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8-03-05 09:56王百强侯粲然
中国软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经营战略

王百强,侯粲然,孙 健

(1.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2.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3.中央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北京 100081)

一、引言

战略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管理者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复杂的计划,从而应对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以及自身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1-2],一方面可以指导组织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组织内部制定恰当的政策与程序[3]。不同战略类型的公司通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Miles和Snow(1978, 2003)[4-5]将公司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即进攻型、防御型和分析型。进攻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差异化与创新化,乐于在不同领域中寻找突破性创新,以引领市场发展;防御型公司则是在有限市场内,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保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分析型公司介于二者之间,根据环境信息对低成本与差异化进行取舍。由于不同战略类型的公司经营特点差异较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和财务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战略以实现更好的绩效[6-7]。

近年来,公司战略逐渐得到财务学者的重视[8],同时一些聚焦公司战略影响财务行为和财务特征的研究开始涌现。现有研究发现进攻型公司由于融资需求较高从而会有更多的财务违规行为[9-10]和更多的避税行为[11],并伴随着更高的股价崩盘风险[12]。基于公司信息透明度视角的研究还发现,当公司采用有别于行业常规的差异化战略时,由于其财务信息与行业常规战略存在较大差异,外界难以评判其准确性,因而这类公司通常具有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13]、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14]以及更低的会计利润价值相关性[15]。然而,关于不同战略类型是否会影响公司绩效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谭力文和丁靖坤(2014)[16]通过对《战略管理期刊》(SMJ)2001-2012年的发表论文进行规范分析发现,“战略管理的绩效表现”在词频分析中排在前列,是学者们始终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中国”一词在分析时间段内出现高达12次,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战略模式已经逐渐得到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因此,基于我国现实情境,探讨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公司治理是保障公司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之一,董事会、高管薪酬、内部控制等因素对公司战略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16-18]。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保证公司战略的落地,从而实现预期绩效;反之,如果公司战略无法落地,则会影响战略的实施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研究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水平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借鉴Bentley等(2013)[9]对公司战略的度量方法,利用2003-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影响。相比于防御型公司,进攻型公司的市场价值较高、盈利能力较强,但运营效率较差。进一步的,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具体而言,与国有公司相比,在非国有公司中,战略激进程度对公司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作用较强;与董事会独立性较弱的公司相比,在董事会独立性较强的公司中,战略激进程度对公司市场价值的正面影响作用较强,对公司运营效率的负面影响作用较弱。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为公司战略经济后果的研究提供了最为基本和直接的经验证据,并进一步拓宽了公司战略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本文直接研究了不同战略类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仅拓展了公司战略经济后果与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各利益相关者分析公司绩效提供了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本文发现了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战略落地的保障作用,这丰富了公司治理作用的相关文献,同时也为管理者和监管层更好地理解并实施公司治理提供了实证证据。

本文其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第五部分为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基于公司治理水平的进一步讨论,第七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不足。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公司战略的划分

对于战略类型的划分,目前存在多种分类方法,包括Miles和Snow(1978, 2003)[4-5]提出的防御型、进攻型和分析型战略,Porter(1980, 1985)[19-20]提出的成本领先型、产品差异型和集中型战略,Miller和Friesen(1982)[21]提出的保守型和创业型战略等。尽管不同的方法划分的战略类型不一致,但是上述战略划分类型存在共性[22],并且Miles和Snow(1978, 2003)[4-5]的战略分类方法存在以下三点优势:首先,这种分类方法与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相近,而且已经可以包含其他主要的战略划分方法[9];其次,这种分类方法不再仅仅考虑市场对公司战略选择的影响,而是更加关注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在公司战略选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3];最后,相比于其他分类方法只能获得访谈或者调查数据,Miles和Snow(1978, 2003)[4-5]的分类方法可以通过档案数据进行度量,从而为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可得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4]。基于以上原因,Miles和 Snow(1978, 2003)[4-5]的战略类型划分方法已经在财务与会计的研究里得到了应用[9]。

(二)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

1.公司战略对市场价值的影响

基于Miles和 Snow(1978, 2003)[4-5]的研究框架,进攻型公司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风险承担水平。进攻型战略是一种寻求变化的组织结构,将创新化和差异化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进攻型公司关注多样化的市场领域,不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开发新的产品,以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洞察力引领产品和市场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因此,他们通常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当中,通过持续的研究开发和对环境的关注不断增加新产品和新市场。与之相比,防御型战略是一种寻求稳定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这种稳定性,公司将产品和服务限定在有限领域内,以便管理者可以有效掌控公司的全部业务。大量研究表明,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25-27]。进一步的,进攻型战略是创新型导向,为了发现新的机遇,公司需要进行较多探索,结果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必须承担可能的失败风险,因此进攻型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相对较高[28]。根据传统的金融学理论,高风险通常会伴随着高收益,风险承担水平与公司市场价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而且加快了公司的长期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公司实现快速成长,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更高的市场价值[29-32]。因此,进攻型公司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

由此可见,进攻型公司的研发投入和风险承担水平都相对较高,有利于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1:

H1:公司战略对市场价值存在显著影响,战略越激进的公司市场价值越高。

2.公司战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不同战略类型公司所处市场环境的竞争程度具有较大差异。防御型公司集中精力于有限的产品市场,生产相对成熟的产品或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模仿壁垒较低,因而市场中存在大量生产类似产品的同类型公司,竞争程度较高,单一公司并不具有议价能力。相比之下,进攻型公司本身便是变革的发动者,他们热衷于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争做市场第一人,试图改变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认知,开拓新的发展可能,其竞争优势即在于产品的不可复制性。因此,进攻型公司作为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者,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垄断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议价能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边际利润的增加,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利润率。

由此可见,创新的高边际利润会为进攻型公司带来较高的利润水平,因此盈利能力较强。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2:

H2:公司战略对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影响,战略越激进的公司盈利能力越强。

3.公司战略对运营效率的影响

防御型公司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可以在有限的细分市场中稳定地提供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始终以现有市场领域的效率最大化为目标,防御型公司对内部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外部市场环境的选择都与这种公司定位相契合。

防御型公司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内部组织形式[19]。具体而言,各个子单元之间的关系简单有序,操作具有高度重复性,极少出现非常规性的决策制定,外部市场环境也十分稳定,这些特点使防御型公司的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简单、低成本的合作模式。与之不同的是,进攻型公司为了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必须尽可能保持灵活性以快速做出反应,这也使得其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工作定位的多变性和非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有利于公司的创新,却同时导致不同层级之间的合作变得困难且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防御型公司的外部市场环境具有高度稳定性。狭窄性和稳定性是防御型战略市场定位最显著的特点,防御型公司往往只关注有限的一部分市场而不是整个市场,而且他们所选中的这部分市场通常是整个市场中最健康的部分。在这种类型的市场中,防御型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很容易确定一个理想的客户群体,并固化其与目标市场之间的关系。与防御型公司不同,进攻型公司往往具有更广泛的领域定位,且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产品和市场的流动性给公司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必须面临更多的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

基于高度结构化的内部组织形式和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防御型公司成功的关键即在于能否保持在现有目标市场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它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高其技术效率上。为了迎合这一目的,公司会创造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角色、规范化的职位描述,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同时,由于一个稳定的市场能够持续不断地大量吸收组织的产出,因此防御型公司不必担心不可预测需求所带来的巨大损失,通常具有较高的资产周转速度。

由此可见,与进攻型公司相比,防御型公司具有结构化的内部组织形式和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有利于其技术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3:

H3:公司战略对运营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战略越激进的公司运营效率越差。

三、研究设计、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一)研究设计

1.公司战略的度量

本文参照Bentley等(2013)[9]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离散变量来度量公司战略。Bentley等(2013)[9]认为公司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能够较好地代表公司的战略激进程度: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员工人数与销售收入的比值、销售收入的历史增长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员工人数波动性,以及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3-5,33]。参照已有研究[9-10,12],本文将上述六个变量取过去五年的平均值。对于上述前五个变量,我们在每一个“年度-行业”子样本中按照每个变量过去五年的均值从小到大平均分为五组,最小的组赋值为0分,次小的组赋值为1分,以此类推,最大的组赋值为4分;对于第六个变量分组方式相反,即最小的组赋值为4分,最大的组赋值为0分。对于每一个“公司-年度”观测,将六个变量的分组得分相加,得到0-24分的度量变量STRATEGY。较高的STRATEGY值意味着公司战略较为激进,而较低的STRATEGY值意味着公司战略较为保守。

2. 经营绩效的度量

本文从市场价值、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三个维度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衡量。其中,本文以托宾Q值(TOBINQ)度量公司的市场价值,以营业毛利率(PROFIT)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以总资产周转率(ATO)衡量公司的运营效率。

3.控制变量

借鉴以往研究[9,34-35]并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我们选择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产权性质、董事会独立性、公司规模、公司杠杆、自由现金流水平、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以及公司年龄。此外,本文还对年度和行业进行了控制。

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4. 回归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表1 变量定义

PERFORMANCE=β0+β1STRATEGY+β2SOE+β3IND+β4SIZE+β5LEV+β6CF+β7CENT+β8DUAL+β9AGE+INDUSTRY+YEAR+ε

(1)

在模型(1)中,公司战略的系数β1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它衡量了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当经营绩效(PERFORMANCE)以托宾Q(TOBINQ)和毛利率(PROFIT)进行衡量时,根据假设1和假设2,本文预期在模型(1)中β1显著为正,即战略激进度与公司的托宾Q和毛利率正相关,进攻型

公司的市场价值更高、盈利能力更强;当经营绩效(PERFORMANCE)以总资产周转率(ATO)进行衡量时,根据假设3,本文预期在模型(1)中β1显著为负,即战略激进度与公司运营效率负相关,防御型公司的运营效率更高。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从1999年起开始披露员工数量信息,而本文要求所有公司拥有过去5年的员工数量数据,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和可获得性,本文以2003年作为样本区间的起始年份。本文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公司战略涉及变量不足5年的样本;(3)剔除相关变量存在缺失值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到13835个公司-年度观测值。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按1%和99%水平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报告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公司战略(STRATEGY)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2.136和12,标准差为3.561,在1到24之间波动,样本分布基本合理,并且可以看到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差距较大,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公司战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不同战略类型的经营绩效比较

我们首先比较不同战略类型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并进行差异检验。我们将样本按照STRATEGY的四分位值进行分组,将STRATEGY最大的25%样本(STRATEGY≥15)划分为进攻型,将STRATEGY最小的25%样本(STRATEGY≤9)的样本划分为防御型,处于二者之间的样本划分为分析型。不同战略类型样本公司经营绩效的组间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中结果可知,从市场价值(TOBINQ)和盈利能力(PROFIT)来看,进攻型公司显著优于防御型公司,t值分别为19.221和28.287;而对于运营效率(ATO)而言,防御型公司显著优于进攻型公司,t值为-21.376。上述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将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对本文的假设进行检验。

表3 不同战略类型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比较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二)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模型(1)对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第(1)列至第(3)列的因变量分别为公司的托宾Q值、营业毛利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结果显示,在第(1)列和第(2)列中,STRATEGY的系数均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分别为14.06和32.88),说明公司战略激进程度与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正相关,公司战略越激进,则其市场价值越高,盈利能力也越强。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如果公司战略提高1个单位,那么托宾Q值和营业毛利率将分别提高0.045和0.011个单位。在第(3)列中,STRATEGY的系数为负,p值小于0.01(t值为-20.97),说明公司战略与运营效率负相关,公司战略越激进则其运营效率越低。从经济影响的程度来看,如果公司战略提高1个单位,那么总资产周转率将下降0.025个单位。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在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上同时显著,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五、稳健性检验

(一)公司战略度量方法的敏感性测试

表4 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中是对公司进行聚类调整后得到的t值,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用该算法计算标准误。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另一种方法对公司战略进行测度。具体而言,本文以虚拟变量形式对公司战略进行定义,将样本按照STRATEGY的四分位值进行分组,将进攻型公司的虚拟变量PROS定义为当公司属于STRATEGY最大的25%样本(STRATEGY≥15)时取值为1,否则为0;将防御型公司的虚拟变量DEFE定义为当公司属于STRATEGY最小的25%样本(STRATEGY≤9)时取值为1,否则为0,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在第(1)、(2)列中,当采用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作因变量时,进攻型公司的虚拟变量PROS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防御型公司的虚拟变量DEF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按照进攻型公司、分析型公司、防御型公司的顺序依次下降,与本文的假设1、2相符合。同时,在第(3)列中,当采用运营效率作为因变量时,进攻型公司的虚拟变量PROS与总资产周转率显著负相关,而防御型公司的虚拟变量DEFE与总资产周转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运营效率按照进攻型公司、分析型公司、防御型公司的顺序依次上升,支持了本文的假设3。

表5 公司战略度量方法的敏感性测试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二)分位数回归

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极端值对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对极端值不敏感的分位数回归检验本文的结论是否稳健,表6报告了分位数回归的结果。由表中结果可知,公司战略与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而与运营效率显著负相关,与前文结论一致。

表6 分位数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六、进一步的讨论

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战略执行的质量。精心制定的战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则无法取得预期的绩效。公司治理是保证公司战略落地的重要机制之一[16-18],因此我们进一步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产权性质和董事会独立性是讨论最多的公司治理特征,因而我们从产权性质和董事会独立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一)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的相对效率问题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一般认为,与非国有公司相比,国有公司具有与生俱来的低效率特征[36-37],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有公司需要承担较多的政策性负担[38-39]。一方面是在政府推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投资于不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而导致的战略性政策负担,另一方面是由于承担过多的就业压力以及社会福利等导致的社会性政策负担。额外的政策性负担必然与公司自身战略不相容,并增加国有公司的经营成本,降低经营绩效。

第二,国有公司管理者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国有公司管理者拥有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但通常不具有对公司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而导致其行为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可能性极大[34]。与此同时,由于承担了较多的社会性目标,当国有公司发生亏损时,政府会通过提供一定的事前保护和补贴对其亏损负责。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无法准确识别亏损是由于政策性负担导致还是由于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导致,因而只能对全部亏损提供事后保护和补贴,如此便进一步加剧了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无疑会使国有公司的行为偏离最优战略目标,对经营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政府对国有公司的干预作用较强[35]。国有公司的管理者一般都是由政府直接指派或任命,对政治业绩的追求以及官员晋升的激励使国有公司管理者往往选择牺牲公司利益来实现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等政治目标[40],由此会引起公司经营决策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导致公司战略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进而损害公司的经营绩效。

由此可见,与非国有公司相比,国有公司政策性负担更多,道德风险更严重,受到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更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公司战略的执行,并会进一步导致经营绩效的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检验产权性质对公司战略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战略激进程度STRATEGY和表示产权性质的虚拟变量SOE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表中第(1)列至第(3)列分别对应以托宾Q值(TOBINQ)、营业毛利率(PROFIT)以及总资产周转率(ATO)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由表7结果可知,公司战略STRATEGY的系数在第(1)、(2)列中显著为正,在第(3)列中显著为负,与上文结果保持一致。此外,在第(1)、(2)列中,交乘项STRATEGY×SOE的系数分别为-0.042和-0.003,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t值分别为-5.80和-4.28),说明产权性质对公司战略与业绩表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这表明,公司战略对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的正向作用在国有公司中相对较弱,在非国有公司中相对较强。在第(3)列中,交乘项STRATEGY×SOE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在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中,公司战略对运营效率产生的影响并不具有显著差异。整体来看,表7的结果表明,相比于非国有公司,国有公司的战略激进程度对公司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的正向作用相对较弱,表明在国有公司中,公司战略的实际执行效果相对较差。

(二)董事会独立性的调节效应

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一直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在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双重代理问题中都具有重要作用[34]。

董事会独立性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独立董事能够有效行使监督职能。独立董事来自公司外部,能够对公司行为提供更客观的意见,因而有利于提高监督有效性,降低代理成本[41-44];其次,独立董事能够为公司带来一定的资源支持[45];最后,外部独立董事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能够对公司的决策制定提供战略性意见[46]。

表7 公司战略、产权性质与经营绩效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检验董事会独立性对公司战略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战略激进程度STRATEGY和表示董事会独立性的虚拟变量IND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表中第(1)列至第(3)列分别对应以托宾Q值(TOBINQ)、营业毛利率(PROFIT)以及总资产周转率(ATO)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公司战略STRATEGY的系数在第(1)列和第(2)列中显著为正,在第(3)列中显著为负,与我们前面的结论一致。在第(1)列中采用托宾Q作为因变量时,交乘项STRATEGY×IND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t值为3.51),表明相比于董事会独立性较弱的公司,在董事会独立性较强的公司中,采用激进的公司战略对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作用更强。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独立董事发挥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合理地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并且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股东财富价值。在第(2)列中采用毛利率作为因变量时,交乘项STRATEGY×IND的系数不显著,表明独立董事并不会影响公司战略对毛利率的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独立董事并不会直接参与公司创新型产品的定价决策。在第(3)列中,当采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因变量时,交乘项STRATEGY×IND的系数显著为正(t值为2.92),说明董事会独立性能够缓解采用激进战略对运营效率的负面效果。这表明对于战略激进的公司而言,董事会独立性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激进战略下公司的运营效率。整体来看,表8的结果表明较强的董事会独立性有利于公司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表8 公司战略、董事会独立性与经营绩效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七、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003-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公司战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同战略类型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差异,战略越激进的公司市场价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但运营效率越差。其次,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与国有公司相比,在非国有公司中,采用激进战略对公司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强;与董事会独立性较弱的公司相比,在董事会独立性较强的公司中,采用激进战略对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作用更强,对公司运营效率的降低效果更弱。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有关公司战略经济后果以及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

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与政策启示。首先,对于公司管理层而言,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可以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根本的影响,同时构建独立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障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其次,对于投资者而言,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战略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时,需要对公司战略进行重点关注;最后,对于监管层而言,应加强监管并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帮助上市公司的战略落地。

当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与以往相关研究类似[9-10],本文采用公开的财务数据度量公司战略,该方法是对战略的间接度量,存在度量噪音;另一方面,本文初步研究了公司治理水平对战略落地的保障作用,然而影响公司战略有效实施的因素还很多,例如高管层个人特征与公司战略的匹配度、外部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未来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ANDREWS K R.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M]. Homewood, IL: Dow Jones-Irwin, 1971.

[2]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3.

[3]HAMBRICK D C. Some test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miles and snow’s strategic typ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26(1): 5-26.

[4]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5]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WILLIAMSON O, OUCHI W. The markets and heirarchies perspective: Origins, implications, prospects[J]. Assessing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Wiley, New York, 1981.

[7]连燕玲, 贺小刚, 高 皓. 业绩期望差距与企业战略调整: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11): 119-132.

[8]王化成, 张伟华, 佟 岩.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的研究框架回顾与拓展[J]. 科学决策, 2011, 6(1): 1-32.

[9]BENTLEY K A, OMER T C, SHARP N Y. Business strategy, financial reporting irregularities, and audit effort[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3, 30(2): 780-817.

[10]孙 健, 王百强, 曹 丰, 刘向强. 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吗[J]. 管理世界, 2016(3): 160-169.

[11]HIGGINS D, OMER T C, PHILLIPS J D. The influence of a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on its tax aggressivenes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5, 32(2): 674-702.

[12]孙 健, 王百强, 曹 丰. 公司战略影响股价崩盘风险吗[J]. 经济管理, 2016(12): 47-61.

[13]叶康涛, 董雪雁, 崔倚菁. 企业战略定位与会计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 会计研究, 2015(10): 23-29

[14]王化成, 张修平, 侯粲然, 李昕宇. 企业战略差异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经营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7(9): 99-113.

[15]叶康涛, 张姗姗, 张艺馨. 企业战略差异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 会计研究, 2014(5): 44-51.

[16]谭力文, 丁靖坤. 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2001-2012)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2): 84-94.

[17]彭正新, 李传昭, 李华. 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若干问题探析[J]. 中国软科学, 2003(3): 80-83.

[18]殷治平, 张兆国. 管理者任期、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J]. 中国软科学, 2016, (12): 132-143.

[19]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0.

[20]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21]MILLER D, FRIESEN P H. 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2, 3(1): 1-25.

[22]DENT J F. Strategy,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Some possibilities for accounting research[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0, 15(1-2): 3-25.

[23]刘 刚, 于晓东. 高管类型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匹配:基于行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能力生命周期协同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10): 115-130.

[24]ITTNER C D, LARCKER D F, RAJAN M V. The choic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annual bonus contracts[J]. Accounting Review, 1997, 72(2): 231-255.

[25]GRILICHES Z. Market value, R&D and patents[J]. Economics Letters, 1981, 7(2): 183-187.

[26]HIRSCHEY M. Intangible capital aspects of advertising and R&D expenditures[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2: 375-390.

[27]LEV B, SOUGIANNIS T. The capitalization, amortization, and value-relevance of R&D[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21(1): 107-138.

[28]RAJAGOPALAN N.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centive plan adop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electric utility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10): 761-785.

[29]JOHN K, LITOV L, YEUNG B.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63(4): 1679-1728.

[30]KIM E H, LU Y. CEO ownership, external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 102(2): 272-292.

[31]NGUYEN P.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1, 19(3): 278-297.

[32]余明桂, 李文贵, 潘红波.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J]. 金融研究, 2013(1): 149-163.

[33]THOMAS A S, LITSCHERT R J, RAMASWAMY K. 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strategy-manager coalignmen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7): 509-522.

[34]罗进辉, 黄 震, 李 莉. 明星独董也是“花瓶”吗:基于双重代理成本的视角[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1): 76-90.

[35]李延喜, 曾伟强, 马 壮, 陈克兢. 外部治理环境、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J]. 南开管理评论, 2015, 18(1): 25-36.

[36]ALCHIAN A A. 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J]. II Politico, 1965: 816-829.

[37]SHIRLEY M M, WALSH P P. Public vs. private ownership: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bate[M].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Policy, 2000.

[38]林毅夫, 李志赟.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 经济研究, 2004(2): 17-27.

[39]林毅夫, 刘明兴, 章 奇.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4(8): 81-89.

[40]LI H, ZHOU L A.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89(9): 1743-1762.

[41]BRICKLEY J A, JAMES C M. The takeover market, corporate board composition,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case of banking[J].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987, 30(1): 161-180.

[42]支晓强, 童 盼. 盈余管理、控制权转移与独立董事变更:兼论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发挥[J]. 管理世界, 2005(11): 137-144.

[43]叶康涛, 陆正飞, 张志华. 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J]. 经济研究, 2007(4): 101-111.

[44]叶康涛, 祝继高, 陆正飞, 张 然.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J]. 经济研究, 2011(1): 126-139.

[45]AGRAWAL A, KNOEBER C R.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6, 31(03): 377-397.

[46]WEISBACH M S. 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20): 431-460.

猜你喜欢
经营战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小病毒大战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真正的经营,数字就是一切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