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笔者拜读了一篇由福林·杜莱森等人撰写的名为《关于建筑工人肌骨病痛可用的人体工效学解决方法应用:为期两年的随访研究》,该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人体工效学干预可以防止工人在工作中的肌骨损伤。
在该篇研究中,研究者募集了来自建筑业九个细分领域、共计4500名工人作为样本。但论文并未详细说明这九个细分领域分别分配的样本数量是如何决定的,也未给出样本选择的标准。研究者应给出更多关于选择参与样本的标准的信息,比如是否考虑过工人的辍学率对样本量计算和报告结果的影响。
几位作者为建筑业九个细分领域分别设计定向问卷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经过专门设计的问卷所能获得的信息决定了其可用性,而可用性高的调查工具对于工效学、职业学及安全健康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们都会有很大帮助。以往的研究显示,为尽量避免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偏差和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在编制定向性问卷时,需综合考虑年龄、受教育程度、残疾与否等多方面情况,因此希望研究者们可以告知“关键性、易混淆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研究结果的”。
杜莱森等人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并没有用传统模式——他们使用了社交媒体进行调研,这很新颖。这确实是进行大规模人体工效学干预实验的创新性研究方法。但同时,这种方法也有不得不考虑的风险:调研人员要如何在实施对象是来自YouTube、论坛等地的“网民”时,确保这些参与者的“合规性”?即如何能够确认他们会按照要求去填写问卷?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风险,那么这个方法就变得十分值得推广。
未来的研究需要对提高设备可用性进行战略规划,适当的规划能让人体工效学措施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另外,接下来的研究可以从另一个方向继续开展:另设一组能够完全控制的对象作为对照组,与目前的参与者形成对照,然后将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更深层次的信息。这项研究开了个很好的头,它以减少建筑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的肌骨损伤为目的,给引导人体工效学理论和实施大规模干预实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