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溪
摘要:在我国的管乐创作实践中,有关领导和作曲家们都十分注重“民族化创作道路”的探索。重视有组织地深入生活,到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及士兵中去体验生活,学习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语言,感悟群众的心声,因此,创作的起点,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喜闻乐见,这成为我国管乐交响乐创作成功的经验之一。
关键词:管乐 交响乐 创作 民族性 探索
中图分类号:J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65-03
我国交响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身显著的特点,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在交响乐自身演奏,作曲家不断的努力的前提下,交响乐的内容和形式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作曲家的不断努力下,同时通过交响乐欣赏、演奏、对外学习与交流等形式,中国交响乐的民族性将会更加凸显,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扩大。
一、管乐交响乐创作的民族性
“民族化”也好,“民族性”也好,都是群众性的重要方面。实践中管乐创作已经有许多有益的尝试,已经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民族音乐语言的运用问题;民族习惯的音乐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状态对音乐的要求问题;如何在曲体、调式、和声、编曲和配器等方面,突破西洋的传统模式,结合本民族音乐特点,民族习惯与风格,大胆创新的问题;民族特点的装饰音、滑音在旋律上的运用;配器上民族打击乐器的应用与各类打击华器重叠的和声色彩問题;和声在四度、五度重叠和平行四度的运用,“三度间音”的处理;有特色的民族器乐与管乐团的结合等。
中国管乐交响乐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伴随着管乐团队艺术实践日趋活跃,管乐团表演艺术逐渐被社会所接受,管乐曲《红军万岁》序曲(李延生曲)、小号与乐队《红军解放南沟岔》(梅宾曲)、《鸭绿江随想圆舞曲》(付晶作曲)、《祖国交响乐》(李延生曲)、《解放战争交响乐》(李序曲)等,不仅推动了管乐团合奏艺术的发展,也开创了中国管乐交响乐创作的先河。
60年代的《风暴》交响诗(李桐树曲)、《中国民歌主题组曲》(郑路曲)、《漓江音画》(郑路曲)、《冬训组曲》(王倩竹、朴三国、关绪昌曲)、《交响诗“海边青松”》(肖良曲)等。
70年代的《万岁,伟大祖国》(季承、晓藕曲)、《北京喜讯到边寨》(郑路曲)、小号与乐队《春天的歌舞》(魏群、贾双曲)、《红军胜利会师陕北》(边疆、季承、郑路曲)、《秋收起义》(季承、贾双曲)等。
90年代后的《第二管乐交响乐——雪莲》(陈黔曲)、《管乐随想曲——圆明园》(王和声曲)、小号与乐队双重协奏曲《裂距》(陈黔曲)、《朝天阙》(陈丹曲)、管乐交响曲《希望》(季承曲)等。都显示了中国管乐交响乐创作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乐交响乐创作新的历程。
这许多优秀的管乐作品之所以成功,其原动力来自作曲家们的社会责任感,来自经验的积累,来自创作理念的升华。其创作理念的形成,实际上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作为作曲家个人如此,整个创作队伍也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识过程。从借鉴管弦乐法及配器原理到管乐团音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民族风格器乐化的探索等,半个多世纪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值得庆贺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环境下,管乐交响乐创作的民族性问题在理念与实践中得以升华,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开拓了管乐交响乐创作的广阔天地。
二、民族性在我国管乐交响乐创作中的体现
(一)标题和主题思想的民族性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每个人对文化有着自身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将对文化的理解体现出来。如《红军万岁》序曲(李延生曲),1957年问世,是我国第一次创作大型交响性管乐作品的尝试。从历史发展的意义看,可算是“开山之作”了!作者为了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献礼,选择了歌颂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这一重大题材,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热爱与赞颂。双主题的呈示部、斗争形象的展开部、乐观向上的再现部和尾声,作者在传统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呈示部的主部、副部主题,取材于人们熟知的八路军军歌和新四军军歌为主要素材,展开部大胆地运用主、副部的主导动机,运用分裂、变奏以及调性、音色、结传、力度对比手法,塑造了激烈的斗争情景。再现部又发挥调性、和声色彩以及配器等各方面创作手法,形成一个乐观、辉煌的再现部和宏大的结尾,将乐曲推向高潮。
《祖国交响乐》(李延生曲)50年代末期问世的这首大型的交响管乐作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鼓舞下,作者以极大的革命热忱和专业创作知识的积累,选择了歌颂伟大祖国这一重大题材,塑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六亿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又满怀信心地向理想的未来奋斗的光辉形象。
(二)旋律的民族性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旋律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旋律的重视来自线性思维的审美习惯。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当代交响乐作品中,在旋律的选择和运用上,都重视旋法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传统音乐中流传的旋律为发展主题。
小号独奏曲《红军解放南沟岔》(梅宾曲)作为新中国军乐创作、器乐独奏形式的开山之作,该作品无论在题材的构思、管乐独奏艺术的探索方面,都有其创新和独到之处。尤其在1956年,新的管乐创作萌生不久,作者敢于尝试用大型的管乐队与小号独奏形式,讴歌党和人民军队,描写陕北老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关系和战斗生活,无疑是一大进步和历史的贡献。
(三)创作技法的民族性
如《鸭绿江回想圆舞曲》(付品曲)参加了1959年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受到好评,并录制了唱片。本曲是一首随想性的圆舞曲,以赞美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为基本内容,以击败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争为背景的赞歌。
作品以“志愿军战歌”为素材,拉开回想的序幕,相继以五首圆舞曲的不同画面,展现“江水滚滚流,友谊深又厚;联欢庆胜利,对舞比娇姿;战前好风光,山水稻花香;战斗的冲击;胜利的凯歌”。
这样一首篇幅较大的作品,既有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又有逻辑性的构思,既运用了亲切的中国汉族和朝鲜民间音乐语言为素材,又有创作技法上的发展。作者先以管弦乐加萨克斯管配器,后改为管乐队配器,充分发挥了管乐队丰富的音色特点,使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20世纪中期富有创意的成功的管乐作品之一。
三、弘扬我国交响乐民族性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弘扬我国交响乐的民族性,扩大我国交响乐的影响力,结合具体工作的需要,今后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加强交响乐的欣赏,增强对其民族性的感悟。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交响乐的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交响乐,让人们在欣赏中领悟我国交响乐的民族特性和艺术魅力。例如,通过欣赏《梁祝》,让人们不仅感受到其中的意蕴和魅力,还能够加强对越剧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梁祝》取材来自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也更能够体现我国交响乐的民族特性。又如,在欣赏交响大合唱《蜀道难》的时候,不仅感受到其中演奏的魅力,还能够领悟川剧的音调旋法,领悟我国交响乐特有的魅力。
(二)重视交响乐的演奏,提高民族交响乐的演奏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组织对交响乐的演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深人们对交响乐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演奏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还可以采用大家一起演奏的形式,通过实际演奏和锻炼,再加上对交响乐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交响乐知识,拓展人们的视野, 加深人们对我国交响乐的理解。
(三)注重组织学习与交流活动,扩大民族交响乐的影响力。例如,鼓励参加交响乐演奏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组织演唱会、开展交响乐的演出等,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能够扩大交响乐的影响力,展示我国交响乐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尽管我国的交响乐是一个舶来品,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进,不仅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也展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后应该认识到我国交响乐的民族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得到更好的弘扬,扩大交响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小诺.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0,(03).
[2]赖诚.谈交响乐发展 中的“共性”[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8).
[3]武雅蓉.论中国当代交响作品中的民族性[J].黄河之声,2011,(16).
[4]程超.初探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的民族性和交响性[J].北方音乐,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