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现状及发展研究

2018-03-04 00:54高玉军刘红赵晶
中国经贸 2018年2期
关键词:风险监管

高玉军+刘红+赵晶

【摘 要】本文从近5年进口木材行情概述入手,分析了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的整体现状和“一带一路”下的创新通关模式,以基层监管一线的视角,从进境木材的检验检疫监管实践出发,结合日常案例,针对重点问题,分析了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监管面临的检疫、监管和市场风险,并就如何进一步降低风险提出对策。

【关键词】进境木材;风险;监管

木材用途广泛,是家具制造、建筑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木材类产品的需求在迅速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我国原木进口量年均增长9.9%,由2000年的1361.2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5119.5万立方米,增加了2.8倍,并且首次突破5000万立方米大关;锯材进口量年均增长15.1%,由2000年的361.4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2565.6万立方米,增加了近6.1倍。进口木材占国内木材消耗量的比重由2000年27.9%,上升到2014年的50.7%,15年间增长了23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

一、近年来我国进口木材行情概述

近年来,我国进口木材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右图)。2013年,我国木材进口量创出历史新高,共进口木材7916.45万立方米(折合原木材积),同比增长17.99%。主要木材进口国是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美国,这4个国家的木材进口量占我国木材进口总量的68.4%。其中进口原木4515.94万立方米,同比上升726.67万立方米,增幅19.18%;进口锯材2394.72万立方米,同比上升338.13万立方米增幅16.44%。来自俄罗斯的针叶木材量在下降,但供应缺口迅速被加拿大、新西兰等欧美木材的新增予以弥补。2013年,我国进口新西兰木材量占总进口原木量的25.47%,新西兰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木进口来源地。

2014年,中国木材市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三驾马车”需求均放缓,在市场需求萎缩的同时,木材进口数量却大幅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库存量一直维持高位,木材港口及木材市场库存积压严重,出货缓慢。木材价格从4月份达到高峰后逐月下跌,9月份均价较4月份下跌20%,较上年同期下降5.2%。第4季度需求动力依然不足,出货仍旧缓慢,木材小加工厂大面积停工,许多木材进口企业亏损严重。全年原木进口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大关,锯材进口也达到2500多万立方米,合计进口总量约在8700万立方米(锯材折原木材积)以上。

2015年中国经济继续回落,下行压力明显,外贸进出口额双降,木材行业和其他大部分行业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原木进口量同比一直保持下滑趋势,并在8月份达到最高17%的下降速度,9月份下降速度明显减缓;锯材进口量同比在上半年保持增长态势,但第三季度变化较大,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全年原木进口量累计完成4456.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94%,减少数量达到662.63万立方米;锯材进口量完成2657.69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59%,增加了92.13万立方米。但当年锯材进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广东,在全国锯材增加的92.13万立方米中,广东就增加93.39万立方米,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2015年的锯材进口量也是在减少。2015年进口木材折成原木材积8231万立方米,同比下降6.1%。其中第一大货源国是俄罗斯,占进口木材总量的29%。

2016年是我国近几年来进口木材最多的一年,共进口木材及制品折原木材积2.77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原木4872.47万立方米,进口锯材3151.27万立方米万立方米,原木和锯材进口量共计约1064亿元。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上半年中国原木及锯材进口量为4392万立方米,同比增加12.9%。7月,当月进口原木501.4万立方米,金额8.7亿美元,分别增长20.1%和26.8%;当月进口锯材321.8万立方米,金额8.5亿美元,分别增长15.3%和22.8%。按照2017年4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政策,从7月1日起,向中国海关申报的进口原木,其进口增值税率将由13%降至11%。加之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引导木结构建筑发展,对我国木材进口行业产生良性刺激,预计2017年木材进口量还将持续走高。

二、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现状

过去家具企业多集中沿海区域,木材物流格局以沿海为主,中部的家具企业多到沿海港口或满洲里进货。木材进境后,需停留在口岸经过进口查验、堆放、二次装卸等环节,然后通过“铁路-公路”转运到目的地。这种通关模式下,转运距离远,时间周期长,进口木材成本增大,无形中降低了其产品市场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贸易畅通成为“重头戏”,口岸建设也由沿海逐渐向内地发展。检验检疫部门创新实施了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进境木材通关也有了全新的模式。

1.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

2015年1月,赣州进境木材国檢监管区正式直通运营,标志着全国内陆首个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监管区位于南康区龙岭镇,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5亿元。进境木材从沿海港口直接转检至监管区,在区内完成口岸通关全流程,使监管区基本具备了一般沿海口岸的全部功能,成功地把沿海口岸“搬”到了监管区,构筑了一条沿海与内陆的无障碍通道。经过两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内陆省份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内有家具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60余万人,年消耗木材500多万立方米,其中75%需要进口。

2017年8月,一列装载马来西亚进口木材的集装箱班列从厦门前场火车站驶往赣州。这趟班列的成功首发,是创新海铁联运模式、精心打造“一带一路”运输通道的成果,计划每周开行1列,将满足全年6万立方米进口木材的运输需求。针对进境木材报关手续繁琐、运输时效长等难题,这趟班列实施了赣州南康内陆报关、厦门关区消毒检查、铁路组织直达运输、南康关区检验检疫局熏蒸查验的快速通关运输新模式。endprint

201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同意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进境俄罗斯板材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标志着内陆地区第二家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落户武威。之后,甘肃省、武威市曾舉办武威进境木材产业园招商推介会,规划建设甘肃国际陆港国际家具产业园。2017年7月,该项目办公楼主体建成,项目总投资3.1亿元。监管区建成后,俄罗斯板材将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境,直通到达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在进境木材监管区办理通关和检验检疫监管,然后进入家具产业园加工生产,这将极大地简化通关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建设。

2.中欧班列运输

中欧班列作为新丝路经济带陆路大通道的先行者,经过6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贸易的重要运输方式。如今,运行在中亚、西亚和欧洲11个国家近30座城市的中欧班列,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运力保障,也为我国内陆地区进境木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5月,由俄罗斯托木斯克发运的“汉新欧”回程班列,由俄罗斯边境经中国满州里清关后,抵达武汉铁路中心站。这趟进口木材班列主要运输的是产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优质桦木及半成品,基本保持每月6列、300个标箱的频次运行。开通当年,木材班列累计发车36列,2016年超过100列。按一趟列车满载50个集装箱大柜,一个大柜核载40立方米木材核算,该班列两年间已运载近30万立方米的俄罗斯优质木材。2017年5月,依托这趟木材班列,湖北省联投集团福汉木业首批中俄-托木斯克州工贸合作区木制品抵达武汉。随着这条回程线路的成熟及大量回程木材在汉转运,中部家具厂商和原材料市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沿海家具产业向华中地区转移的步伐在加快,武汉将成为优质俄罗斯林木在中东部地区的集散中心。

2017年7月,从俄罗斯乌兰乌德组织发运的进口木板材专列顺利抵运兰州中川北站,这是落实通关一体化模式的成功案例。这趟专列运输的樟子松板材,主要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总进口量约6000立方米,总货值约115万美元,经二连浩特口岸入境、检验检疫,按照通关一体化模式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通关,然后向全国分拨销售。

三、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监管面临的风险

内陆地区进口木材运输距离远,环节多,再加上木材自身的独特属性,造成了现实中诸多风险点。

从检疫方面讲,进境木材可能携带大量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生物入侵风险较高。一是有害生物逐年大幅增长。如宁波口岸木材进口贸易大幅发展的同时,也给口岸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2016年共截获各类疫情188种,5855种次,同比去年分别增长74.1%和1.29倍;其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4种、2468种次,种次数同比增长6.5倍;2017年上半年,宁波口岸进口木材首破50万立方米,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同期从进口木材中共截获活的检疫性有害生物33批次,同比增加1550%。二是有害生物种类更加复杂。如江苏太仓口岸迎来近3年进口原木增幅最快时期,仅2017上半年累计在进境木材中截获有害生物3896种次,同比增长8.2%,其中全国首次截获有害生物已达到16种,包括8种林木病害和8种林木昆虫。三是生物鉴定的难度增大。实施动态调整《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已经更新至2017年6月,441种有害生物。新增的白蚁、天牛、吉丁虫、象甲和林木类病害生物,怎样去正确判定一个物种,以及“非中国种”概念的判定,特别是对截获的幼虫、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疫,都需要搜集更多的鉴定资料和进行足够的研究。

从监管角度讲,进境木材的贸易国源头和国内流向都不易控制,监管风险较高。我国进口木材主要来自俄罗斯、非洲、北美洲和东南亚等国,大部分来源于地理环境不好、人口稀少、管理水平不高的区域。俄罗斯因为气候寒冷,不适宜采伐地除害处理,木材熏蒸只能在运输途中进行。非洲有些国家经济欠发达,检疫规章制度和监管机构不尽如人意,相应的农林业研究和疫情监测体系不太完善,木材出口批次多但单批次运量较少,都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即使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检疫监管也不能放松。2017年7月,宁波北仑检验检疫局连续4批次从美国进境南方松原木中截获松材线虫,这也是宁波口岸连续第3年在美国进境原木中截获该检疫性有害生物。还有在非洲,不同的国家木材可能混装在同一条船上,这给有害生物之间的互相感染创造了条件;还有些复杂的贸易代理,木材的原产国、贸易国、输出国不一致,这给有害生物的调查带来了不确定性。港口到内地的运输途中,装卸、堆存均是露天作业,有些集装箱密封性差,较高的温湿度和长途运输时间,都容易产生有害生物逃逸、扩散的风险。

从市场行为讲,随着卖方市场的确立,珍贵名木交易中的贸易欺诈风险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产材国家提出禁止或限制原木出口的政策,名贵木材资源日渐稀缺,进口贸易被卖方市场主导,潜在的贸易欺诈风险日益凸显。最常见的是“缺斤少两”,即货物短少,通常是把货物集中堆在集装箱口,而内部空空如也。其次是以假充真。以价格低廉的木材冒充染料紫檀实施欺诈。2017年6月,东莞检验检疫局查获一批假冒进口红木。该批货物申报品名为大果紫檀粗方(俗称:缅花,属于国标红木),经检验,3个集装箱中有仅有一柜为大果紫檀,其余两柜均为格木,两种木材单价差达五倍以上,综合树种及材积不符,造成企业损失3.4万美元。最明目张胆的是“偷梁换柱”。直接把木材换成砖块、沙包等毫无价值的东西。2017年7月,江苏检验检疫局就张家港口岸连续发现进口染料紫檀被整体掉包事件发出警示通报。7月7日、8日,该局先后发现2批总价值近百万元的赞比亚染料紫檀被掉包,这已经是张家港口岸半年内第3次、一年内第4次发生的染料紫檀被整体掉包事件。

四、内陆地区进境木材监管的风险对策

1.加强进口木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内陆地区进境木材面临很多风险,但并不是所有树种、所有贸易地区都有很高风险。应该积极开展有害生物调查,加强对输出国家或地区疫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多方收集整理资料建立有害生物信息库,让一线检疫人员有据可查。对主要输出国家的木材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总结各类疫情的分布规律,分类制定进境检疫要求。此外,依据风险分析和评估,将内陆地区进口木材适当集约化,完善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壮大发展木材加工产业。endprint

2.加强进境木材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检测;根据《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林业植物检疫机构要加强有害生物预测,以国家、省市县四级检测网络机构(测报点和检测点)为依托,对铁路和公路运输沿线、木材加工区周围等重点区域开展有害生物检测。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内陆地区要指定进境木材集散地检测预警方案、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方案,一旦发现可疑疫情,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提出控制预案。加强林业植物检疫监管;内陆地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国内调运检疫,督促企业认真履行检疫申报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做好木材制品的进出台账。

3.加强队伍建设和技术储备,提高技术保障水平

充实队伍,有计划培养一批病害、虫害、杂草、线虫等分类、鉴定专家;提升能力,对各领域工作人员广泛开展相关知识、法规和技术培训;加强木材检疫科技投入,研究设计技术含量较高的有害生物探测设备,提升现场查验速率;加强与农业、林业、农科院、各大院校合作,充分发挥社会上识别、鉴定的技术优势,强化协作,形成合力。此外,要加强国内外的双边植物检疫合作,定期通报木材贸易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明确双边植物检疫要求和相关法规,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调查,提高技术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明;李文青;王少彬. 应构建进境木材风险监管新模式.《中国检验检疫》, 2016 , 第1期.

[2]王凯,许崇龙.2011~2016年山东口岸进境木材疫情分析及建议.《植物检疫》,2017 ,31 (3):76-79.

[3]口岸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风险分析及对策,中国国门时报 , 2016.08.11.

[4]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初探,中国国门时报 , 2016.03.09.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地方质检新闻:

http://www.aqsiq.gov.cn/zjxw/dfzjxw/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信息公开海关統计栏目: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74/302275/index.html

作者简介:

高玉军(1987—),男,河南鹤壁人,理学学士,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新乡分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机械、化学检测技术研究。

刘红(1989—),女,江西吉安人,农学硕士,新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员,研究方向为农产品、食品检测技术研究。

赵晶(1988—),女,河南新乡人,理学硕士,新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员,研究方向为植物检测技术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实施科学监管 增强治理效能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