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1时4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转移轨道。21时3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地面科技人员发出指令,“鹊桥”中继星在距月面100千米处成功实施发动机点火,之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鹊桥”中继星顺利进入月球至地月L2点的转移轨道,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鹊桥”中继星预计将在月球至地月L2点的转移轨道飞行约4天后,到达地月L2点附近,此后经过多次轨道捕获控制及轨道修正,进入环绕地月L2点的Halo使命轨道,开展在轨测试、天线指向标定和中继通信链路联调。
5月9日02时2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高分五号卫星是高分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将满足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对掌握高光谱遥感信息资源自主权,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高光谱遥感是当前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光谱因此被视为辨别物质的“指纹”,是用以识别和分析不同物体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身份证”。高分五号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也是我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设计寿命8年,装载2台全新研制的陆地观测载荷和4台全新研制的大气类观测载荷。这6大载荷“神器”让高分五号卫星练就了“火眼金睛”。
5月23日,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位置,增强时代”,体现高精度时空信息增强服务通过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应用,助力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领域进入增强时代。本届年会设置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相关活动,旨在吸引更多单位和专家学者参与北斗建设和应用,鼓励与引导社会各界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参与和互动,推进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国际交流合作。国内外25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5月15日,国资委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中国自主卫星电话迎来正式放号。商用运营为中国电信集团,号码以1740开头,通过“天通一号”卫星进行信号传输,可支持语音通信、数据传输、视频会议等一系列移动通信服务。
据悉,目前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仍然以海外为主,比如国际上的海事卫星、铱星卫星,应用场景往往为地面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在海洋渔业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一旦放号开始,原来国内采用的海事卫星等设备,未来或将逐渐被替代成我国自主生产的产品,这无疑会从多个方面利好相关产业链上的国内企业。
中国版卫星电话知多少?
天通一号01星的发射,只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始。根据规划,天通一号02星和03星将逐步进化,采用全新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提高整星功率和天线口径,支持更大容量的宽带通信。目前支持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的手机终端,采用了安卓操作系统,支持中文用户操作界面,界面应用程序、操作方式与普通手机基本一致,无需培训,即可熟练操作。此外,手机采用多模方式、可兼容地面4G移动通信。根据介绍,天通一号的在轨测试中显示,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地面通信的全部功能。其可提供的业务类型包括以下:
语音:可拨打全球任意地面固定和移动电话;
短信:支持网内和出网短信息,可与地面公网移动终端互联互通;
传真:速率9.6kbps;
北斗定位功能:所有终端产品均内置北斗接收能力,支持基于北斗/GPS的位置管理与控制;
数据传输/ 互联网接入/ 视频回传: 数据传输速率9.6-384kbps 互联网接入速率64-384kbps。
之后,还会提供各类增值业务的选择,其中包括语音增值服务、接入服务、云服务、智能网服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储存转发类服务、多发通信服务、信息服务、通信类服务等。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产卫星应急通信能力突飞猛进。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俱往矣,我们用什么面对这一天?
十年,我们不能满足于有,而要追求好。未来,中国在应急救援发展方面将用高、精和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卫星及其应用将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少到多的国产卫星遥感数据——
十年前大地震时,参与灾害监测的遥感卫星有:中巴资源卫星02星、北京一号、福卫二号、ALOS、Landsat、SPOT5、IRSP5 /P6、Worldview等可见光卫星,以及TerraSAR、RADARSAT等雷达卫星等共计20 多颗,其中13颗为国外卫星。国产遥感卫星在类型上和整体数量上不能满足灾害救援需求。十年来,我国遥感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得益于高分工程的建设进展,卫星的各类分辨率和卫星寿命等均大幅提升,覆盖了各种图像类型,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抢险救灾、灾害评估、次生灾害监测、规划重建等工作需要。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包括高景一号、吉林一号、北京二号和珠海一号等在内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逐步建立,也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紧急数据支持。
从无到有的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
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加紧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天通一号立项,首要任务是确保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通信,填补国家自主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空白。2016年8月6日,“中国版海事卫星”天通一号01星发射升空,我国迈入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
从有到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汶川地震中,救援部队用北斗短报文发出第一条震区信息,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累计为汶川地震灾区提供卫星定位服务达16 4万余次,短信服务达7 4万余次。十年后,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北斗三号提升了1到2倍的定位精度,达到了2.5 m~5 m的水平。同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初步形成基于北斗的一体化高精度应用服务体系。北斗系统结合地基增强系统提供高精度服务,将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月1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分技术委员会(ISO/TC20/SC13)第52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的标准化副总师周玉霞全票当选ISO/TC20/SC13主席,任期6年。此次当选ISO/TC20/SC13主席,是我国首次担任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领导席位。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联合国内17所高校,成立了空间科学联合创新中心,此举旨在集中国内优势力量,加速推进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进程。
据介绍,未来创新中心将论证并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空间科学项目,强化空间科学基础前沿和先进技术研究,拓展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在空间科学项目方面,创新中心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并推行工程建设负责制,以全球化视野积极谋划空间科学领域合作,着力提升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推进世界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日前,航天科工203所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套绝对相位噪声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采用有色噪声源,解决相位噪声近载频溯源问题,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标准通过与国外权威机构进行比对验证,验证不确定度将目前国内的测量水平提升了三倍以上。
据了解,在时间频率计量领域里,相位噪声参数是频域计量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参数广泛应用于深空探测、雷达、通信及导航等领域,其是各种频率源及两端口部件的“生命”性指标,对其校准能力和不确定度的要求非常严苛。对于相位噪声测量结果的溯源问题,国内一直只能通过比对的方法来实现,所以溯源链路的完整性需求迫在眉睫。203所研建的相位噪声标准一举解决了困扰相位噪声校准数十年的溯源问题,为全国数百台套相位噪声测量系统的检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溯源链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有色相位噪声标准解决近载频溯源问题,校准范围覆盖整个傅氏分析频率。
近日,HERE和四维图新联手区域合作伙伴——日本领先的高精度地图供应商IPC,韩国最大的通讯运营商SK Telecom,共同成立OneMap联盟,从2020年起为全球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高精度地图产品与服务。作为全球开放平台,OneMap联盟未来将对更多合作伙伴开放。
“车厂一定是在全球视野下布局自动驾驶,因此他们也一定希望高精度地图可以是全球标准规格,”HERE服务高级副总裁Ralf Herrtwich说道,“通过使用OneMap联盟合作伙伴的产品与数据,车厂在美国、欧洲、亚洲等不同地区都可以借助统一化的高精度地图,支撑自动驾驶方案的本地化落地,用最简单的方式节省车厂的开发时间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