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社会的联姻:奥斯卡中的权力与游戏

2018-03-04 07:18吴乐炜
艺术评鉴 2018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奥斯卡金钱

吴乐炜

摘要: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是全球影迷狂欢的节日,据统计每年约有超过10亿人次观看奥斯卡,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影迷们如火如荼地预测着每年奥斯卡的小金人将被哪个演员、哪家公司收入囊中,但最终结果往往跟影迷们的预测大相径庭。究竟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后结果?奥斯卡评委会票选出来的结果究竟是符合电影艺术发展规律还是遵循社会权力金钱的流向?本文将探讨奥斯卡是如何在纯艺术和商业社会中取得平衡的。

关键词:奥斯卡   社会   权力   金钱   政治正确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164-03

一、处于社会语境中的奥斯卡

随着一年一度电影颁奖季的来临,各个影视公司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自公司发行影片的公关和宣发。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之中,被称为“影迷盛宴”的奥斯卡金像奖(The Academy Award)显然占据着电影工业体系当中最高话语权的位置,其评审团多层次、多行业、多种族的独特结构模式使其选出的结果无疑拥有业内最权威的地位,无论是最佳影片、最佳演员还是各类技术奖,所有从业者争破脑袋都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奥斯卡金像奖其实说到底也是在电影工业体系发展成熟的时候应运而生的一种产物,它表彰当前电影体系中完成度最高的艺术作品,展望未来电影工业发展的方向,这当然只是它艺术层面的追求。而艺术和社会始终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总要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奥斯卡则正是展现艺术和社会联姻的最直观的舞台。

奥斯卡金像奖又被称为学院奖,之所以被叫做“学院奖”是因为由它评选出来的结果“既非是‘观众发言的民主普选,也与影评界设置了界限。它由美国影艺学院的5000名成员集体评选产生”[1],由这个机制评选出来的结果“不单以票房为标准,也不只重艺术水准,它是在商业、政治和艺术间作出了微妙的平衡”[2]。正因为如此,奥斯卡才能够在每年的颁奖季中一枝独秀,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竞相关注,成为艺术和社会互相角力的平台。奥斯卡金像奖自创办以来评选了许许多多或脍炙人口或小众流行的優秀影片,每年约有超过10亿人次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能够观看到典礼直播的人数还在日益增加。纵观历届奥斯卡的获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绝不仅仅是在艺术层面上有所造诣,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年美国社会中所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社会因素对奥斯卡的影响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对艺术社会学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有关“场域”(field)的核心概念。所谓“场域”就是指由“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所组成的一套网络系统 (或构型)”[3]。所有艺术的生产行为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时时刻刻处于社会的情境之中产生,而社会的情境又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约束。布尔迪厄指出在艺术界这个场域中,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个体都存在着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下文将以布尔迪厄的理论为基础,从这些关系之中厘清一条从社会各因素到最终奥斯卡提名和评选结果的自上而下的影响路径。

(一)权力

权力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艺术场域之中,处于统治阶层的人往往就是手中掌握了无数文化资本的艺术家们。奥斯卡金像奖之所以被称为“学院奖”,原因就在于其最初评委会的构成就是这些在电影圈内功成名就而身退的艺术家们,他们建立奥斯卡的目的在于推举美国电影届的新人,而这些新人的人选理所应当是深得老艺术家们喜爱的、由他们亲手培养过的电影圈新星们。对于最佳艺术作品和最佳表演的选取本应该是结合艺术性和难度性的综合考量,但这样的惯例却因为数量庞大的评委会介入带来的权力因素而被打破,对此可以反观欧洲的三大电影节(戛纳金棕榈奖、柏林金熊奖、威尼斯金狮奖),它们的评选结果虽然也有评审团评委个人偏好的掺杂,但其评审团均由10-20人的小团体组成,且每一届的评委会成员都不一样。此外这些电影节不仅有评委会大奖,还包含了由观众和记者票选出来的最佳影片奖,可见其多元化的倾向。很多演员和导演挤破了脑袋想法设法和评委会里面那些位高权重的“老白男”们打好关系,有些则更加具有野心,通过自己创办影视公司的途径和评委会上层增加接触,从而将自己公司出品的电影拉入入围名单,甚至最终夺得最佳电影的桂冠。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因出演当年大火的谍战影片《史密斯夫妇》被中国影迷们所熟知,二人也因戏结缘,尽管夫妇二人的婚姻一度被媒体诟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段婚姻确实为双方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少别人难以得到的资源。皮特在2002的时候便创办了自己的制片公司“Plan B”,后来因为公司的其中一位股东入主派拉蒙便终止了与华纳兄弟的合作而转投到派拉蒙影业的怀抱,之后发展便一路顺风顺水,“Plan B”被业内称为后起之秀,不仅参与制作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近几年更是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这些成就跟布拉德·皮特的长袖善舞以及派拉蒙影业的扶持不无关系。例如在86届问鼎最佳影片的《为奴十二年》就是出自“Plan B”之手,片中饰演女奴的黑人女演员露皮塔·尼永奥也一举夺得了当年最佳女配角,令人惊讶的是这是她参演的第一部影片,如果没有业内权力和资本的加持,这是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想都不敢想的结果,而这就是权力对于艺术的影响。有这样野心的演员并不在少数,被称为“钻石王老五”的乔治·克鲁尼就将他出品的《逃离德黑兰》捧上了当年奥斯卡宝座;“美国甜心”瑞希·威瑟斯彭也用自己制片的《涉足荒野》和《消失的爱人》先后将自己和英国女演员罗莎蒙德·派克推进了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之列。他们之所以使劲浑身解数地挤进电影圈上层,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演出的、出品的电影能够在奥斯卡大战中分一杯羹,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们深谙权力和艺术的关系。

(二)金钱

布尔迪厄指出在艺术场域中,尽管艺术家们因其文化资本处于统治地位,但他们最终也不得不屈服于经济基本,而经济资本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金钱。金钱对艺术的影响在被称为“名利场”的奥斯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对于这一影响,业内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公关”。每年的奥斯卡说到底就是一场公关大战,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并不一定是提名影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但一定是公关策略做到最好的。好莱坞的制片公司为了让自家的电影获奖可谓绞尽脑汁,公关策略层出不穷,前有《斗士》中的女演员梅丽莎·里奥自掏腰包购入了若干DVD并亲自寄到各评委家中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后有《万物理论》主创自费请到霍金在奥斯卡期间为自己站台拿下了最佳男主角,用金钱换奖项的方法在奥斯卡历史上屡试不爽。哈维·韦恩斯坦是好莱坞电影公关界的大人物,他曾经重金买下《无极》《功夫》《英雄》《金陵十三钗》等华语大片的北美发行权,帮助中国的优秀影片冲击奥斯卡,但他的公关行为也严重阻碍了许多优秀影片问鼎奥斯卡,所以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是又爱又恨,既想攀上他这棵高枝又担心自己发行的电影被他无所不用其极的公关手段拖下水。哈维最成功的两次公关其中一次是在第71届奥斯卡,他不惜血本请评委们吃饭,给他们寄自己公司出品电影的DVD……结果将一部反响平平的爱情文艺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推上奥斯卡宝座,而被这部电影打败的是当年北美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如此,哈维还让片中饰演维拉夫人的女演员格温妮丝·帕特洛摘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这个结果令无数影迷咋舌,至今为止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这座影后奖杯都被影迷们戏称为奥斯卡史上“最水影后”。这次戏剧性的逆袭可以算得上是奥斯卡历史上的几大冤案之一,但这却是哈维在奥斯卡大战中最成功的一次公关,自此之后哈维“公关之王”的名号便在好莱坞一炮打响。在第81届奥斯卡评选中,哈维又一次以自己高超的公关手段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利用多方关系、动用重金将此前一直在各大电影节报名女配奖项、参演《朗读者》的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转投到奥斯卡的女主奖项,这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让很多同行业竞争者措手不及,女主单元顿时硝烟四起,因为新的提名的加入导致了评委会的投票分散,最终凯特乱中取胜获得了当年最佳女主角的荣誉。这两场“战役”哈维打得的确非常漂亮,透过他的胜利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奥斯卡有时候就是金钱和资本互相角力的舞台,这也证实了在艺术场域中金钱对于艺术的统治。

(三)政治

相较于权力和金钱,政治对于艺术的影响应该是最无形,但却是最深远的。對于奥斯卡这个名利场而言,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主要是种族因素和性别因素两种,奥斯卡金像奖作为美国本土的“纯白化”产物,它的最初评委会构成自然是中产阶级的异性恋白人男性,这种构成模式导致了奥斯卡各奖项口味的相对保守和固化。自奥斯卡诞生之日起至今,获得过提名的黑人女性演员的人数仅为6人,而至今为止获得过最佳女主角的黑人演员仅仅只有凭借《死囚之舞》入围的哈利·贝瑞一位。而纵观百年奥斯卡历史,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至今只有四位:1976 年凭借《七美人》获提名的丽娜·维尔特米勒(意大利),1993 年凭借《钢琴别恋》获提名的简·坎皮恩(澳大利亚),2003 年凭借《迷失东京》获提名的索菲亚·科波拉(美国),直到 2010 年,才由凯瑟琳·毕格罗开创了奥斯卡史上第一位最佳女导演的新纪元[4]。这不得不说是女性主义在奥斯卡的胜利,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在没有名演员参与、没有大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战胜了当年大热的《阿凡达》标志着整个社会中女性意识的崛起,更戏剧性的话凯瑟琳打败的是自己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这一胜利像一面旗帜引导了很多好莱坞的女性工作人员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在第87届奥斯卡上赢得最佳女配角奖的帕特丽夏·阿奎特的一番女性主义宣言获得了在场所有女演员的掌声,于是在女性意识觉醒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好莱坞许多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的电影的出现。

除了性别因素,种族也是影响最终结果的一大因素。譬如因为《勇敢的心》扬名电影界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因其歧视犹太人的言论而被奥斯卡冷落多年,参演、执导的电影无一入围,直到《血战钢锯岭》参赛才得以重见天日。关于种族因素影响体现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黑人题材影片和黑人演员提名的增多,黑人演员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可谓是不遗余力,第88届奥斯卡就因为没有一个黑人演员入围演技奖而被很多人诟病为太“白”。此后,奥斯卡也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增加了很多少数族裔的名额,但不得不说这一改革有点矫枉过正,很多高水平的白人演员的表演被一些演技平平的黑人表演挤掉了位置,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后来《月光男孩》中演技平平却拿下当年最佳男配角的马赫沙拉·阿里。这种所谓的“政治正确”无疑损害了奥斯卡本身具有的艺术性和权威性,而且导致了很多人钻了这样“政治正确”的空子。例如上文所提到的“Plan B”公司在近几年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发行黑人题材电影之上,比如前几年大热的《为奴十二年》和《塞尔玛》,这些电影的主题其实大同小异,尽管这些影片质量过硬,但是从宏观来看它们对于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没有一点意义,我们希望看到这样多元化的奥斯卡,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黑人电影多种多样的题材。

三、奥斯卡在纯粹艺术和政治价值之间的平衡

从上文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奥斯卡金像奖选取出来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妥协和一种平衡,尽管每年的平衡都有“分猪肉”的嫌疑,但这也是处于社会语境中奥斯卡独具魅力的地方。它既不像欧洲三大电影节和社会的关系那么疏远,显得那么高冷,又不像美国本土的金球奖偏好提名高票房明星,显得那么商业化。它和社会各因素的关系是那么紧密,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不仅仅是艺术和政治的角力,同时还是性别和种族、主流和独立、商业和文艺的角力,而每年的这场没有硝烟但锋芒毕露的战役就是奥斯卡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2]严敏.学术视野中的奥斯卡[J].艺术视野,2008,(04):60.

[3]侯文辉.权力诉求视野中的艺术生产——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理论解读全国美展创作现象[J].艺术百家,2009,(06):199.

[4]王田.奥斯卡政治:白人、男性[N].光明日报,2013-04-08:(14).

猜你喜欢
社会奥斯卡金钱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语丝画痕
二则
暖!一猫有难,众猫支援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动物奥斯卡
阿达姆松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