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

2018-03-04 07:18彭良泉
艺术评鉴 2018年24期
关键词:创造山水画

彭良泉

摘要:游览是山水画创造的基础和根源,但是对其中的原由,众说纷纭。本文从前辈画家之成就中推证、黄宾虹自己对深入现实生活的重视和大自然对他的极大馈赠、笔者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经验等三个方面着手,指出只有深入山水,走进生活才能有创作艺术上的突破。

关键词:创造   由游览写生成之   山水画   瓷上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44-03

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说:“初学(画)宜重视者三:一曰笔墨,由练习(书画)、读书得之;二曰源流,由临摹赏鉴悟之;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

笔者对黄宾虹先生这段语录的理解是:第一,要想学习绘画必须多读书,多练习,掌握好基础知识;第二,在掌握了绘画基础知识后,要好好临摹优秀作品,认真阅读,并从中感悟真谛;第三,要想有所创造,想要作品有新境界,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心去感悟大自然,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会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笔者从事瓷上山水画创作多年,本文将从山水画创作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黄宾虹先生的“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之思想。

一、从前辈画家之成就中推证

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论文《画山水序》出自南朝·宋画家宗炳。宗炳在文中将山水与情操品德、圣人哲理联系起来,把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整体上的导向和奠基作用。

《画山水序》有三个重大的贡献:第一,提出了“远近法”构图理论,此理论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早了近千年;第二,提出“应目会心”学说,指出欣赏山水不仅是观其外形,而须用心领悟其内在神理灵趣,强调画山水者要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感悟;第三,提出了“畅神”的美学观点,认为自然山水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道出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关系。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被世人尊称为古代山水画宗师,他不仅开创了表现雄伟壮阔之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开图千里”的新格局,而且在晚年寫出了山水画论《笔法记》,这样的成就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游览写生。荆浩在《笔法记》中曰:“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为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迥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

荆浩的学生关仝,其画作之立意师承荆浩,取景却是自己饱览详熟的关河景致。为了能贴切地表现自己游览领略的真山真水,关仝在承师的同时,新创了适合表现关河真实面貌的与老师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被世人称为“关家山水”。关仝也因立足游览山水写生,将所见、所悟之真山真水表现得非常有个性和创造性,因此,世人将其与荆浩并举为五代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称赞的“得山之骨法”的范宽,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悟得“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之真谛。他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地,日日观自然之变,用心体验感悟自然之精神,终为“百代标程”。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山水诀》中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登楼望空阔之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者是也”。为画山水者指引了立见树之道。黄公望79岁起用时4年完成的旷世巨作《富春山居图》就是他朝朝暮暮潜心观察富春山奇丽景色,“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临遍富春山两岸景色而创。

上述实例足够证明“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

二、深入现实生活的重视和大自然对他的极大馈赠

王伯敏先生的《黄宾虹画语录》中摘录了黄先生这样一段话:“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紧。进而就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从黄先生的话语中我们能推得,黄先生之所以能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获得“南黄(黄宾虹)北齐(齐白石)”的最高荣誉,是因为注重亲历万水千山。

黄先生的画作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白宾虹”,二是晚期的“黑宾虹”。其画风的转变,不是刻意所为,而是现实生活给予他的极大馈赠。他于69-70岁时在巴蜀之游中从真山真水里悟得了变法之“道”:一是“青城坐雨”让他悟得了“雨淋墙头”的“屋漏痕”之绝;二是“瞿塘夜游”的月下速写,让他领略了“月移壁”之“实中虚,虚中实”的“妙极”。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的“黑、密、厚、重”之特色,使中国的山水画进入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笔者尊“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之思想

笔者一直坚持读先辈的画论、临摹先辈的画作,常常思考为什么先辈能让山水画一次一次地变革,将山水画创造成一门高品位的艺术。

笔者从先辈的经历、画作、画论中找到了一个清晰的答案——“由游览写生成之”。因为先辈们的每一点心得、每一个感悟、每一次创新都源于他们真正深入现实生活,用心去体察、感悟大自然。先辈们的每一幅杰作,都是他们游览山川,作无数写生笔记,然后用心揣摩谋划而得。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同步反映不同时代的真山、真水、真面貌、真情感,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山水大家们走进大自然,临写大自然,反映大自然,寄情大自然,抒写大自然与内心碰撞而心生的大自然之缘由。

笔者从事瓷上山水画的创作,从始至今,一直尊崇黄宾虹先生的“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之思想,从未间断过游览写生。在瓷上创作山水画与在纸绢上創作山水画有一点不同,就是在构图时要考虑瓷器之器型的千变万化。笔者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写生时没有纯粹模写,而是将写生带入初创。遇到好的景置时,会纯粹地模写一张,然后再次观之感之,思想将之放在怎样的器型最佳,再在稿纸上略勾瓷器轮廓,对同一景置进行第二次写生,第三次写生……画出不同的初稿,这其中当然有取舍、有删减、有变化,笔者将这些写生稿叫初创。如今,笔者常常会将这些模写稿、初创稿和成品瓷进行对照,赏之、思之、总结之、求新之。求新不为刻意改变,而是因为瓷画和国画一样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真生活在变化。因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变化,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生活境遇的增多,笔者的思想更成熟,更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表达更确切。

笔者作画,从不闭门造车,一直坚持走进大自然,亲历真山水,因为“浏览写生”能给笔者以快感,能给笔者以启迪,能让笔者从中发现新生事物,从而触发笔者的创造性。笔者的青花泼彩山水画大多是在游历山水之后,被大自然某个瞬间奇观感染而触发创作之念的。

我们都知道,青花是釉下彩瓷,需在瓷坯上作画,其绘画效果不象国画那样立竿见影,所见即所得,它在入窑烧成之前是看不到效果的。笔者常常要为了能准确表达亲历山水的新面貌时,反反复复地画小样试烧,以求能最准确地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呈现出来。特别是当笔者受大自然启迪产生新的创作意念的时候,当笔者想以不同的笔墨表现亲历的新山水面貌的时候,更会乐此不疲地从工艺、彩绘技法中探索创新之道,直至成功。

笔者从事瓷画创作多年,常常有新品呈现给大众。之所以能常常出新,是因为其喜欢游览山水的原故,是因为其常常会在游览山水中获得新感受的原故……

非常希望笔者的瓷画能如先辈一样,为中国山水画的进步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创造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网络话语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意义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明代山水画家蓝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