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周公

2018-03-03 03:35陈同钢
生活文摘 2018年5期
关键词:周公礼乐文明

陈同钢

早期生活在关中周原大地上的周人,建立起奠定中华乃至人类元典时期的文明,是西周王朝发祥地。这里建起的早期国家,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比之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形成的早期国家,诸如苏美尔、阿卡德国家、埃及早期王朝、雅利安人建立的列国以及希腊半岛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国家、迈锡尼国家、中美洲玛雅人的国家所形成的文明,毫不逊色,更为要紧的是,上述早期国家形成的远古文明都已断裂,而只有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文字记载的西周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民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诗经·大雅》记载,周人有五迁,一迁于豳,二迁于岐,三迁于丰,四迁于镐,五迁于雒,迁必作新城。周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各路诸侯而走向全国,把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等圣人”文王、武王、周公的思想和文化整理升华,从而建构起周文化体系。

周文化的核心是“民”与“德”,“明德”。统治者越是不忘上天与祖先的教训,就越要致力于修德治民,所以,“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皆在于此”。在青铜器铭文中有大量的“德”字,这个“德”在西周是明察、宽厚之意,许多铭文记载,施暴政,淫欢作乐者必明察而重刑之,所以,周人特别重视宽厚。西周人把天、德联系在一起,认为修德可以换取人心,因而在这里出土的大孟鼎、班簋等铭文中,也有“民”字出现。岐周时期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就是靠“德”来维护的,有章可循,这种行为秩序,先父慈与子孝,而后及于君仁与臣忠,由孝推及忠,由人伦推及君臣。

周礼的礼义观察德行,以德行处置事情。西周各王号称文、武、成、康等,本身就含有道德意味。铭文中还有“秉德”“为德无遐”“肇对无德”“永宝德”“天子明德”等词语。大盂鼎铭文中的“劳(敬)(雍)德(经)”,就是明显的例证,虽然说还没有冲破宗教世界观,依然是天命主宰一切,但已提出了人德制约天意的思想,制订礼制,以德为本。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把人们对道义的追求引向文明的轨道。史称岐周的地方,出土过大盂鼎、小盂鼎、毛公鼎、大丰簋、牛形尊等国宝级青铜器。

这里曾聚集着许许多多的世家贵族,拥有宅舍采邑,掌握着巨额财富,死后还埋在这里,历朝历代都有大批葬藏、窖藏青铜器出土,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制品。青铜器本是一种生活、生产用具,由于“藏礼于器”,器物自身的价值使其成为一种礼器。如:鼎、簋、尊、觯、爵、香、盘等等,在墓葬中的数量和排列,代表着拥有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形态。

周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睿智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还是渊博的自然科学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周文化注塑了伟大的周公,周公以楷模行为弘扬了周文化。周公在辅佐年幼的成王时,专门作了一篇诰诫《伯禽》,其中精彩的一句话用现在的语言讲:“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可称为当政者的楷模。周公的“尚贤”理念非常突出。当时辅佐成王的,除了有旧臣姜尚、周公、召公、毕公、毛叔郑等贤臣外,周公又培养了吕伋、伯禽,康叔封、唐叔虞、姬克等新一代贤才,在周公周围,可谓人才济济,贤才如云。

周公主张“无逸”,又作“毋逸”,指不贪图逸乐而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这是一种良好的执政作风。执迷于逸乐,会严重丧失人生价值的实现,主张将其节制在“礼”的范围之内,而要集中精力“励精图治”。周公主张“教化”,就是重视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教育而化野蛮为文明。举办各类各级学校,实施“五礼”“五射”“五驭”“六书”“九数”“六乐”教育,统称为“六艺”,包括了“行为文明”“体育锻炼”“驾驭车马”“文字文学”“天文数学”和“音乐舞蹈”等内容。

这里应當特别提出的是《大武乐章》(“武”即“舞”),堪称西周礼乐文化的精华,是在周公姬旦的主持下,乐官、乐师们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而创编成的。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大典,由此而正式建立了中国的雅乐体系,并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传承了三千多年。中国古代的乐,包含了音乐、舞蹈、诗歌,西周所用的雅乐,其歌唱部分均属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颂》和《大雅》《小雅》。《史记》言:“诗三百〇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于韶、武、雅、颂”,《诗经》与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公为什么要“治礼作乐”?因为他看到前朝的殷商,长期积累的财富可谓“殷富”“殷实”,但天下不保,究其原因,殷商是靠“天命”治国,实施暴政,周公借前车之鉴,想到了“礼乐”。“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用来陶冶人心。《周礼》是周代完备的正典和法规。在周之前,用政令和刑法治理国家,上古就有,而企图用美德与艺术的教育与熏陶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周公是第一人。他主持制订的雅乐体系非常恢宏。西周的诗是用来配乐歌唱的,有风、雅、颂之分。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内容多是周民族的叙事史诗;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赞颂神明;雅和颂,主要是周朝掌管礼乐的官员和贵族的作品。风,则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这是周朝派采风官员和文艺人才到民间采集而来的,称“采风”。

礼乐制度的推行,雅颂诗歌的教育功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使殷商时期的占卜之风在西周逐渐淡化,人们从念咒语变成咏诗。殷人讲贫富,周人讲贵贱。西周人认为,一个人即使穷,但不偷,不抢,不懒惰,精神是高贵的;一个富人,如果不仁不义,行为可耻,那也是下贱的。贫富讲的是外在财富的多寡,贵贱讲的是内在人格精神的高下。

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献集《尚书》中记载,商朝的经济社会已经很发达,有了最早的商业贸易与货币,在数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医药、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其生产工具和生产能力,人口、疆域、兵员和武器装备,都比发端于周原故地的周族强大得多,但却被周取代了,这中间有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仅靠富裕、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更需要性的善良,需要美德,才能维系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

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用制度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用文学艺术陶冶人心,培养人精神中的高贵品格,对当时的社会以至对当今都有着伟大的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周朝虽然是以武力征服了殷商,成为新的财富占有者,但周公选择了当精神的建设者。后来,“礼崩乐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烽烟四起,百家争鸣。

孔子及其后人们对周公顶礼膜拜。孔子的《论语》把周公的思想发展到极致。孔子还收编了从上古到春秋中期三千多篇诗歌中的三〇五篇,成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这两部著作,一直流传了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人必读的教科书,更是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所继承的周公的礼乐文化,其基本内涵就是:敬天、尊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教化、贵老、明德、慎罚。

当下,地球村有三大灾害。经济大发展,科技力量被大规模开发,肆虐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自然环境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病了;对地球资源的不均衡掠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恐怖袭击频频发生;被物质和金钱占有欲所诱惑,人伦道德空前危机。这一切,本不应当发生的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社会变态现象,会促使当代人追索并怀念缔造了“礼乐制度”,以“礼”制天下,以“乐”给天下人以美德教育的周公,那是周礼文明升起的地方。

猜你喜欢
周公礼乐文明
漫说文明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文明过春节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老师之道还老师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周公作礼
熬夜看书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