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彦华 吴晓虹(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体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体育场馆设施的缺少直接影响到人们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而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则恰恰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教育系统所占有的体育场馆比例约占全国总数的64.2%,高校体育场馆则占据了3.5%。与其他单位相比,高校体育场馆在质量与规模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优势,由此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随着体育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体育场馆的运作管理已逐步进入市场化发展轨道,面向社会开放已是必然。方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程度并不高,许多设施与器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高校对此缺乏一定的管理措施。从整体角度看,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仍然较低,这既浪费了体育场馆资源,也阻碍了全民健身的正常开展。因此,在新时期要重视大众健身需求,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程度,积极助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本文根据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与经营发展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以期能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高校体育场馆指的是高等院校下辖的用于满足大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需求的活动场所,它包括体育馆、足球场、田径场以及各类体育运动场地。与社会体育场馆相比,高校体育场馆有着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有限的开放时间。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与健身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若场馆开放时间过久,则会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由此就会得不偿失;其次,是介于盈利与非盈利之间。在消费方面,根据物品的竞争性可将其分为公共或私人物品,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性,可将其称为准公共物品。从体育场馆的建设目的来看,可看出高校体育场馆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介于盈利与非盈利之间;最后,是优越的设施资源。高校不仅拥有学历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还拥有健全的场馆设施与器材,这些资源在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后,提高合理的营销方式为大众提供一定的有偿服务,在得到收益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存在严重的亏损现象,特别是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资金投入过大,未能进行系统化经营,导致场馆收益欠佳。体育场馆的经营与高校领导的理念态度有着密切联系。据笔者调研发现,本地诸所高校都没有对本校体育场馆进行经营,领导对场馆经营不重视,在他们看来,高校体育场馆是进行体育教学与开展运动会所使用的,若对外经营则会影响到学生。此外,开放经营必然会加快设施的使用寿命,场馆成本由此会增加,而场馆是依靠国家资金投入建设的,因此经营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我国一些高校已开始对体育场馆进行经营,也建立了管理部门,但管理工作者数量庞大,并没有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基本都是由高校的体育工作者或社会聘用人员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场馆经营管理培训,不知如何去对场馆进行经营管理,整体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此外,队伍中真正尽职尽责的工作者太少,闲散人员却占据了多数。
一般而言,大学生每日的上下课时间均是早八点到晚5点,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对应大学生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正是工作时间,他们主要的锻炼时间集中于清晨与晚上下班后,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与社会大众的锻炼时间存在冲突。还有一些高校对本校教职员工进行优惠开放,这更减少了对外开放时间,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影响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对外经营时段内,高校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首先,高校体育场馆内的项目基本都是比较热门、利用率较高的项目,譬如足、篮、排等大球运动,亦或是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等国家强项运动,而瑜伽、普拉提、舞蹈等项目许多高校体育场馆都没有开放;其次,一些人员没有接触过某类体育项目,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专业指导者进行指导保护,但高校体育场馆并没有任何专业的指导者进行项目指导。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基本都是有国家投资建立的,但毕竟国家资金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高校的日常经营维护。高校体育场馆若没有企业赞助,就无法产生广告效应,就无法形成企业化发展,资金透明度不强,高校对场馆经营管理不能做到有效评估。
随着社会进步与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也开始增强,但高校体育场馆仅用于教学就导致了资源浪费。面对于此,高校体育场馆应适当进行对外开放经营。高校领导应改变以往传统的陈旧观念,不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场馆经营模式,将场馆面向社会化发展,在不对学校正常教学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适当对外开放,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收益,以此改善场馆的常年亏损状态。
对于社会而言,高校体育场馆是供高校自己使用的,高校体育场馆如果要进行社会化经营就必须强化宣传力度。在该方面,许多高校所采用的基本是纸质广告形式,这种宣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高校恰恰忽视了传媒的效果,譬如电视广告、广播等,均是受众广的良好手段。高校应加强社区宣传,对周边居民进行优惠,定期举行学生与居民的体育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高校要经常组织社会调查,知晓大众的体育需求与想法,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宣传。高校也要及时了解社会体育场馆的宣传方式,积极学习并借鉴。此外,高校也要针对不同消费人群使用不同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场馆资源的宣传度,譬如通过互联网来公布场馆开放时间与收费标准,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在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大众前来健身,最大程度挖掘潜在消费者。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均是由本校体育教师或社会聘用人员兼职,他们尽管在本专业非常专业,但对经营管理知识却了解甚少,高校若想经营管理好体育场馆,就必须聘请专业的全职经营管理人才。在该方面,高校既可通过社会招聘,也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养培训。高校要引进具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业化培训,强化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日常体育教学与各项运动会,使用率较高,一般与对外经营的时间存在冲突。鉴于此,高校应合理规划并安排经营时间。在时间上,由于高校的上课时间与大众的工作时间处于一致,大众的锻炼时间也会选择在清晨与晚上,而此时间段内的体育场馆工作人员也在休息,因此高校应合理安排场馆工作人员的作休时间,将其工作时间改为倒班制,增加开馆时间,并将体育课适当集中在一起。寒暑假、长假、双休日高校体育场馆学生的使用频率较少,在该时间内可增加向大众的开放时间。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由此使场馆得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项目基本都是传统体育项目,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锻炼需求,女士喜爱的舞蹈、瑜伽、普拉提,男士喜爱的攀岩,许多高校体育场馆都没有配套设施,体育项目种类少,对大众的吸引性不强。鉴于此,高校应适当增加体育项目类型,既能吸引社会大众,也在一定程度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活动。当然,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存在一定危险,高校要为体育项目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对练习者进行专业指导,在锻炼中指出其问题,避免出现伤害。
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均是由国家投入建立的,但毕竟国家资金有限,无法保证场馆的正常经营与维护。高校应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共同经营体育场馆,逐步使体育场馆市场化。上述所谈到的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丰富体育项目都离不开资金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能够更好地利用资金进行场馆建设与经营,并且在资金流动方面也会趋向于透明化。此外,高校与企业合作必定会有专业的财务进行管理,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经营效果。与高校相比,企业在经营方面显然更加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场馆经营。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需要在闲暇时间通过体育运动来放松自己,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除了满足师生日常教学健身所需之外,也要抓住机会,将高校体育场馆更好地经营起来,让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锻炼场地。为了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与良性经营,高校应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的经营策略,在实践中探索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与能力,为锻炼人群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