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绘画美学特征与文人气息初探

2018-03-04 07:18钟正义朱亮亮
艺术评鉴 2018年24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钟正义 朱亮亮

摘要:江南地区气候温润,历代文人雅士辈出,江南地区绘画地域特征明显。自北宋开始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文人绘画兴盛且绵延不断,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与人文精神。本文从江南绘画的美学特征、画风特色以及文人气息三方面探讨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江南绘画   美学特征   文人气息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53-03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为僧人画家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的一首题画诗。画面本身很简单,画面的中心是江水上凫水嬉戏的鸭子,岸边是桃树、竹林,还有几颗蒌蒿,画家用简练的笔触、淡淡的墨色将江上的景色描绘出来。这首题画诗依据画中的图像,从竹叶桃花到蒌蒿嫩芽,再配上跃跃欲试的鸭子和正逢时节的河豚鱼的描写,一派江南早春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唯美结合也正是江南“人文绘画”的一大特色。

一、“以形写神,情灵之致”

之所以在六朝时期出现以自身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干预绘画观念形成并进行创作实践体悟,主要是因为文人学士,即士人阶层参与绘画创作之中。就人物画而言,出现了“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以及“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等风格多样的人物画风格。由于文人的参与,导致绘画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也不是以装饰宫殿、寺庙墙壁来“助教化,成人伦”,而是真正绘画主题——人及其精神的入场,从而成为有感触的抒情写意。这与当时那个“人的觉醒”“人的自觉”的时代气息相呼应,表现出时代的革命性精神。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

“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画山水序》)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绿林杨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真情也”。(王微《叙画》)

自从顾恺之第一个提出绘画“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虽然在其文《画云台山记》中对于山水画创作有所涉及,但主要指向还是在人物画。宗炳把“传神论”应用到山水画,认为山水能受道的指引和神的揭示,而作画者和观画者则在手、眼的随转中感通于山水所托之神,进而可超脱于尘浊之外。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感通与画面中山水之神,才能观道、暎道、媚道、悟道,所以写山水的核心要旨在于写山水之神。

到了王微则在山水之“神”、之“理”的基础上,推向了山水之“灵”,从根本上发现了山水之美的代言体,也即是山水的精神载体。清人方士庶论画要:“炼金成液,弃滓存精”(《见天慵庵笔记》)。这里,所指的不能存滓而要存精,就是“灵”。最后一句“此画之真情也”,文意甚明,就是要在观看秋云萧散中领略神思飞扬的意趣,在春风沐浴中思绪荡漾,肆意畅游于野逸山林间,这不正是与后世文人画家作画情趣、审美品位以及艺术精神相契合的吗?

二、江南“人文绘画”

江南的绘画充满了江南地域风情与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个性特征。可以说,江南绘画是人杰与地灵相互契合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摆脱了皇室和宗教的束缚,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和理想的憧憬,变现出的是有着浓厚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近代陈师曾说过文人画的特征有四点:“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有了这四个方面,“乃能空善”。江南的文人绘画很好地诠释了这些特征,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而是从化外看出文人的情感与思想。

自北宋中后期,欧阳修、王安石,特别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提出了“士人画”理念和追求后,追随者和实践中者众多,即便是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这一诉求也在杭州地区滋生繁盛开来,如鱼得水。重要的文人画家如赵孟頫、“元四家”、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都出生于江南,多是从江南柔情与纤细的山水意境、清晰与秀润的花鸟中,流露出画家内心的欣喜与感慨。

三、江南山水画风源与流

董源吸收王维、王洽以来的水墨晕染笔法,画面苍润、清单、幽雅、天真,表现出风雨晦明、四时朝暮的江南风光。他善用点子皴和披麻皴,笔墨繁复而不失含蓄,润泽而非含糊一片,带给人们的是江南地区的草木繁茂和气候润泽。僧巨然,师法董源但有自创特色,善于表现江南山林草木茂密、富有天真自然之情趣,且喜作“矾头”,风格幽深秀润。自董、巨开创了江南山水画风之后,至北宋中叶,便有“二米”异軍突起,创山水“墨戏”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所谓“墨戏”就是指得到镇江烟云汲养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在继承董、巨的基础上,师法自然,表现江南特有的水、气、光、雨、雾合为一体的烟云变换,苍茫朦胧的云山之景。这就是典型的江南写意山水——“米氏云山”。

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南宋时期江南山水画风,既有北宋崇尚自然的艺术精神又注重对画面诗意的发掘。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杭州一带真山真水提炼出的遒劲有力的笔触,水墨皴然的大刀阔斧,将繁复的笔墨幻化为单纯的趣味形式。特别是在构图方面,追求诗意般的真实细节,从对称走向均衡,空间上的“一角”“半边”更具有意味,以一当十,以简代繁,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使江南的山水意境之美流于悠远的画面之外。

孤寂与淡泊的“元四家”注重笔墨情趣,不管是空灵潇洒的黄公望,苍秀浑厚的王蒙,空疏简淡的倪瓒,还是沉郁湿润的吴镇,他们以隐逸、淡泊、荒寒的图式表达的是隐逸在野的文人志趣。江南山水画风到了此时,文学性、书法性被特别的强调出来,以书入画、题诗题词蔚然成风,表现文人士气和闲情逸致的审美精神。

浙派的画风渊源于南宋院体,带有浓重的皇室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入明以来,一方面,方直的用笔,浓艳的设色,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另一方面,浓重的粗笔,气势的凶猛,遭到文人的斥责。这是因为,江南地区的文人审美趋向是冲融、平和的,追求格调清新、淡雅,用笔委婉、用墨淡润即可。虽然如此,在明初时期,浙派的山水融贵族趣味兼有平民色彩的画风还是追摹者众多,风极一时。

董其昌“南北宗论”一出,奠定了江南山水画风的基调——“温和文雅,精气内合”。除了固守传统的“清四王”与吴历的“正统”山水外,富有创新意识的“清四僧”和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家”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该在传统的绘画样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情感的真实体验。江南山水画风也从此走向了开拓与创新——重师自然,注重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江南绘画文脉渊源流传,从崇尚魏晋风度的六朝开始,以形写神,开始自觉的领悟悟自然的奥妙。到了唐宋,江南绘画迎来了持续延展,在崇尚法度的时代里流露出的是宏伟与旷达。元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感悟生命,清新淡雅成为一时风尚。江南文人画家常常以雅集、文会、诗会、画会等方式聚会,形成了诸如“浙派”“吴门画派”“松江派”“华亭派”等画家集体,也有“吴门四家”“华亭三名士”等的相交甚笃,以达到精神上、心灵上、意境上的相互契合。江南绘画是文人的绘画,他们追求形神的统一和性灵的默契,创作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绘画精品,如温润秀美的《潇湘图》、朦胧绵延的《潇湘奇观图》、纤弱哀婉的《秋风纨扇图》等,更有一批像唐伯虎、徐渭、石涛、郑板桥式的个性画家。近代,通过海外留学、美术教育、美术社团这三条途径,江南绘画实现了中西融合,以海派为代表的江南绘画更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筆。江南绘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生机与时尚并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彭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浅谈青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论京剧服饰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