没有这些也不会怎么样,“年轻的时候钉在一个不喜欢的职业上,真的好吗?”

晓林决然离职。

辞职后虽有痛苦的过渡期,但自由创作的时间丰富了。自己定这个月画什么主题,月末作品就完工,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如果循规蹈矩地过了,到最后成为一把灰的时候,我来这人世有什么东西是给我自己活的呢?”

2015年,她与相辉共同创办了“绘麟社”。这个堂号取自于他俩的名字——辉、林的谐音,他们期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以文字和绘画的形式去收集、转述旧时生活中那些有温度的充满智慧而又美好的事物。

“吃惯了精细的西式面包早餐,会否偶尔怀念家乡街边拐角那家油条豆浆?”晓林常常想,自己要做的,就是记录这种“油条豆浆”式的民俗,这是生活里很动人的调味剂,是一种饱含人间烟火气的“老念想”。

创办至今,他们的作品大概分了四类——

从味觉和中国人的基因角度,记录“民以食为天”的中式哲学,如《二十四节气美食》《城食》。

从视觉和信仰层次,为平淡的日子“讨个吉祥”。如《年俗系列》《神样系列&老手艺人》《二十八星宿&罕见的宋元彩塑》。

从听觉感受到民乐文化,如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民乐守护的《音知故乡情的插图系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未分类的作品,比如《中国气象仪器发展史》《民俗科学画》等。

讨个吉祥

晓林对民俗,有种特殊的喜爱。她时时怀念小的时候一回到老家过年就可以放鞭炮、祭灶王的日子。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她真的想通过自己的画笔,找寻那些“土土的”味道。

她始终认为,中国人是乐观的,吃的方式不像西方的分餐,我们是一家人老老少少热热闹闹围着一桌吃饭;衣服上绣的花纹,用龙、凤、灵芝、祥云构成装饰纹样,称“龙凤呈祥”;画的画里,经常看到天上飞着喜鹊地上有一只獾,寓意“欢天喜地”;老人吃“寿桃”;结婚吃“喜饼”——饼还是那个饼,但人们会挖空心思为生活“讨个好彩头”。“古时过日子讲求‘仪式感,这种仪式感里包含的是对日子精细的虔诚和希冀。”晓林将这些理解为“中国式吉祥”。

这种虔诚和希冀最直观的寄托,就是不同神职的神仙们。这种民俗文化随着祭祀仪式的消失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觉得它们是不科学的。但除去愚昧迷信的表象,它们蕴含着一种主观上对日子充满希望的“向上之心”。

“二十四节气美食图”绘制结束后,李晓林把目光锁定到了“吉祥”之上,她开始去找寻和记录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愿景,绘制了《神样系列》:祈福健康的兔儿爷、护佑姻缘的月老、考试要拜的魁星、护佑商人事业亨通的关圣帝君等。

在绘画时,每一处小的地方,她都会查阅很多资料才动笔。她总是喜欢沉下心来,静静地画每一幅,有时一两周,有时一个月。

为了确保这些作品更严谨和真实,晓林和相辉一起去拜访了很多老手艺人,比如一辈子钟情关公彩塑造像的王树老师,以及兔儿爷泥塑传人“兔儿爷张”张忠强老师。

那一天,当晓林把画好的作品送给张忠强老师时,他高兴地将它挂在了兔儿爷店里,并送给了这对年轻人一尊兔儿爷的神像。

他们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现场直播了老师制作泥像的过程,超乎想象的是竟有将近3万小伙伴在线。这令晓林异常欣喜,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些朴素的传统文化,也许是它们带来的那种吉祥、那份‘故乡感吧。”

有一站是故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口味,这个是经历多少年都难以变更的。晓林正在创作的《城食》系列,一面记录每一个城市最地道、最有特色的美食,一面通过公众号将创作的故事分享给小伙伴们。

“很多人留言给我们,讲他们家乡美食的故事。说他们想家了,想家里的某道不为人知的菜。他们很细致地留下菜的做法。那种完整的怀念很感动。”从美食到乡愁,晓林要做的就是用画笔记录每个人心里的那口故乡味。

“绘麟社”的文章下经常有很长段的评论回复,每一个都是有温度的故事。有时难免也会触动晓琳的思乡之情。

晓林的故乡邯郸是中国唯一一座三千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也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异乡的人来说,聊到家乡,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家乡味”吧。晓林也不例外。外酥里嫩的大名焦烧饼、酥烂沁味的广府酥鱼、透熟离骨的二毛烧鸡、咸香味足的五百居香肠……它们不只令晓林关于儿时的记忆多了一个个美的画面,同时还留下了一些些难以言说的味道。

晓林说,《城食》一定会有一站停靠在邯郸。

其实最先想画的就是邯郸,但是,近乡情更怯吧。

我在第几层?

著名学者杜维明提出应该分辨三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自然生命的中国人、社会习俗的中国人和文化意识的中国人。杜维明说,“只要有中国血统,也就是有‘中国根源的人都符合第一类;会搓麻将,懂得欣赏京剧,喜欢吃大鱼头,能够陶醉在剑侠小说里的可以算是第二类;但是只有经过自觉的反省而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价值内化才有资格达到第三类的境界。”

每读到这里,晓林经常会掩卷沉思,“我在第几层?”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輸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的这句话,不只是晓林的座右铭,更是她创作的写照。“古老生活的一招一式,都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带来的幸福不该被快速的生活节奏所谋杀,因为那是传统最美好的地方。”

为了在画中传达有用的信息,她不画画的时候,经常去图书馆和博物馆翻阅资料,而这也渐渐地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晓林正在绘制《地道年夜饭》系列,正在制作中式首饰系列,正在编写《二十四节气美食》一书,正在……晓林正在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但这些事多而不乱,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自己的使命:与先生相辉一起,用不同的媒介和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发现民俗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做时间的邮差。

编辑:安春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食
美食
用美食说情话
行走的INS美食地图
美食
秀美食
美食搞怪总动员
美食都被玩坏了
亲手用美食告白一场
美食六姐妹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