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6—2017年,国内出版了一批书话类图书,内容集中于文学、历史学、编辑学、图书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书话类图书存在出版总量不多、出版结构失衡、受读者关注的精品图书比例偏低、批评性著作导读和宣传缺位等问题。文章建议从精品图书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优化出版结构和学科门类、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和深度阅读实践,以及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的评选推荐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书话类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全民阅读水平。
【关 键 词】书话类图书;图书出版;读者评价;阅读推广
【作者单位】董明伟,燕山大学期刊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3.009
全民阅读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全民阅读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在国家出版基金及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的出版工程支持下,国内出版社出版了众多精品图书,而书话类图书就是其中之一。书话类图书往往以图书为主要阐述对象,或记述出版掌故,梳理版本考证,分享读书技巧,品读评论文本[1],或对图书的内在信息和外在装帧形式进行价值分析和评判[2],因其文风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对培养阅读兴趣、读者选书和阅读批评都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深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本文主要以2006—2017年全民阅读的发展轨迹为时间轴,以纸质图书为研究载体,考察书话类图书的出版成果和特点,以及读者对相关图书的阅读接受现状,旨在发现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书话类图书出版与全民阅读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书話类图书出版述评
书话的历史比较悠久,其文化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藏书序跋、诗词曲话传统。著名的《书林清话》是叶德辉在治学之余随笔写成的书话作品,以10卷巨帙、126个专题话及中国古代书史的众多方面,可谓近代书话的典范之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书话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报刊都增设了书话专栏,一系列的书话丛书也相继获得出版,最具代表性的是1996年由姜德明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书话”丛书[3]。
关于书话这一文体内涵及其与书评关系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姜德明指出,书话是一种兼具小品文、散文、评论特点的杂录文体,书话不是理论性强、全面深刻的书评。来新夏和吴道弘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书序、书评与书话有密切的关联,没有鲜明的界限,书话的内容和范围比书评更广,书评应该属于书话的讨论范畴。王成玉指出,书话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书话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着眼于书本身,与书评不同,具有“书卷气”,作者是“爱书家”。广义的书话是指所有关于书或借书发挥的话题。书评是对全书的介绍和评价,站在更高层面为读者指出书的价值和意义。书话常常以旧书为主,书评多涉及新书[4]。本文所指的书话类图书就取广义书话的内涵,是涵盖书话、书评的图书。
1.书话类理论研究著作
书话类理论研究著作是从事书话、书评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编写的,对从事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书话类图书的代表性著作数量并不多,但不乏精品力作,主要涉及书评学及其理论研究、书话史(书评史)研究和专业书评研究三个方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徐柏容、伍杰、王成玉和杨联陞等人的相关著作及书评观。资深编辑家、书评理论家徐柏容在其早期书评学理论著作《书评学》的基础上,结合书评学的发展编著了《现代书评学》,内容包括书评学概论、书评写作方法和若干篇作者本人的书评文章,系统论述了书评学理论与实践的两面性及其关系,是现代书评学的一大力作。书评家伍杰的《百年书评史散论》是继《书评三十家》《中国书评史初探》之后,中国书评史研究的一大集成之作。此书以散论的形式,对从民国初年书评的启蒙到当代书评的发展状况做了系统的梳理,对每一时期的书评特点、主要书评家及其作品都有比较中肯的评论。书话家王成玉的代表著作是《书话史随札》和《书话点将录》。新出版的《书话点将录》内容是王成玉对书话作者的集体研究,展现了近百年来书话作者的阵容,而且与水浒人物对应,妙趣横生,可读性强。汉学家杨联陞编写的《汉学书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内容涉及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佛教史、史学史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篇篇皆有深度,或纠正原著中的重要讹误,或澄清困惑学界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诸多独到卓见。
2.书话类随笔文集
书话类随笔文集主题更加丰富,文体活泼多样,带有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和个人书写风格。总体来说,此类文集主要由编辑出版家、高校知名学者、书话家以及阅读推广人撰写。编辑出版家及知名出版人往往从编辑的视角撰写随笔杂文,如范用的《买书琐记:续编》、聂震宁的《出版者说》、李昕的《做书:感悟与理念》、俞晓群的《我读故我在》,等等,都展现了编辑出版人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高校知名学者编著的具有代表性的文集有文学书评随笔《漫游书海》《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以及学术史随笔《余音:学术史随笔选(1992—2015)》。这类作品文笔轻松,内涵丰富,可读性强,对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书话家的随笔文集有《李长之书评》《纽约客随感录》《童书评论集》《秋禾话书》《书读义见:图书馆员书评佳作选》。
以上随笔文集介于学术化与大众化之间,专家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这些作品从编辑学、文学、历史学、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书话的研究内容和杰出成果,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阅读参考。另外,鉴于书话类图书对图书导读、出版评价和阅读推广的积极作用,众多出版媒体都特别重视书话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涌现“书林清话文库”“上海书评选萃”“全民阅读书香文丛”等众多优秀的系列丛书作品。
3.书话类图书特点endprint
在国家强有力的阅读政策支持和图书阅读推广的文化环境中,书话类图书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评好书、读好书。第二,图书评论以正面评论为主,批评性著作不足。第三,书话类图书的出版门类不平衡,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最多,科技主题图书较少。第四,有影响力的名人学术书评著作不断涌现,少儿书评图书开始受到关注,人们的阅读意识不断增强。
二、书话类图书的读者评价与阅读接受
全民阅读是一种社会活动,因其服务对象的大众化和社会实践的规律性,具有很强的社会学属性。有学者指出,要重视全民阅读的社会学研究,强化社会对阅读的指导,如广泛开展图书的评介活动,加强出版社、图书馆等单位的阅读指导等[5]。笔者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对2006—2017年国内书话类图书在当当网获得的读者评价和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书目进行调研与整理,希望能从侧面反映书话类图书的读者阅读与接受情况。
1.当当网相关图书的阅读评价
笔者选取当当网为数据评价来源,考察和整理了2006—2017年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书话类图书在当当网的读者评论数、好评数(网站不提供图书销售数,所以统计时不计入),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评论数和好评数均未上百的是经典理论著作《书评研究》《中国书评史初探》,评论数和好评数过千的是《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笔者检索评论文字后发现,影响读者评价的因素依次为图书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度、文字的可读性、作者的知名度和图书装帧设计等,图书价格对阅读及评价的影响不大。
2.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获奖书目调查及分析
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以书话、书评为主题词,在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检索到相關图书467本。如果把467本书话类图书分年代统计,历年的馆藏书目数量在23本至55本之间。文津图书奖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由全国图书馆及读者、专家、媒体共同围绕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倡导全民阅读举办的公益性优秀图书奖项。此奖项坚持公益性原则,目标是评选出适合阅读的、读者喜爱的优秀图书,从而培养公众的读书兴趣,适度引导公众的阅读方向。其中,书话类图书就很有研究的价值(见表2)。
由表2可知,2006—2017年国内书话类图书中有6本图书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与馆藏的467本相比,入选的图书总数非常少,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选题类型来看,历史类专业书话2本,大众随笔类4本;从获奖图书作者身份来看,涵盖了知名出版人、学者和书话家。
三、书话类图书出版及阅读推广的对策
根据上文可知,书话类图书存在出版总量不高、出版结构失衡、受读者关注的精品图书比例偏低、批评性著作导读和宣传缺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书话类精品图书的创作引导机制
由上文可知,2006—2017年书话类图书出版总数不到500本,其中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的不算多,阅读批评的写作和出版尚有深入挖掘的空间。国家出版基金是目前出版行业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政府基金,它以打造精品为核心,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基金的导向作用[6]。笔者建议把书话类精品图书纳入其中,单独分类并设立专项出版基金,以鼓励和支持优秀书话类图书的出版。选题策划时以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出版家、书话家等为重点约稿对象,选取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图书和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为评论对象,打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阅读批评精品图书系列。
2.优化书话类图书的出版结构,丰富和拓展学科门类
从2006—2017年已出版的图书来看,书话类图书的出版结构失衡,社会科学类图书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主要集中于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法律、经济、艺术、教育等主题的书话类图书较少,自然科学类则寥寥无几,只有几本有关建筑、医学、科普作品评介主题的图书。笔者建议,一方面,优化原有热门领域书话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走精品化出版路线;另一方面,增加经济、教育、科技主题书话类图书的出版数量,并结合新技术如VR技术打造生动立体的阅读批评空间。
3.重视与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和实践,使全民阅读从提升阅读率转向深度阅读
自推行全民阅读以来,国内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法规,全民阅读指数调研每年公布一次,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但是,全民阅读的成效不能仅用数据和活动去衡量,阅读率不能进一步体现阅读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阅读推广组织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并引导全民阅读实践,不仅要分享读书的乐趣和方法,还要配合对阅读内容中不同思想、观点、理论、技术等进行宣传、评价和分析[7],从而使全民阅读由量的提升转向质的飞跃。
4.定期评选、编制并推荐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
阅读书目是为读者读书治学或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满足特定读者群体需求编制的,它的指导性和推荐性可以将读者逐渐引入良性阅读的轨道,培养读者选书、读书的自主性[3]。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应该包括阅读研究书目、书评目录和书话目录等多个部分,它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志趣和阅读思考能力。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推荐书目委员会应该将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纳入学会的工作中,可以联合国家图书馆定期评选、编制并向大众推荐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围绕阅读目录组织读书分享会和阅读论坛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火雄. 书话的出版景观及其功能优化[J]. 中国出版,2016(1).
[2]徐雁,钱军,李海燕. 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M]. 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
[3]徐雁. 全民阅读推广手册[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4]王成玉. 书话史随札[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黄晓新. 试论全民阅读的社会学研究——兼论阅读社会学[J]. 出版发行研究,2017(6):24.
[6]董明伟. 全民阅读与冀版图书出版经营定位[J]. 出版广角,2016(23):39.
[7]屈明颖. 论作为社会控制策略的“全民阅读促进与引导”[J]. 出版广角,2017(1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