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何去何从

2018-03-05 17:25王晓光金秀坊
出版广角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义人工智能数字

王晓光+金秀坊

【摘 要】数字出版是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是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数字出版的研究为数字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借助文献计量和分析,可以发现2017年国内数字出版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互联网+”、数字阅读、知识服务、人工智能和人才培养六个关键词上。

【关 键 词】2017年;数字出版;研究热点;综述

【作者单位】王晓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金秀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3.002

2016年数字出版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是新闻出版业的主要增长点和主体产业。在数字消费需求继续攀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数字出版业更多的重视。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2017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不仅明确了出版单位的转型升级思路,也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推动。

数字出版研究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是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本文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以“主题=(数字出版)OR(语义出版)”和“主题=(出版)AND(人工智能)”为检索关键词,设定检索年限为2017年,检索出相关文献421篇。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将人物访谈、会议摘要、政策规划等非论文文献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文献共246篇。

从研究文献所属期刊来看(见表1),刊载相关文献最多的前17位期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有13种,且多为国内出版学领域的权威刊物,这表明数字出版研究受到出版传播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期刊有4种,这说明数字出版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除出版傳播学领域学者关注外,图书情报领域也有很多研究。笔者对论文主题和文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将这些研究归结为六个关键词,分别代表六个主要研究方向:媒体融合、“互联网+”、数字阅读、知识服务、人工智能和人才培养。

一、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出版发展趋势,促使出版内容组织、内容运营、内容载体、经营管理等方面向综合化、全方位、跨行业方向发展,以实现技术融合、内容共享。在数字出版领域,学界重点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华宇虹、吴宇飞[1]认为内容是出版产业的根基,也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注重内容的创作一是要通过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对内容进行深度处理等手段实现内容的媒介融合,二是要积极拓展新媒体的渠道和终端,三是要开拓游戏等新领域;常洪卫[2]认为要在做足内容文章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媒体融合,对内容进行多元开发,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

研究文献尤其关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学术成果和科创水平的体现,提高和扩大学术期刊信息服务效能及范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策略,不同学者所持观点有所差异。张伟伟[3]等人认为,学术期刊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既要做好开拓新媒体渠道,优化资源、人才供给和传播渠道配置的工作,又要淘汰劣势学术期刊。樊雅梦、刘国正[4]从集约化管理理论出发,认为集约化经营是学术期刊实现媒体融合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科技期刊的具体融合路径而言,苏磊[5]等人从内容结构化处理角度出发,认为XML结构化排版具有直接生成HTML多媒体网文、数据库等所需格式文件等特点,是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推进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姚戈[6]等人以内容呈现方式为切入点,认为移动APP是在媒体融合情况下期刊展示的全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移动优先出版是科技期刊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移动多屏时代的科技期刊新出版模式[7]。

媒体融合与发展是数字出版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2017年学界主要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出版领域的融合路径,特别是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虽然不同学者提出的融合形式有所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内容是出版融合发展的首要基础,其次才是载体和传播方式。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都要求和支持数字出版领域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继续深度融合,因此具体化的融合路径将继续受到学界关注。

二、“互联网+”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形成的互联网生态发展新形态,对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出版”已成为出版产业生态发展的新模式,汤莹滨[8]等人认为“互联网+出版”这种融合出版模式使得整个传统出版链面临调整、分裂和重构,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部门在未来出版产业链中的作用会愈来愈重要。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运营能力将成为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9]。

“互联网+”还为数字出版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理念。周睿[10]在分析不同类型的阅读APP后,提出以阅读行为为中心的开发理念,重视读者用户体验。就传统出版社APP而言,目前存在难以盈利、核心内容二次开发不到位、APP基础功能尚待优化等问题,而“互联网+”环境可促进新技术和传统出版社APP相结合,如借助AR技术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分析行业动态,为内容注入活力,打造更为完善的APP[11]。

“互联网+”作为不可忽视的时代潮流,影响着数字出版的转型发展。2017年学界将研究焦点聚集在“互联网+”对数字出版各个环节的影响,从产业出版链到竞争力要素再到具体的数字产品设计,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正在深刻改变整个出版产业生态系统。数字出版行业不仅需要调整和重构出版链,完善出版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在产品设计等方面建立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这将是未来学界数字出版研究的重点之一。endprint

三、数字阅读

养成数字阅读习惯,提升全民阅读质量是数字出版发展的目标与导向。近年来,国民数字阅读需求逐年增加,呈现阅读方式多元化,阅读内容碎片化、浅层化等趋势特点[12]。王鹏涛[13]认为,数字阅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浅阅读盛行、娱乐化实用主义泛滥等问题,读者需要理性选择阅读方式,构建合理的阅读消费结构。

数字阅读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数字阅读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夏韬[14]梳理了当前市场上移动阅读类APP的现状,提出移动阅读和社交阅读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陶楠[15]认为从社交媒体入手,可以扩展数字阅读服务功能和形式,以更好地推广数字阅读。在数字时代,用户逐渐成为阅读产品的核心,用户既是数字内容的读者也是生产者。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数字童书是未来儿童读物的重要发展方向。张晓辉[16]从阅读体验出发,认为在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中应考虑儿童感官、情感等体验,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蒋希娜[17]等人提出由于阅读载体和内容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儿童阅读行为方式经历了从线性阅读到游戏化阅读的转变,游戏化數字童书更注重多层情感体验和构建自我认知的效果,是儿童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创新、出版融合发展、用户阅读习惯转变等共同促进了数字阅读可持续发展。2017年学界对数字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阅读趋势、数字阅读产品和数字童书,并突出了社会化媒体对数字阅读服务和功能的影响。虽然学界对数字阅读已有较多相关研究,但是仍有上升空间,如对数字阅读产品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数字童书语义增强、数字阅读与社会化媒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数字出版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跨越性发展,即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张淑雅[18]等人认为出版业的知识服务是广义的知识服务,即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系统化知识的服务。

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现代数字技术的驱动,另一方面是信息时代对出版企业提出的要求。在转型过程中,不同出版企业选择路径不同。孙晓翠[19]认为主要有内容服务型、科技服务型和平台服务型三种发展模式;许剑颖[20]从知识服务过程出发,构建了通用型知识服务模式,包括从信息资源到最终用户的完整过程;林鹏[21]总结了在探求知识服务转型路径过程中需抓住的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内容、人才和技术。

语义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高级形态,也是知识服务体系的一种基础形式,在2017年受到广泛重视。王晓光、宋宁远[22]对语义出版物类型、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准确辨析了语义出版及增强型出版的概念,提出了语义出版的两种发展路径。通过对比分析纳米出版物模型和微型出版物模型,归纳出语义出版物内容组织架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组件类型更为丰富、语义关系更为清晰等特点。

增强型出版物是语义出版物的另一种模型,宋宁远、王晓光[23]从内容表达能力、关联外部资源、阅读环境三个方面对五种典型增强出版物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增强型出版物模型主要是通过改善科学论文内容表达方式、关联整合外部资源,从而面向用户提供更智能的知识服务。喻琪琛 [24]从科学论文摘要出发,认为对摘要进行语义增强有助于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能力,并提出了结构性增强、媒介性增强、表达性增强三种科学论文摘要的语义增强类型。

除对语义出版概念的体系研究外,学界还对语义出版的应用进行研究。王莉莉、栾冠南[25]讨论了语义出版在新闻行业的应用——动态语义出版形式。苏静、曾建勋[26]提出可以基于用户研究以细粒度知识单元为基础的语义出版服务产品,以提供精准有效的语义出版知识服务。

开展语义出版的基础是对科学论文等科技文献进行结构化、语义化处理,以实现内容数据化与智能化表达。程齐凯、李信[27]从词汇层次上分析对学术文本的语义化处理。此外,科学论文内容本体是对科学论文内容组件及其关系处理的基础,王晓光、宋宁远[28]对比分析了常见的科学论文内容本体,指出目前科学论文内容本体缺乏统一规范的组件、关系分类和属性定义的理论框架,限制了本体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操作。

近些年来,知识服务在出版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持续展开。2017年数字出版领域主要关注了出版企业知识服务转型的原因、条件、转型路径,以及知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语义出版,学界主要对语义出版的概念体系、内容处理 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而,对知识服务转型路径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些在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语义出版中对语义出版物模型的研究与实践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人工智能

出版在人类文明记录与传承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出版的发展历程中,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从造纸术到印刷术再到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王晓光[29]提出知识是连接出版与人工智能的重要概念,随着蕴含知识的出版内容逐渐数字化和可计算化,人工智能与出版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强烈。从宏观层面来说,李晶晶、汪薇[30]认为人工智能促进出版产业一体化、盈利模式丰富化和人才复合化。张新新、刘华东[31]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发,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版流程在群体智能理念指导下进行再造,出版生产要素从传统纸质产品变为数据,出版形态向AR/VR智能出版、智能教育等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微观层面来说,多人[29-34]从内容生产、内容编辑、内容发行传播等方面提到了人工智能对出版各环节产生的影响。在内容生产方面,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或是人工智能自主撰写新闻报道、诗词、科学论文,甚至于根据用户特征实时生产个性化内容。段弘毅[35]以Narrative Science为例,阐述了数据在机器叙事过程中的驱动作用,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生产内容的拟人化程度。在内容编辑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从互联网自动采集处理和组织内容,规范化处理语言文字,实现多模态内容处理等。在内容发行传播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内容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和推送服务。endprint

除研究人工智能对出版各环节的影响外,学界还对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宋宁远[36]通过分析斯普林格·自然集团的SciGraph项目,提出知识图谱作为智慧数据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工智能在专业出版领域应用的基础。周荣庭[37]等人提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提出了交互自然化、概念可视化等四个数字教材智能化趋势。赵鑫、赵盼超[38]特别关注了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应用,提到人工智能对新闻内容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闻采集更精准、更有时效性,用户成为新闻内容构建的主导者等方面。

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下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2017年数字出版领域主要关注人工智能对出版各个环节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出版内容生产、编辑、发行、传播等环节,推动出版业态重构升级。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出版领域实现更为智能化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这是未来数字出版领域关注的重点。

六、人才培养

數字出版人才是保持数字出版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吴江文[39]认为,我国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之一就是培养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陆强[40]在研究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时,提出加强企业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从数字出版人才现状与需求来看,林清发[41]指出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影响其对人才能力和类型的需求,认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需要具备内容开发能力、技术掌控能力等综合能力。段弘毅[42]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指出当前数字出版人才来源与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现状与需求趋势不匹配等问题。

为解决人才现状与需求不匹配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应注重行业需求,紧跟时代前沿,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目前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缺乏产业化和国际化视野、复合型程度不高、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3-45]。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关对策。徐丽芳[46]等人认为,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方案的制定既要重视技能培养,又要强调理论学习,而且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王冲、金英伟[43]指出,高校出版教育应结合行业人才供需关系,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王晓光[47]等人调查研究分析了北美出版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为我国出版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总的来说,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数字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人才培养是数字出版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2017年学界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人才现状需求和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两方面,虽然学者们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为了明确数字出版人才需求和出版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仍滞后于产业发展,数字出版人才结构及其培养体系尚未成熟,因此人才培养问题仍将是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重点。

七、对当前数字出版研究的思考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是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数字出版的研究为数字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总体来说,在诸如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人才培养等方面,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形成了较成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对策,但在知识服务、语义出版、人工智能等具体实施措施上的研究还存在较为严峻的挑战,例如学术期刊、数字童书等语义增强手段不够丰富,知识资源语义化、数据化水平较低,机器叙事拟人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前沿技术在内容生产与出版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数字阅读的普及与优化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数字出版的深入发展,数字阅读也逐渐受到关注,如何实现数字阅读与新兴技术、社会化媒体的深度融合,开发新型数字阅读产品,以满足用户的数字阅读需求,是未来研究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华宇虹,吴宇飞.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传媒企业竞争优势的维系与重塑路径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7(11):141-146.

[2]常洪卫. 全媒体战略下复合出版运营的三重维度[J]. 青年记者,2017(08):99-101.

[3]张伟伟,李燕,赵文义等. 供给侧视域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路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2):151-155.

[4]樊雅梦,刘国正. 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4):340-343.

[5]苏磊,李明敏,蔡斐. 科技期刊采用XML结构化排版的优势与应用实践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7(10):108-111.

[6]姚戈,史冠中,王淑华.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APP应用分析及媒体融合发展探讨[J]. 科技与出版,2017(10):61-65.

[7]周华清. 科技期刊的移动优先出版模式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7(01):78-83.

[8]汤莹滨,胡佩琼. 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出版链结构的变化与发展[J]. 科技与出版,2017(11):112-116.

[9]刘畅. 浅析“互联网+”时代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构[J]. 出版科学,2017,25(03):65-67.

[10]周睿. 以阅读为中心:“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掌上阅读”体验[J]. 中国出版,2017(01):24-27.

[11]王艳玲,陈亚桥. “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社APP的开发与运营刍议[J]. 出版广角,2017(09):16-17.

[12]屈明颖. 数字阅读拐点及阅读趋势变迁问题研究——以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内容变化、数据分析为视角[J]. 出版广角,2017(23):10-13+17.endprint

[13]王鹏涛. 纸书、屏幕和智能设备:数字时代人类阅读活动的走向和归宿[J]. 中国出版,2017(10):39-42.

[14]夏韬. 从“微信读书”看移动阅读类APP的发展与变革[J]. 出版广角,2017(10):40-42.

[15]陶楠. 基于社交媒体视角的数字阅读营销推广[J]. 出版发行研究,2017(02):52-55.

[16]张晓辉. 基于阅读体验的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J]. 包装工程,2017,38(06):219-223.

[17]蒋希娜,黄如民,黄心渊. 游戏化数字童书出版策略研究[J]. 出版科学,2017,25(02):73-78.

[18]张淑雅,杜恩龙. 关于出版企业知识服务模式的思考[J]. 出版广角,2017(14):13-15.

[19]孙晓翠. “企业2. 0”时代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模式[J]. 出版發行研究,2017(08):43-46.

[20]许剑颖. 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的内涵、模式及对策[J]. 科技与出版,2017(11):107-111.

[21]林鹏. 科技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与出版,2017(06):4-8.

[22]王晓光,宋宁远. 语义出版物的内容组织架构研究——基于纳米出版物和微型出版物的比较分析[J]. 出版科学,2017,25(04):20-27.

[23]宋宁远,王晓光. 增强型出版物模型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7):587-592.

[24]喻琪琛,王晓光. 科学论文摘要语义增强形式调查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08):8-15.

[25]王莉莉,栾冠楠. 英国广播公司(BBC)动态语义出版模式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08):126-132.

[26]苏静,曾建勋. 国内外语义出版理论研究述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1):33-38.

[27]程齐凯,李信. 面向语义出版的学术文本词汇语义功能自动识别[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08):24-31.

[28]王晓光,宋宁远. 科学论文内容本体比较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08):2-7.

[29]王晓光. 人工智能与出版的未来[J]. 科技与出版,2017(11):4-6.

[30]李晶晶,汪薇. 新技术与新出版——技术双擎推动下的出版业变革与重构[J]. 中国出版,2017(14):20-24.

[31]张新新,刘华东. 出版+人工智能:未来出版的新模式与新形态——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17(12):38-43.

[32]曹沁颖. 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及应对浅析[J]. 科技与出版,2017(11):7-10.

[33]桑昀. 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7(09):94-97.

[34]孙庆生. 让出版事业与人工智能共舞[J]. 中国出版,2017(17):16-20.

[35]段弘毅. 数据驱动的机器智能叙事——以Narrative Science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7(11):14-17.

[36]宋宁远. 面向智慧数据的科学知识图谱构建——以Sci Graph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7(11):17-19.

[37]周荣庭,武伟,梁琰.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科学数字教材智能化创新与实践探索——以美丽化学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7(11):20-23.

[38]赵鑫,赵盼超.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人工智能新闻内容生产再思考[J]. 中国出版,2017(09):46-49.

[39]吴江文. 我国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探索[J]. 出版发行研究,2017(03):33-36.

[40]陆强. 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困难与对策[J]. 现代出版,2017(03):44-45.

[41]林清发. 融合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实证研究——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中国出版,2017(04):61-63.

[42]段弘毅.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现状与需求分析[J]. 出版科学,2017,25(03):19-24.

[43]许剑颖. 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融合性[J]. 科技与出版,2017(01):113-117.

[44]王冲,金英伟. 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素质建构与培养[J]. 现代出版,2017(04):50-52.

[45]李建伟,杨阳.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 中国编辑, 2017(09):23-29.

[46]徐丽芳,曾李,张力.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与本科专业建设初探[J]. 中国编辑,2017(01):54-59.

[47]王晓光,凌宇翔,刘晶. 北美出版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调查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 2017(4):91-9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义人工智能数字
语言与语义
人工智能与就业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