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体育素养调查与研究

2018-03-04 11:25朱晓菱
运动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生体育锻炼运动

朱晓菱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素养”一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体育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尽管国外众多学者对体育素养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但都把其纳入哲学范畴,从行为、身体、情感和认知等维度对体育素养进行阐述,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测评工具及等级标准,注重通过学生参与动机和兴趣来培养体育素养。他们所提倡的体育素养具有概念哲学化、目标具体化、内涵扩大化和操作个性化等特点。而国内赖天德、余智等学者则把体育素养归纳为体育文化范畴,主要从身体和精神2个维度表述这一概念。国内学者对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指标构建及测试工具还存在很多争议和分歧,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测试评价体系。此外,在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当前“体育素养”哲学正成为西方国家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最先是一些欧洲国家和加拿大将“体育素养”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课程设计的操作指南,之后美国将“体育素养”列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而我国尽管引入相应理念,依然强调学校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的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倾向或一种身体能力通过培养可以提高体育素养,学校组织的相关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主要方式。

刚入校的大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后,他们的体育素养状况如何?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大学现有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是否能适应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是高校体育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新生体育素养的调查、分析,为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改革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表1 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统计表

2 结果与分析

1.1 研究对象

2.1 新生体育意识

以上海理工大学2017级新生为对象,就新生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学习需求等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中文期刊网,对学校体育、体育素养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了解国内外体育素养研究现状、发展情况,以及学校体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及改革成果,为本文的选题、问卷设计和理论分析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设计《高校新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大学新生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和学习需求4个方面内容。随机抽取院系、班级,发放问卷,共回收674份问卷。其中,男生392人,女生282人,有效问卷674份,有效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在新生对体育的喜欢程度调查中,有23.1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40.06%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一般喜欢的有30.42%,比较不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分别有5.49%和0.89%。

在学生参与运动动机的统计结果中(表1),矩阵平均得分为4.05分,学生参与运动动机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增进健康、改善形体、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产生愉悦感、提高技能、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交流。

在自己最擅长体育项目与同龄人运动技能比较的自我评价中,有29.89%的学生认为比同龄人运动技能高,48.66%的学生认为与同龄人相当,22.11%的学生认为低于同龄人。

2.2 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在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中,有29.67%的学生经常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现场观看体育赛事及体育新闻,62.76%的学生偶尔看,有7.57%的学生根本不看。

在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和运动时间至少持续20min以上,锻炼时会有呼吸加速、流汗的感觉的调查中,能坚持1周3次以上锻炼的学生有23.44%,有32.79%的学生1周参加1~2次运动,33.98%偶尔参加运动,9.7%的学生不参与运动。在每次运动花费时间的调查中,有53.29%的学生每次参与锻炼时间是在20~30min,32.88%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为31~60min,锻炼时间61min以上的有12.83%。能1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30min以上的学生有115人,占比为17.06%。在图1影响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中,矩阵平均得分为3.55分,影响因素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受朋友影响、学校体育教育、锻炼方法的掌握、周边体育设施、运动技术的掌握、受父母的影响、受媒体影响、受体育明星影响。

2.3 新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对新生体育锻炼基础理论的调查中,制订锻炼计划知识了解程度得分为2.88分、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知识了解程度得分为3.12分、健康定义的了解程度得分为2.95分。

图1 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图

2.4 新生锻炼学习经历及锻炼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过1年以上的项目依次为羽毛球、篮球、乒乓、游泳等;学生项目学习需求依次为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游泳等。通过以体育态度为自变量,体育参与和自我评价为因变量交叉分析发现,越是喜欢体育的学生越能坚持有规律运动,而且每次运动坚持的时间更长,自我评价的分值也更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大学新生通过多年体育教育普遍对体育有较高的认识;参与体育的动机主要以个人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之后才是为提高技能、丰富文化生活和促进人际关系;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与锻炼行为的持续性及自我效能成正比。受朋友影响、学校体育教育、锻炼方法的掌握、运动技术的掌握已成为影响其参与运动的主要因素;学生参与运动还是以1周1~2次和无规律的运动为主,离“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他们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自我评级不高。

3.2 建 议

3.2.1 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构建要坚持培养兴趣和提高技能相互促进的原则体育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某项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起点。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高校教师要改变以专项技能和体质达标为主导的功利性教学观念,而要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不断提高体育素养。

兴趣是坚持体育运动的动力,技术是坚持运动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更要强调技术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在考核中既要有结果考核,更要兼顾过程的考核,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走出校园能坚持参与体育锻炼。

3.2.2 通过理论考试,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教育以实践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对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大学体育要结合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通过理论考试的形式推动学生进行身心健康、体育保健及科学锻炼方法、体育欣赏等体育知识的自我学习。

3.2.3 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羽毛球、网球、游泳的需求较高。上海理工大学现有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但泳池是露天的,只能开设暑期短学期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游泳锻炼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加快游泳池改建工作,保证开设学生有需求的游泳锻炼项目。

3.2.4 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拓展体育学分获得途径高校新生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体育学习,由于各种原因,个人兴趣爱好迥异,身体条件差异较大,运动能力高低不同。体育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制订相应激励机制,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多渠道获得体育学分。对于一般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选项课的途径获得学分;对于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引导其通过社团带教或训练,以教促学、以练代学,提升运动素养并获学分;对于技术水平高的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校外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获得学分。同时以在线课程、社团、校内外竞赛等为抓手,打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形成体育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把体育锻炼融入每天的生活中。

猜你喜欢
新生体育锻炼运动
重获新生 庇佑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枯蓬新生
不正经运动范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