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 曾志伟 曹永卿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南长沙 41300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城乡规划由过去粗放型的扩张发展转向了精细化的内生发展,在这一时期,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有基本的城市空间设计规划能力,即低层的技工需求,同时要求从业者对城乡规划各方面有系统思考和协调能力,即高层的工程技术需求。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作为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建立起现代化城市的系统观,认识城市系统的若干重要系统性质及相应的规划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程序,掌握一些具体的系统分析、预测、评价方法,并进行定量计算。
设置城乡规划系统工程科学的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既能够使本科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面对就业市场,也能为其继续深造研修提供专业研究素养基础。然而,在传统工科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往往更为关注城乡规划空间的规划技能,使得城乡规划系统工程教学存在较大的教学困境,亟需教学改革和方法创新。
城乡规划系统工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城乡规划中的系统工程基本概念与方法论,要求学生建立起城乡空间的系统观,认识城市系统的若干重要系统性质及相应的规划原则,并掌握城乡规划中较为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操作过程和典型计算机软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及合作展开规划系统分析课题,提出解决城市规划决策与管理问题的基本思路[1]。
由于系统工程内容涵盖范围广,将已有的科学知识有效地进行组织,用来解决综合性问题,使得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内容筛选,但现已出版的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系统工程的教科书较少,并且大部分出版时间为系统工程在我国发展的较早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陈秉钊教授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和张启人教授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两部专著,之后较长时间未有新的可供使用的教材用书出版,只有2005年曹永卿、汤放华编著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近期相关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如2013年唐恢一、陈明编著《广义城市学:城乡规划系统工程》。而教材内容上分析,前3部专著偏重于工科背景教育体系,出版年代较为久远,知识更新度低,已不适应现有本科教育,后一部专著偏重于理论及区域城乡规划系统工程理论,工科背景的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纵观现有的出版物,在工科教育背景下,缺乏一本有针对性本科阶段的城乡规划系统工程教材,使得该门课程在教学本体上有所缺失。
从教学对象看,系统工程课程大多设置在高年级学期,其中涉及大量的数理建模,需要学生较为扎实的高数基础学习[2]。现有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学体系,在低年级以设计实践类或设计理论课程为主体,强调实际空间感知训练和空间表达训练,大一大二的数理相关课程相对较少,教学要求不高,使得学生在进入系统工程学习时,无法理解一些较为基础的数理模型意义,也无法顺利地将数理分析代入城乡规划实践问题中。
再者,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学术理论综合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低年级理论知识的设置,多为城乡规划基本理论,本科学生课外理论阅读不足,也加剧了教学进度推进的难度。
从连续三年本科教学的反馈信息上来看,有92%的学生表示,该门课程对逻辑思维锻炼有益,但课程的难度太大;对课程内容,学生普遍反应较抽象;最容易接受的是有案例实践演示的部分,如人口动力学系统教学中关于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一章。另外,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使得对课程的理解水平出现一定差异,例如高中文科背景的学生理解度普遍低于理科背景学生。
针对上述教学困境,本文拟从3方面对城乡规划系统工程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和创新方法。
以知网文献库搜索关键词: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乡规划系统工程,近十年的研究论文数据表明,如表1所示。城乡规划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直在业界持续,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内容,形成自编教材,同时结合现有的经典教材内容,予以教学实践。
表1 近十年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相关论文数汇总
对于工科背景的城乡规划学科,一方面要坚持原有的教学体系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加入多学科背景的知识学习。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调研,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制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一是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以经典理论为主体,是建立系统工程思想的重要章节。通过对系统工程发展的梳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入系统工程的框架。二是多元化选择的城乡规划系统工程相关实践。由于城乡规划学科本身是一个巨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包含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无法在课程体系中全面覆盖,因此可以采用部分自编教材作为辅助。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重教材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选取不同类型的城乡规划作为重点章节。
一是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在低年级课程中提高数理知识的教育和考核标准,为下一阶段的系统模型构建与应用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地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与系统分析的部分章节结合教学。二是采用课外兴趣小组模式,进行常规性的理论学习交流,作为课堂内容的重要补充。三是将设计规划课程与理论分析课程相结合,在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上,注意与设计阶段相匹配。如,大四规划设计课程往往为总体规划或区域规划,可分为规划调研——方案生成——方案成果制作3个阶段,将系统工程中的运筹学/统计学——模型构建——系统评价与之相对应,形成同阶段教学,使学生们能在实践问题中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规划学习,加深其理论的理解。
在考核上,传统的论文考核过于单一。为了使学生对课程有全过程性的参与,宜以形成阶段性的教学考核体系。对此,闫绪娴提出的“三阶段”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即“写作前引导—写作中指导—写作后评价”的“三阶段”改进课程论文教学模式[3],对课程考核论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方法体系。笔者认为,在形成课程论文过程中,分阶段、分重点进行评分也是对该考核方法的重要补充。在写作前引导期间,为切实保障学生对于选题的认知正确,可设置开题答辩环节,以组为单位,分述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在写作中期间,以课堂提问平时分考核方式,检验学生成果;最后在写作后评价成果,可采用答辩与成果分项计分法,这样切实保障全过程的学习管理。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度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上,以较为基础的内容作为课程主干,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进度推进;而与平均学习进度有差异的同学,可以采用微课作为重要的辅助渠道,录制对应章节的两类微课:一是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补全前置知识储备;二是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的拓展课程。
在系统工程的传统教学中,前部分章节侧重于理论学习,后部分侧重于系统工程的实践应用,所以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两大章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进行学习。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论有所了解,这时能较独立地解决系统基本问题,翻转课堂的加入,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加入学习中来。如系统评价一章节,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在课堂教学时可模拟某规划项目的多方案的决策过程,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前角色代入,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相关利益者的各决策要点,经过决策体系的设计和决策过程,最终得出结论,并对这一结论进行讨论与检验,从而判断决策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这样可将系统评价的全过程学习融入模拟实践中。从教学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参与度较高,热情较大,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深度,但课堂节奏把握难度加大,学生表述容易出现偏差或超时现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予以纠正和限定。
面对中国城镇化转型的复杂背景,城乡规划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和综合性,系统工程课程也在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地位突现,对其课程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通过现状教学问题的梳理,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对系统工程的教学进行改良:一是教材的补充,二是教学方法创新,包括引入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方式,三是教学系统的整体调整和高度协同。但同时看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巨复杂系统,无论是教学深度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都有待更多的思考与探讨。
[1] 曹永卿,汤放华.城市规划系统观与方法论创新[J].规划师,2001(02):7-11.
[2] 何燕玲.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0):143-144.
[3〗 闫绪娴,孙国强.“三阶段”课程论文教学模式探索——以本科《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0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