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四十年发展脉络梳理

2018-03-04 07:18王斐
艺术评鉴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民歌山西改革开放

摘要:浩如烟海、绚丽多姿的山西民歌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里,无论是搜集、整理還是传承、发展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对四十年来山西民歌的发展脉络做简单梳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并就每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做了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   山西   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21-05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经千百年来以各种方式在各地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人民传颂“真善美”的魂之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民歌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声之芽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的编纂,和文化发展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正式启动了。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身到了集成编纂的时代大潮中,这项工程的进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在文化部和中国音协1979年7月联合发出的《关于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编辑出版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具体规划,并在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范围内全面展开。此项工作,后又得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以下称“《山西民歌集成》”)的工作随之展开。

吕骥、贺绿汀、周巍峙、李焕之、孙慎、李凌、赵沨等老一辈国家级杰出的音乐家,他们几十年来为抢救搜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更为这项艰巨浩繁的集成编辑工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沛、刘建昌、陈家滨、黄鹏琚、杨建勋、韩军、孙秀华等一批山西优秀的音乐家,挖掘、搜集、整理、录制各地民歌,为《山西民歌集成》的编纂工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汗水、精力。尤其是本卷主编张沛老师在弥留之际,仍然放心不下山西卷的出版,直到他看到书的第二天才与世长辞。

《山西民歌集成》是由音协山西分会和山西省文化厅音乐工作室(即今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共同组成的编辑部承担的。自1979年4月至1983年9月最终完稿,1990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书版发行。截止1992年10月,全国各地的民歌卷已初审15卷(含台湾卷共31卷),占总数的50%,正式出版的只有湖北卷、山西卷、宁夏卷。

根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则及“范围广、品种全、质量高”的总方针,《山西民歌集成》的编纂工作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经费最多的一次。编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广泛收集资料。编辑组的人员踏遍了山西的每一寸土地,发动了全省各地的音乐工作者,苦战了四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共普查、收集山西民歌12000余首。经本卷编辑部整理后油印成初选本,共六册2400余首。第二阶段在初选本的基础上,按照各方面意见,着手编辑本卷的工作。从1980年10月至1983年9月,根据全国编委会召开的多个会议精神,经过反复整理、加工、增删以及加注,按照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精选入卷了1374首民歌,最终完成了本卷音、谱、图、文、像的整体呈现。

《山西民歌集成》卷首是1983年5月绘制的三幅地图:山西行政区划图、山西方言区域图、山西民歌歌种分布图,它对纵观全局、发现山西民歌的艺术规律甚为有利。卷尾有“地区曲目索引”这个索引与卷首按体裁分类的目录相呼应,构成连环套式的目录,读查方便;“歌词题材索引”能反映出山西民歌内容的全貌。主体部分是歌种,按山歌类、劳动号子类、秧歌类、套曲类、小调类系列编排。其中有晋北“山曲”、黄河“夯号”、太行“开花调”,晋中等地的“秧歌”,各地“小调”以及古老的民歌套曲“昆曲”“大腔”等。这些民歌,都充满了高原风、黄土情、黄河韵,都散发着三晋文化的独特芳香。

传统民歌是一切音乐永恒的根,民歌是人类心灵的语言,是生命的歌。《山西民歌集成》作为全国集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社会产出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为山西地区以及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被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的黄翔鹏先生称作是“文化史上的千秋大业”“华夏文明史上难得出现的几次文化大整理高潮中产生的历史丰碑”。

之后,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参与《山西民歌集成》工作的骨干成员,又编辑了《山西民歌300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并附上了这300首民歌的录音磁带(太平洋音像出版社出版);《山西民歌精选》(五线谱附简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相继编印了不少民歌集,《晋中秧歌集》《吕梁民歌集》《忻州民歌集》《河东民歌集》《临汾民歌集》等,这使得山西民歌的搜集整理活动,蔚然成风。一时间学术界的不少同志开始撰写一些探索性的理论文章,如:刘铁铸的“河曲山曲儿”、关庆顺的“晋中秧歌”、孙秀华的“黄河号子”、闫定文的“祁太秧歌”等,洪飞、张沛、刘建昌、常士继、王滨、陈家滨等同志也相继有关于民歌的研究性文章问世。这是民歌由实践迈向理论的一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山西民歌发展的进程与品位。

二、雨之润

20世纪80-90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三部既有浓郁山西韵味又有强烈时代感的歌舞晚会,即《黄河儿女情》(“以下称《黄》”)《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它们被誉为“黄河三部曲”,晚会一经推出,便震惊了全国。可以说,对世代流传的山西民歌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言之不足则咏叹之,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1987年山西出品的《黄》是民歌和舞蹈的成功结合,舞蹈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让民歌有了更深刻、更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高度评价这台节目是“力和美的展示,是阳刚与阴柔的交融,它生动地表现了黄河儿女的纯朴、豪放、炽热的感情,是一曲悠远、深沉又充满激情和泥土气息的高原赞歌”。

这部作品主体结构上分为“劳动”“爱情”“欢乐”三大部分,采用了温婉动听、曲调优美、风格迥异的28首山西民歌为依托。第一部分《杨柳青》,由《推船号子》《一铺滩滩杨柳树》《走绛州》等10首民歌组成;第二部分《想亲亲》,由《送情郎》《想亲亲》《难活不过人想人》《桃花红杏花白》等9首经典民歌组成;第三部分《闹元霄》,由《跑早船》《挂红灯》《看秧歌》《闹元宵》等7首民歌组成。除此之外,序曲和尾声都选用了河曲民歌,序曲因为重新填词,将歌名《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改为了《什么人留下这一首首歌》;尾声用《黄河水长流》来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景象。

根据不同剧情、场景的需要,在演唱形式上《黄》也做到了不拘一格,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用于独唱的,曲调没动,但加入了乐队伴奏、配器等,如《跑早船》《割筱麦》。用于其他形式演唱的,曲调稍作了改编,配以了较大的曲式发展,来发挥声乐的各种表现功能,如《难活不过人想人》《那是个谁》《会哥哥》等。还有一类是为了丰富民歌内在的感染力,选择了节奏较强,富于舞蹈表現的民歌,构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如《推船号子》《杨柳青》《看秧歌》《走绛州》等。

当山西民歌的语言外化为舞蹈动作时,民歌所表达的主题也深化、加强了,随之彰显出了它新的生命力。1992年《黄河儿女情》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文华新节目奖”,其中赵越获文华词作奖、王秀芳获文华编导奖、牛宝林获文华表演奖。

《黄》从1987年上演的多年间,场场保持满座,创下了我省各类演出上座率的最高纪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天津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河北日报》等19家报纸以及《人民音乐》《舞蹈》《火花》《黄河之声》等杂志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许多消息报道、评论文章及演出剧照。有专家认为这部作品“为80年代民间歌舞的振兴,创造性地走出了新的里程。它的强烈的民族的情魂,地方的色调,现代的风格,撼人的美感,演出了80年代的新水平”。

三、风之盛

原生态民歌是将“原生态”和“民歌”两个词放在一起的,“原生态”一词实为借用。原生态民歌生于民间,强调的是它的原生性,是来自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咏叹,是最直接、最质朴的表达。

在浩如烟海的山西民歌中,最出类拔萃的当属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民歌”和“河曲民歌”。老一辈的原生态歌手刘改鱼、王玉秀在20世纪50年代正是唱着这两个地方的民歌参加全国首届音乐舞蹈汇演,轰动了京城,山西原生态民歌开始走出山西、走向全国。一时间《桃花红杏花白》《会哥哥》《土地还家》《想亲亲》等经典民歌,走进了千家万户。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原生态民歌有了新的曙光,原生态民歌手以辛礼生、杨仲青为代表,他们在大赛中披荆斩棘、屡获殊荣,甚至走出国门去演出。然而,90年代随着我国文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快这些原生态歌手被一些学院派培养的歌手所替代,他们逐渐从各类舞台中“退场”,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期。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在21世纪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化主管部门、各种媒体、学术界、民间歌手及不同层面观众协同努力下,山西原生态民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这个“春天”赋予了原生态民歌新的生命。

“中国第二届南北 (原生态) 民歌擂台赛”(“以下称擂台赛”)是2004 年 8 月,在山西左权县隆重举行的,这个商贾不通、舟车不至的国家级贫困县,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民歌富县。憨厚淳朴的左权人,以最负盛名的传统民歌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编写了巨幅标语“桃花红杏花白,喜迎天下宾客来”,来迎接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20个省区、25个民族的130余名歌手。

“原生态民歌”的概念就是这届擂台赛首次将它推向舞台的,大赛要求所有演出都必须原汁原味。云南彝族、新疆维吾尔族、蒙族、藏族以及台湾的阿美族等,他们那风格迥异、撩人心弦的天籁之音,散发着热腾腾的泥土芳香。左权歌手张宝萍、郝丽红、郝云籽更是唱着当地的开花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一起彼此交流、融合、碰撞、借鉴,让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保护和发展。

再动听的歌儿也要由“人”来唱,民歌不是博物馆里精美的化石陈列,它是生命之音。山西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进程里,还必须提到下面几位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山西的领军人物,更是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杰出代表。

如今声名鹊起的“羊倌歌王”石占明,是左权民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歌王”称号是在2002年参加首届全国民间歌手大赛上获得的,一时间,石占明轰动小城,名震太行。在2004年左权举办的“擂台赛”上,石占明的歌声更是响彻着整个太行山脉。石占明的演唱多运用左权方言,他的音域宽广,气息稳定,高音通透明亮,低声结实厚重,在演唱音程上下跳动幅度较大的作品时,能够良好的转换共鸣腔体,代表作有:《桃花红杏花白》《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打酸枣》等。

在他的代表作《桃花红杏花白》中,演唱“啊个呀呀呆”中的“啊”字时,运用的是他放羊时吆喝羊群的声音,这种声音其实和戏曲中“花舌”的发声技巧极为类似,只不过阻气的地方由舌尖变成了软腭上面的小舌头。这种演唱低声区的方法后来被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称为“呕吐音”,可以说,这种“呕吐音”的唱法是石占明的独创,也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阿宝,被称为“中国乡村民歌王”,是同一时期河曲民歌文化区的代表人物。200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获得铜奖。2005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冠军。阿宝学民歌的唯一途径是四处走访民间老艺人,自己搜集了非常多珍贵的资料,他的声音清新自然,音域极为宽广,能唱到罕见的两个highC。在2006年出版了一张以山西民歌为主的专辑《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收录了《走西口》《杨柳青》《绣荷包》等经典歌曲。虽然这些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带有了一些流行的元素,但他歌声里仍旧透着乡野淳厚的音乐感觉,保留了山西原生态民歌中最朴实、最单纯、最真实的重要特质。

高保利,被誉为“西部歌王”,原为山西省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的演员,现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平型关篇”被山西省委宣传部领导发现,而后各种机遇开始眷顾高保利。2008年,他第二次参加 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夺得山西赛区金奖,全国总决赛铜奖。2010年8月,高保利出了第一张原生态音乐大碟《极域天音》。新闻发布会现场,他明亮豪放、干净剔透的声音令人大为赞叹!专辑收录了他多年来久唱不衰的山西经典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桃花红杏花白》《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圪梁梁》《赶牲灵》《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等。

民间深厚宽广的土壤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土的掉渣”的山西原生态民歌震撼着无数听众的心灵。山西原生态民歌给中国学院派“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罐头产品”的教学成果带来了一股绿野清新之风,让观众改变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现代城市文化中所缺乏和所希望听到的正是原生态歌手来自心底纯净的声音,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根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不得不说,这是新时代山西文化自信的先觉体现。

四、幻之美

近些年,山西以轉型跨越的身姿跃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性、精神性、渗透性的无形力量,成为转型跨越的强大灵魂。五千年的文明史汇集了山西浩瀚的文化资源,赋予我们充分的文化自信,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不断实践创新是构建山西文化大繁荣,打造我省成为“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

一系列的文艺创作活动开始在全省深入开展,策划一批、创作一批、排练一批、推出一批、获奖一批、传承一批的“六位一体”的文艺精品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它们大都依托山西民歌进行音乐的创作、改编与升华,民歌和舞蹈、民歌和旅游、民歌和电视、民歌和说唱、民歌和动漫、民歌和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元素的相互交融,走出了具有山西风格、山西气派、山西精神的创新型路子。说唱剧《解放》、电视音乐剧《大河风歌》、大型情景剧《又见平遥》、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大型晚会《唱享山西——山西民歌汇》……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相继问世。

2009年9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大型说唱剧《解放》是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山西省华夏之根艺术团承办,由著名导演张继钢担任总导演,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担任作曲。2018年8月底,《解放》震撼迎来它的“千场”纪念演出,作为山西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这部反映山西特色、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的作品被称为“山西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一部非常完美的舞台作品”。

大型说唱剧《解放》中的山西民歌,可谓是熠熠生辉、壮丽恢弘、温婉大气、荡气回肠。它们或是深情细腻、清纯明快的开花调;或是高允瞭亮、粗犷舒展的山曲;或是欢快活波、风趣诙谐的秧歌。《桃花红杏花白》《想亲亲》《看秧歌》《亲疙蛋下河洗衣裳》《樱桃好吃树难栽》《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土地还家》等十余首经典的民歌,通过作曲家张千一的再创作,让人倍感熟悉,又耳目一新,意义非凡。对于这些民歌的演唱也是其亮点之一,演员们对每首作品的处理出人意料,因为不少是戏曲演员出身,所以在演唱时加入了许多传统戏曲的润腔技巧,加之完全采用方言的咬字特点,使得改编过的山西民歌在他们的演绎下把“原汁原味”拿捏得相当到位,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解放》上演的九年期间,先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全国30多个省市100多所城市,演出了上千场,观众多达150万人次,所到之处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的认可。该剧还先后获得了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奖、建设文化强省“突出贡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等。

2017年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山西省华夏之根艺术团共同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晋陕蒙冀四省区原生态民歌人才培养”,同时进行了“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民歌的复兴之路”的座谈会,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中国文化报评论部主编杨晓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峰、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等国内知名专家,讨论了在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大力倡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各阶层文化自信增强的今天,中国民歌包括山西民歌如何在保留基本特征和重要元素不变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共同推进中国民歌的伟大复兴。

2018年8月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总工会主办了“放歌新时代,唱响新征程”山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唱响黄河,歌颂中华”十六省区民歌展演,来自晋、陕、蒙、冀、云、贵、川、湘、宁等各地的兄弟姐妹,通过浑厚宽广的音域、嘹亮舒展的歌声、动人魂魄的旋律、真挚感人的表演展示了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三晋大地上唱响了“56个民族一家亲”的昂扬的主旋律,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时代脉搏;我们呼吸到了健康向上的阳光气息;我们体会到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更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已历经四十年,“山西民歌”筚路蓝缕、开拓奋进,累积经验闯出了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好路。梳理四十年的山西民歌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以新时代为起点再出发再奋进,推动山西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保存传统音乐的重要措施——兼论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编辑方法[J].音乐研究(季刊),1992,(01).

[2]乔建中.高原风 黄河情——贺《《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出版[J].人民音乐,1992,(09).

[3]黄大岗.艰巨的工程,宏伟的业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工作在进行中[J].音乐研究(季刊),1993,(01).

[4]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1).

[5]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01).

[6]项阳.原生态民歌的界定与认知[J].音乐探索,2011,(03).

[7]臧一冰.关注原生态民歌对当今中国的意义[J].艺术评论,2004,(06).

[8]王斐.大型说唱剧《解放》中山西民歌之探微[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9]刘红庆.亲圪蛋:唱开花调的人们[M].济南:齐鲁书社,2009.

猜你喜欢
民歌山西改革开放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