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正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50多次提及“开放”,其“大海论”令世界为之瞩目,彰显了中国继续敞开对外开放大门的恢宏气度。
历史的精彩之处,在于一個个“巧合”的连缀。但那些深刻改变历史走向的“巧合”,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视察。时隔6年,习近平再次来到广东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伶仃洋上,烟波浩渺,一桥飞架,怎不令人心潮逐浪,思接千载。面朝大海,远眺深蓝,不仅有改革开放40年的洪波涌起,也有近代100年的屈辱悲辛。
“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些有关海洋的诗句美则美矣,遗憾的是所知者甚寡。在不少人的记忆字典里,歌咏大江大河的诗词璨若星辰,但有关大海的经典实在是寥若晨星。在交通不发达、生活不富足的过去,有的人可能一辈子没见过大海,也不知海鲜为何物,至于海洋意识恐怕更是谈不上的。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放眼全球,海洋陆地“三七开”,七分是海,三分为陆。正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连接起广袤的陆地,让一艘船能漂洋过海,从彼岸来到此岸。不论是哥伦布的远航,还是“海上马车夫”的兴衰,有海始有浪漫的“世界旅行”,无海则无真正的“对外开放”。
国家向海而荣,民族背海而衰。500多年前,一个叫郑和的人,曾七下西洋,以200多艘战舰为纸,以2.7万人泼墨,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盛世华章。此等阵势,即便搁现在也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闭关锁国”的一把火,烧掉了世界上最壮阔的桨声帆影,也烧掉了一个民族的自信与荣光。
40年,在人的一生中够长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何其短暂。40年前,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思想解放的春风从海上吹来,经济发展的奇迹在海边书写。40年后,习近平擘画的“一带一路”渐成一幅壮美的织锦,吸引越来越多的四海宾客、五洲朋友拿起手中的画笔,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全世界都生怕错过合作共赢的“窗口期”时,有的国家却滋生出一种奇怪的“窗口论”,开始“关门窗”,不断“退群”或威胁“退群”。2017年8月,时任美国白宫首席战略分析师的班农声称:美国在经济上打败中国仅剩5年左右“窗口期”。“如果我们输了,5年以后,最多10年,我们就会达到一个无法挽回的临界点。那时,我们就一点翻盘的机会也没有了”。
“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这种掷地有金石之声的高度自信,源于未来的眼光,也源于大海般的胸襟;源于“风景这边独好”的实力,也源于“任凭风吹浪打”的定力。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奥勒留斯所说:“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敞开,民族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