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天宇 廖启燕(.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9;.陕西省体育局 陕西 西安 7006)
甘肃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条件,导致甘肃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同,这对人的体能、技能、心理等方面要求都不同。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对甘肃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
体育的发展影响着环境,制约着体育的运行与发展。探究甘肃地理环境对甘肃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影响,对进一步弘扬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甘肃体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
甘肃地域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km,南北宽530km,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演进,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甘肃少数民族多居住与高山草原牧区,构成了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系统中地理文化的因子。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与要求,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勇敢顽强、朴实粗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形成了以竞技和娱乐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马上项目、少数民族体育舞蹈等,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的起着充分的影响。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在40-750mm之间,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在昼夜干旱温差较大的地域,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一些歌舞类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例如锅庄舞、弦子舞等。在黄河贯穿的地域,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农耕体育文化特征。
甘肃省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由于大杂居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起到了相互影响的作用,现今,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不是一个民族独有的,虽然有着部分区别,但主体是一致的。例如,赛马是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裕固族的共有项目。摔跤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共有项目。同样小聚居的特点,形成了具有民族独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体现在回族传统拳术、羊皮筏子竞渡等。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历程,民族文化在此过程中一直起到主导作用。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扶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事业,培养从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一转多能型人才,有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举办大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赛事,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传播、发展民族团结政策对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从各民族实际情况出发,推动了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1)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
根据对临夏回族自制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男性参与度高、女性人口参与度低,在50岁以上和18岁以下人群中,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在职业构成上,农牧民参与率高,说明少数民族自治州受社会变革影响较少,受到西方竞技体育冲击较小,主要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体育活动主要内容。
(2)宗教文化对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①宗教文化对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基础、人精神层面存在宗教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古代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素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体育、绘画等。在各类祭祀活动,包含多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甘肃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中祭祀性活动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同时原始宗教仪式也借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强了少数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难度要求和参与度。
②宗教文化对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
甘肃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偏离例如娱人和健康的轨道。随着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生,原始体育活动就逐步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蜕变为娱神的活动,变得扑朔迷离,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罩上了迷信的阴影。我国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初期,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没有参赛的意愿,认为祭祀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适于比赛,思想上,受宗教意识的影响与束缚。部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存在这师承关系,非本族不受,非亲不受,其他民族的体育内容的得不到吸收、发展。
甘肃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大会”,吸引广大游客到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民族体育风情的观赏旅游和参与娱乐性健身活动,形成“以体促游”的良性互动局面。
甘肃少数民族群众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场所以草原山地等自然环境为主,聚居人数最多甘肃首府兰州是第二主要场所,其次是人群相对集中的寺庙,而学校的体育场所使用率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学校场地使用率不高,没有成为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场所,在甘肃偏远乡镇及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体育设施、器材短缺。甘肃少数民族场地场馆的建设,应满足承办本地区主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意外,实现场地资源优化配置,为更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1)传承人日益减少。
随着就业机会的多元化和其他工作收入逐渐增高,是的原来从事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人群的人逐渐减少,原本以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作为职业,选择其他行业的进行就业的传承人越来越多,不在延续家族传统。传承人是保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播的基础,传承人的减少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传承延续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2)传承范围过于狭小、传承手段相对单一。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大多是以乡镇或其他较小范围为单位,目前这一传承方式不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手段直接导致文化生态链过于简单,容易造成生态链的断裂。
通过调查,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开发工作多侧重于对某一具体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发,由于传统体育活动文化资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容易被发现和开发,应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带来的体验价值,这种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诞生于不同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环境的甘肃少数民族群众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带动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的场地、器材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制约了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开展;相对于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保障、体育消费意思的欠缺,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进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通过不通过的媒介、各种手段渗透到我国,外来文化对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对外来文化进行狙击,影响了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继承和发展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系时,积极建立开放式的文化生态氛围,为甘肃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
少数民族所聚集区域多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因此其文化生态系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特点。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要在当今社会得到发展,自身能够产生造血能力,为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且当周边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自我调节,从而最终适应环境发展功能是建立在体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而理论研究的深入则必须依赖于人为科研力度的加大,得益于具备科研能力的机构不断完善此方面的体系建设。
甘肃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兰州的太平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列入保护范围。省内各级政府早已开始重视我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保护、挖掘工作。甘肃有5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少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失传,其发展前景堪忧,急需扶持。各级政府已经加大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继续挖掘、整理、开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甘肃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