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沛 肖玉贤 刘巧云
【摘 要】
教育康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迟缓。庞大的患儿数量、严重不足的康复师数量以及康复机构的分布不均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贻误最佳康复时间、康复过程持续性不足、一般家庭无力承担康复费用、长时间跨省市接受教育康复的不现实等,以致康复训练效果不佳。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组在某康复中心专业康复技术的支持下,遵照需求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以及易用性、有用性原则等,采用J2EE框架的三层服务模式,研发了远程教育康复平台。平台为康复师、患儿和家长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和康复途径,实现了评估、诊断、康复训练、反馈、再实施教育康复等业务。不仅提升了患儿的康复效果和家长的主动参与性,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康复培训存在的缺陷问题,为基于远程教育的康复培训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育康复;康复平台;设计原则;康复师;患儿;业务流程;平台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8)12-0069-07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2006)显示,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其中,0~17岁残疾儿童504.3万人,占残疾人口的6.08%;0~14岁的残疾儿童87万人,约占残疾人口4.67%;农村残疾儿童占残疾儿童总数的80.13%。1991年,缪鸿石(1991)预测我国约需康复治疗师8.48万人到46.2万人;王玉龙(2002)认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康复师30万人;戴红(2003)预估到2010年需要康复师在3.5万人到6.9万人之间。可以看出,教育康复(朴永馨, 2006)备受社会关注,在优生优育政策的支持下,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康复师的需求量显著降低,但康复师与接受训练儿童的数量比还是较低。原因有二: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是康复训练人员的待遇低,工作量繁重(于靖, 2011)。王琳玲(2014)提出学龄前儿童急需康复教育,是康复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他们中的很大一批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同时父母对儿童康复状况及其康复需求的认识与儿童能否接受到相关的康复训练关系密切,需要采取专业的家庭干预训练和康复机构训练等综合干预方法。北京邮电大学在线康复教育平台研发组在某康复中心的专业康复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远程教育康复平台(以下简称“康复平台”)尝试让家长成为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进而实现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同时,康复平台的顺利研发,旨在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为远程康复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在降低特殊儿童的康复成本,缓解并解决面授康复中师生比低的现状,提供可持续的康复训练的监控与资源,提高患儿家长的主体意识,进而提升患儿的康复训练效果。
二、教育康复现状研究
(一)国内教育康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考虑到患儿的残障程度,有两种康复训练模式可供选择,即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蔺方舟, 2015)。机构康复效果好,设备齐全,服务全面,但费用较高,而且对年龄过小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难以提供适切的服务(龙墨, 2008),对远离机构中心、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的家庭来说也有难度。并且,长期的集体学习和康复训练导致康复师工作量过于繁重,患儿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家庭康复可以让患儿在具备放松、熟悉、个性化特点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患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刘合建, 王桂圆, 2014)。但也有不足:家中缺少康复师和康复仪器,患儿家长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保证,政府或地方未能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进行早期筛查、诊断或干预(张金明, 赵悌尊, 2012)。我国教育康复主要存在表1所列的几方面问题。
由此可见,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和患儿个体的需求,能够在康复机构或者康复幼儿园获得教育的儿童是有限的;在康复训练的关键时期,患儿并不能得到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欠佳;需要提高家长参与的主体意识,才会在实现个性化的康复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那么,缓解或解决患儿不能及时获得康复训练和学习机会的阻力,对患儿自身和社会教育整体的发展都将会是一种长久性、有意义的福利(周姝珺, 等, 2017)。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可以让上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教育康复平台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结合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的优点,亲子同训的做法受到重视(李淑英, 廖琦, 2012)。康复师在接受家长的咨询后,评估患儿的残障程度,与家长一起制定训练计划。这种方式相较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更有利于直接参与、亲子交流、共同体验,以提高训练效果。
2009年第四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启动中西部地区康复人才培养项目远程教育网,旨在发展和培养陕西、广西和重庆三地的康复师和种子人才。2012年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凭借中国中西部地区康复人才培养远程教育项目,以直播和WBT的教学方法开展了教学活动。这为解决中西部地区紧缺康复师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实践。2017年苏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联系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了跨部门、跨学科的教育康复平台,旨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康复服务(朱海荣, 2017)。康复协同服务平台基于统一的标准、共享的数据,可以面向行业提供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患者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一体化康复服务(尹新, 2016)。
信息化作为辅助手段推进了教育康复的影响,提高了教育康复的效果,主要集中在资源递送、远程培训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上。取得的成果:家庭康复性价比高,可增进情感交流;康复师可以线上评估残障程度;可以传递康复训练课程资源;家长可将训练效果反馈给康复师等(徐波, 2016)。管理员、康复师和家长还可以对自己权限以内的事务实现统一的管控。使得开展“康复师+家长+患儿”的线上教育康复成为可能(孙晓宇, 2016),远程康复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远程教育康复业务模式的设计
(一)康复平台业务流程
康复平台的用户有患儿、家长和康复师。图1展示了业务流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模块。线上业务主要借助康复系统完成,线下业务则是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完成。患儿的康复训练可以分为康复训练前⑴ ⑵ ⑶ ⑷、康复训练中⑸ ⑹ ⑺和康复训练后⑻ ⑼ ⑽ ⑾三个阶段。
康复训练前,家长带着患儿来到康复机构登记信息,包括患儿基本信息和残障信息,在咨询康复师的同时填写《患儿残障评估表》,得到康复师反馈评估报告后进入下一康复训练阶段;如果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而不能到现场开展患儿残障评估,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注册家长和患儿的基本信息,开展咨询、填写评估表以及等待评估反馈等。
在康复训练的第二个阶段,康复师按照患儿的特殊需求,借助平台已有的康复内容选择经典或者自定义方案,选定适宜的康复训练时间、相关设备、康复课件、配套辅具以及示范演示后,形成康复方案;然后设计、制定并成功发送给家长,包括演示文稿和训练示范录像。家长接收康复训练课程资源并完成学习,对儿童开展康复训练。
为了后期对康复效果和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估,需要家长录制训练的整个过程并将训练过程上传至平台。同时,家长可以以“星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待康复师查看完训练反馈内容以及课程资源后,评估上一阶段的训练效果,并反思完善之前的课程资源,为患儿制定新一阶段康复方案。
(二)角色功能详析
平台需要完成家长与平台、家长与康复师、家长与课程资源、康复师与课程资源、康复师与平台、管理员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主要服务于管理员、康复师和家长三个角色,含有系统管理、康复方案管理、反馈、信息交流和消息提醒功能等。
管理员具有最高的管理和访问权限。为了统一管理资源,管理员以文件夹的形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看等操作。康复师运用平台实现诊断评估、制定和查看康复方案、浏览患儿康复视频,对训练反馈效果做出评价。为了方便康复师运用平台开展业务,康复平台的快速通道提供了“我的工作”“资源管理”“我的同事”“意见反馈”“经典方案”等链接。家长是康复训练方案的实施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配合康复师负责患儿的康复教育。
四、远程教育康复平台
的开发和应用
作为家长在线混合式培训促进儿童家庭康复的在线远程教育康复网络平台,在康复师、患儿和家长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实现了相应的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管理、课程资源管理、康复资源(视频)管理等。因此,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关键的技术实现可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
(一)康复平台的设计原则
一是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原则。不同康复师、患儿和家长对平台功能的需求是不同的。如在患儿较多、康复师有限的情况下,平台除了能够提供资源传送之外,还需要课程资源的快速生成。统一的评价机制便于家长对课程资源有效的评价,便于康复师查看课程反馈。
二是系统性原则。康复平台的设计包含门户平台、康复训练平台和管理平台三个子系统,子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需要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递,包括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功能设计和业务实现设计等。
三是稳定性与可迭代发展性原则。Sakai作为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之一,具有可靠性、协作性和扩展性等优势。费用低、高可靠性及可扩展性的基于J2EE体系结构易于开发,解决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如数据库访问、数据处理、注册验证等。
四是易用性、有用性原则。保证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成为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减少康复师和家长的工作量,拆分工作任务,课件的动态生成;界面的导航清晰,资源上传、下载及打印等。
(二)康复平台的关键技术
该平台采用J2EE框架的三层服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C/S结构,此类体系结构避免了客户端承担过量的任务,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而是通过组件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由中间层与数据库交互。图2展示了相关的内容,主要包含数据层、中间层和表现层,中间层又分为持久层、DAO层、业务逻辑层和Web层。
依靠上述体系结构的支持,康复平台合理地构建了数据库,对平台用户和课程资源实现管理。平台用户有管理员、康复师、家长和患儿,课程资源主要是康复方案。管理员具有最高的管理和访问权限,在规范不同用户角色业务的同时,可对平台其他用户或者资源进行查看和管理操作,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康复平台应用架构如图3所示。
(三)康复平台功能介绍
1. 基本功能介绍
康复平台为康复师提供了快速通道,包括我的工作、资源管理、我的同事、意见反馈、经典方案和我的消息(如图4所示)。康复师可以运用平台实现方案管理、反馈视频管理以及在线交流等,可即时与家长在线交流,对康复过程做适当的指导和监控。
“资源管理”分为康复训练方案与课程管理、患儿管理,每一个康复师对患儿的整个康复训练过程进行监控。“意见反馈”体现了教学相长,迭代发展的思想,为下一阶段康复训练方案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经典方案”供康复师直接查看已经为接受训练患儿制定的特殊方案的内容和数量,较之于自定义方案经典方案中涉及的平台资源可以满足一般患儿需求,而自定义方案则提高了对个性化的要求。“我的消息”便于康复师随时掌握家长、同事或患儿消息以及个人业务完成情况,主要有尚未查看的消息、尚未审核的训练视频和课程的评价等。“我的同事”则方便同事间的联系和康复教育研讨。
2. 平臺功能
康复师是平台的重要用户之一,所有康复教育的核心任务都是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比如在线的患儿病情诊断、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发送、查看患儿康复视频等。家长在诊断评估、康复训练和康复反馈业务中需要提供真实的信息,填写评估诊断表,查看方案并开展康复训练,反馈康复训练过程。
上述每一项业务都涉及对数据库的操作。患儿是各类数据的来源,如患儿信息库、患儿诊断评估表、患儿方案库、患儿康复视频以及康复反馈库等。平台还支持康复方案的快速生成,一般情况下康复师制订康复方案都需要按照康复时间、康复设备、康复内容、康复辅具等—输入或挑选,如果需要示范视频,还需要另外附加资源,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并且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做出有效的方案。
研发人员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了经典方案和自定义方案两种制定模式。在专业人士的支持下,将已有的康复课程以及可选的康复设备、康复课件、康復辅具、示范演示等全部上传至平台,供康复师快速生成经典康复方案,如图5所示。图6中自定义方案虽允许康复师自行制定,但也在制定的时候提供了相关的可选康复资源。
平台还支持即时的双向交流,康复师与家长可以建立直接的一对一联系。流媒体技术的应用方便了不同用户多媒体资源观看习惯,用户可以下载观看也可以在线观看。平台也支持高品质训练视频反馈的上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监控康复教育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建立了患儿的电子成长档案袋,为患儿的有效康复提供了一定的储备资源。
图7清晰地呈现了家长运用平台可开展的业务内容。在“查看方案”中跳转到图7的页面,在“作业反馈”中上传康复训练视频,并在“查看视频”中学习已有的示范课程资源,在“查看评价”中获得康复训练评价,为后续业务的开展提供参考。
(四)用户试用
平台测试完成后,2016年12月康复师和患儿均已注册完毕。平台所有用户均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吉林等省份的多个康复中心和康复学校的推荐。其中,18位康复师都是权威的高级康复师,为硕士或者博士;对于家长和患儿的选择,需要遵照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家长学历较高;二是患儿症状较轻;三是家长需要对康复方法有一定了解。目的在于在平台使用初期,研究人员需要尽快验证其有效性,希望用户可以快速适应平台的康复模式并投入体验和使用。接下来,研究组从用户数据、康复方案及视频反馈三方面对使用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适用对象分析与用户活跃度分析两个方面。
1. 适用对象分析
平台从一开始就采用迭代发展的思想,以听力损失补偿或重建听力的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见图8),在此基础上确定实施效果并决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康复师按照平台经典方案和自定义方案的需求在平台正式运行前准备了20门有关于“音”“形”“义”等方面的训练方案,所有康复方案都提供了下载功能。家长登陆平台,按照需要进行下载并对患儿开展康复教育。关于自定义方案的设定,将在康复方案分析中详细呈现。
平台提供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级或者四级听障患儿,家长可以较为独立地完成对此类患儿的康复教育,同时解决了远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康复成本。除此之外,对患儿来说能够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本身存在的不足,并能运用合适的康复教育方案履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合理地关注和培养孩子,是非常难得的;课程资源免费向家长开放,提供了多类型值得学习的康复教育知识,为构建良好的康复教育环境奠定了基础。中度和重度患儿就需要在康复师有计划的指导下,和家长共同完成康复计划。
2. 用户活跃度分析
从最早注册到最晚注册的时间约为8个月,待平台投入使用后系统管理显示(见图9):参与机构共15个,包含浙江温州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各个康复中心、南京市康复中心、长春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各大康复云中心;康复师共计18人。注册家长也都来自于浙江、上海、吉林、江苏和江西5个省份,共计243人。平台的课程是直接面向患儿家长的,家长以患儿的身份登录,参与学习康复计划,因此家长的数量代表了患儿的数量,患儿数量为243人,康复师与患儿的数量比为1∶13.5,远低于康复机构中1∶3的比例。也就是说,康复平台的研发有助于降低康复师和患儿的比例,促进了远程多用户共享,降低了康复成本,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普及率。
另外,在系统管理中,可以看到每位康复师的个人出诊时间,家长下载方案的次数(原则上只允许下载一次),还有上传反馈视频的次数。以上述三种操作来确定康复师和家长对平台的使用率。数据统计发现:康复师中有8人至少每周登录一次,而其余10人难以保证每周登录一次。然而,从家长登录的次数来看,50%以上的家长都能保证每天登录一次,开展课程的学习。针对上述情况,研究组成员咨询了康复机构的负责人,他们声称很多沟通可以在平台之外完成,比如使用QQ或微信。因此,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时代,未来还要更好地整合平台之外的用户使用记录,以便更好地支持即时的康复教育。
3. 康复方案分析
目前的平台可以进行机构、康复师和康复师负责的患儿总数的统计,同时可以进行每位患儿的方案查看。数据表明:具有康复方案的患儿共有40名,占注册患儿的约1/6;康复方案为220个,平均每位患儿至少5个方案。某康复师在谈及方案的使用情况时认为家长乐于并坚持学习内容精短、易操作的课程,比如针对听力障碍儿童只训练患儿掌握|k|或者|j|音节。经查阅,研究组也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康复方案具备设备简易、内容短小、接近生活的特点。同时,研究组跟踪发现第一个月的康复课程处于上升趋势并达到高峰,后期有下降的趋势,目前趋于稳定。
据负责人介绍,相较于公司运营和支持的康复平台,该平台是面向注册用户(也就是家长)免费开放,最初目的是吸引大量的特殊患儿。然而,远程康复可控性较弱,即使家长学习了课程,如果缺乏康复训练的专业知识,和患儿有效沟通就会存在问题。当家长不能在患儿康复中获得成就感时积极性会降低,甚至放弃线上康复教育。
4. 反馈视频分析
在上述40名患儿中,仅有10名患儿进行了反馈视频上传。其中,2名患儿反馈了3次,3名患儿反馈了2次,其余5名患儿均反馈了一次。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的反馈视频康复师都进行了审阅并给予了详细的批注。由此可见,家长对反馈视频的参与度不高,家长更关注课程的下载和学习,而康复师则对反馈视频很重视。
据部分家长反映,他们平时忙于工作,能够坚持完成康复方案或课程学习就已不易,患儿学会了成就感较强。为了给患儿的成长做个记录,拍摄就成为必然,拍摄更多的还是照片。康复师介绍说,反馈视频很重要,康复方案的制定是个性化的,平台已有的课程学习难以实现个性化的方案制定,因此根据患儿的个性化特征制定符合其康复的方案是重中之重,也是评估康复师诊断是否有效的依据之一。
5. 典型用户分析
某听力障碍患儿,在康复师、家长以及相关设备、辅具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11周的康复训练完成了听力分别、听觉識别和听觉理解相关的课程训练。其中,利用乐器、听觉康复训练仪中的精细分辨模块进行听力分辨训练;利用听觉康复训练仪词语识别模块中的三音节词、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等训练听觉识别;利用听觉康复训练仪词语理解模块的单音节词语中的名词、动词等帮助患者扩大词汇量,帮助其理解。经检测,在已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和提示下,该患儿学习|k|、|j|的双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测试正确率可达75%~100%。
另一位听障患儿,经过10周的康复训练,完成了听觉察知、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相关的课程。由增加聆听距离,提高察知的能力训练其听觉察知;利用听觉康复训练仪词语识别模块中的多类型词汇进行听觉识别;利用听觉康复训练仪词语理解模块的词汇对其进行听觉理解的训练。该患儿逐周逐步地掌握了| f |、| j | 、| q |、| z | 等的单音节和多音节词语,在学习声母和韵母以及相关词汇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从舌面力量到舌尖、舌两侧的口部运动,语言功能得到一定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远程教育康复平台为现有康复教育的不足做了一定补充。康复平台的整体设计基本实现了在线康复的业务流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平台拆分了康复师的工作任务,提供了便捷性。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平台还未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从纵向看某一类的康复患儿数量少,从横向看用户主要集中在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的患儿,其他如言语、认知障碍患儿还未有记录。二是康复平台增加了家长工作量。由于家长对康复设备的应用能力有限,康复专业技能缺乏,致使康复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三是远程教育康复的研究和实践还不成熟,平台的功能和服务都需要再完善。从已有数据看,康复师和家长还不能坚持使用平台支持个人工作和学习,需要更好的服务机制来支持和推广。
康复机构或相关负责部门能为患儿提供便捷的辅助工具,康复师与患儿可进行远程康复对接,为家长提供更全面的技能辅导,可能会实现更有效、易行的康复。除此之外,家长和康复师表现出对移动交流的青睐,因此平台需要尽快构建移动端,同时实现与平台的数据同步。研发人员需要利用已有技术和资源开发用户端APP,实现实时传输、即时交流和一对一的视频指导,实现康复师、家长和患儿在移动设备上的实时交互。
[参考文献]
编辑部. 2007.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公布[J]. 社会保障研究(北京)(02):165.
戴红,卓大宏,等. 2003. 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36-39.
李淑英,廖琦. 2012. 谈“家校一体”聋儿康复模式的建立与运行[J]. 潍坊学院学报(05):100-101.
缪鸿石,陈坤. 1991. 对我国几种康复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的预测[J]. 中国康复(03):144-145.
蔺方舟. 2015. 远程教育康复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刘合建,王桂圆,等. 2014. 残疾儿童家庭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820-822.
龙墨. 2008.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模式探讨[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3):74-76.
朴永馨. 2006. 特殊教育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65.
孙晓宇. 2016.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黑河教育(9):51-52.
王琳玲. 2014. 学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政策保障及其实现策略[D]. 重庆:重庆大学.
王玉龙. 2001. 康复治疗师教育体制的探讨[A]. 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3.
徐波. 2016. 基于高校教育康复中心的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模式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24):25-29.
尹新,董可男,孟群. 2016. 互联网+康复医疗的新模式探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02):115-118.
于靖. 2011. 吉林省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现状及对策[J]. 长春大学学报(12):91-94.
张金明,赵悌尊. 2012. 对我国残疾儿童康复的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8(2):193-196.
周姝珺,鲁和晶. 2017. 关于“互联网+”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模式的思考[J]. 中华少年(30):1-3.
朱海荣,万烨锋,等. 2017. 构建自闭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J]. 现代特殊教育(07):20-21.
收稿日期:2017-09-08
定稿日期:2018-01-30
作者简介:刘洪沛,在读博士,讲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100876)。
肖玉贤,在读硕士,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6)。
刘巧云,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康复学系(200062)
责任编辑 韩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