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8-03-05 20:25谢红雨肖荷
大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

谢红雨+肖荷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管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随着人们对大学文化在大学建设中重要性认识的深入理解,大学文化中蕴含的管理伦理内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问题。构建以管理伦理观念引导下的大学文化为我国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大学文化;管理伦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85-03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学生毛入学率将达到40%。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前5年实现了《纲要》预定的目标。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研究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这个标准,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内涵建设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对于组织和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文化对于大学内涵的建设存在于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和培养越来越重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管理伦理塑造大学文化也成为众多管理者所倾向的管理办法。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综观大学文化的内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大学文化的概念给出界定。本文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做如下概括。

大学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文化底蕴,是人类优秀文化长期积累的缩影;狭义的大学文化则被认为专指大学的独特精神。[1]故大学文化是先进伦理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考察大学与社会发展,大学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识读、解释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大学文化成为高校建设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物质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制度文化是促进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并将其转化为和谐有序高效行动的保证;生态文化是组织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精神为底蕴,由大学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大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的总和。大学文化与大学发展相生相伴,大学文化对大学发展起着无形的内力作用,尤其是优秀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管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弘扬人性,优化人的素养是大学文化赋予大学发展的力量,大学发展同样对优秀的大学文化起着推动作用。

二、大学文化的深层结构:管理伦理观念与大学文化内涵的深度契合

人们对管理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曾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2],而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3]。

随着人们对管理认识的深入,其中蕴含的伦理内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在总结了世界上卓越企业实现目标成功经验后达成共识:“企业最兴旺发达时,就是它在管理中实施伦理道德时。”[4]基于人们提出管理与伦理的契合,有学者对管理伦理做出如下定义:“管理伦理是企业管理在处理内外部人与人关系时所自觉遵守的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5]

如今学者们对伦理观念下的大学管理越来越重视。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管理需要的是一种价值观的管理,即软环境下的支撑,熏陶和浸染。这种隐形的软环境就是高校文化,高校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高校成员的发展,重视人、关注人、塑造人的人本取向,这种目标与高校管理伦理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管理倫理的核心是对高校成员善恶价值观的管理,而高校文化的灵魂是高校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二者的价值观也是互通共享的。在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伦理能否成为群体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将直接影响高校管理伦理精神的体现程度。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高效管理者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不断转变更新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在文化伦理视角下生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管理理念和意识,很显然高校管理伦理成为高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总之,在管理伦理观念引领下的大学文化构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

三、从管理伦理的角度看当今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学文化普遍存在着伦理缺失问题,从管理伦理的角度分析,其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物质文化相对单调

在新时期大学建设过程中,近年出现了单纯的求大、求量的粗放型大学发展模式,特别是近些年,我国许多省市的大学实现了合并,还有很多大学为扩大办学规模,在原来校区外另建新校区,出现了一校多区,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大学城”。大学建设一味地求全、求新、求美、求大,忽略了大学本身的历史、特色以及专业、科研、教学的要求,即使构筑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和文化符号,也体现不出办学特色和理念。校区分离,会产生文化建设空间上的分离和隔阂,妨碍大学整体的文化交流和建设,很难做到大学文化建设的真正和谐。面对与以往相比扩大了几倍的办学规模和在校学生数量的增长,这就需要管理者不能因循守旧,重新思考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endprint

(二)大学精神文化严重缺位

如今,尽管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倡导大学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当中,科学精神尤为被推崇,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使得人文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师生的理想追求开始弱化,一味地追求物质和现实,导致大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重术轻道”的现象,大学精神文化也开始随波逐流。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个人的发展,看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于长远的信仰则出现日渐消退的现象,从而出现了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反差现象,大学精神文化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色彩日渐凸显。

(三)大学制度文化过于机械

新时期,大学制度文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制定者参与面过于狭窄,师生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透明度不高。由少数精英形成的权力中心行使学校的管理模式,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有责任管理民主制度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管理中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社团的配套管理工作滞后,社团骨干工作的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四)大学生态文化近乎失落

目前,一些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管理者对大学文化认识不深刻,对大学生态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造成其建设很难被提上议事日程。而高校绝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的“满堂灌”“作坊式”“流水线”的授课方式,重视课堂教学,单纯增加课程学时,使得学生要上的课程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课程设置的基础不扎实,口径不开阔。我国大学文化活动主要偏重于娱乐文化,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短期行为、突击性任务来抓,这势必使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文化在大学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四、管理伦理观念引领下的我国大学文化构建路径

大学文化是构成大学生培养工作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之外加强对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大学文化与大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密切联系的,强大的大学凝聚力是对大学文化的内在写照,大学文化则对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构建以管理伦理观念为引导的大学文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大学物质文化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加深对大学物质文化内涵的认识。大学当中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一切物质性的综合即是大学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对实现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起着推动作用,是构建大学文化的前提和硬件条件。其次,注重大学物质文化构建的实践。合理统筹规划,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决策,特别是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利用的充分性上,从实际出发,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仅要现代化,还要凸显人文意蕴。著名高校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其既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又有人文精神,特别是形成高校特色,是展示高校管理伦理特色和风格的风景线。

(二)重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集中体现出大学当中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个性,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大学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大学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较持久、稳定地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并且具有沉淀性、渗透性、继承性。其次,要明确大学精神文化构建的目标。正确的价值观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反映时代要求,追求、捍卫、坚持真理应该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旗帜;大学精神文化的培养是一种持久长期的熏陶过程,在其不断形成的过程当中,也会有新鲜的活力注入从而为大学精神文化的创新提供必不可少的元素,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到一种导向和辐射功能。点击我国百年名校,北大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而流传于世;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秉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训,以“刚毅坚卓”的精神砥砺前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三)增进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先进的大学制度文化不仅对大学物质文化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而且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两者的发展相互协调,共荣共生。因此,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在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当中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首先,要准确把握大学制度文化的内涵。它以行为规范性约束为形式,对大学文化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其主要包括:一般制度,指维系大学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如教学制度、人事制度等;特殊制度,是大学中非程序化的制度,如學生评议教师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等;大学风俗,指大学长期以来沿袭、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等,如大学周年校庆、毕业典礼等。

其次,要探索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方法。人性化的制度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大学文化当中制度的制定应以师生员工合法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的制定,符合国家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保障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制度科学化要求大学的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其制定过程也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各项制度要反映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实际,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四)关注大学生态文化建设

大学生态文化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新维度。其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生态文化观念的树立。师生之间要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

第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观。大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创新,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的教学观和课程观,承认和尊重师生价值观的多元性,强化师生的未来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第三,新型大学行为体系的建构。新型大学行为体系可以概括为新型社会行为,新型大学行为和新型个体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新型大学行为主要包括社会行为、大学行为、个体行为。社会行为是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制定有关生态建设的法规政策,完善生态评价制度,协调社会绿色行为。大学行为需要每个大学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个体行为是全校师生都应积极参与大学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订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并结合工作学习生活,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成为绿色行为的表率。

第四,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态环境培育。大学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建筑群体和园林植被的统一规划上,实现整体空间的生态规划和高度和谐统一,从而更加符合大学生态环境内部的要求和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学特征。师生在生态环境的建构中,努力建立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的生态文明。

五、结语

文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内在的物质存在,尤其大学的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灵魂所在和精神所在。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无不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内涵所在。我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国,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大学文化的建设都是新形势下衡量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今天“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大学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在管理伦理理念下发展大学文化将会为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乃至大学的内涵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7.

[2] [法]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2.

[3] 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9.

[4] [美]里查德·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

[5] 张应杭.管理伦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