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艳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四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壮大。要实现“一带一路”倡导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相应的语言服务必须跟进。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政策协商、贸易往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无不需要语言的辅助,准确、恰当的汉语国际传播形式、渠道、内容、方式等将为经济互惠铺路搭桥。同时,“一带一路”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平台,不论是学习他国文化还是宣传中华文化,要想真正实现表情达意、民心相通,把握好本民族标准语言的载体作用非常重要。
创新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价值意义
第一层是现实意义,能够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多民族、多国家的情况,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难度。与其说汉语口语跨文化传播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展示,是综合国力的诠释。汉语口语国际传播不仅具有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了解的功能,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配合我国整体外交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往往具有“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功能。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硬实力逐渐得到世界各国公认,但软实力仍然较弱。通过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减少冲突、削减“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可以为中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通过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可以更准确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互通,从而实现“民心相通”。
第二层是理论意义,能够丰富口语传播的既有理论,完善研究体系。口语传播融合了人文与科学的研究传统,包含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发展的过程受到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交叉研究属性。口语传播是不同种族、国家、民族以及群体关系构建、资源流通的重要节点。汉语口语国际传播以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己任,是一个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因此,其涉及的研究内容和视角都颇为广泛和多元,包括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汉语教学的本土化问题研究、汉语口语国际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汉语口语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研究、汉语口语国际传播与国家安全战略关系研究、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相关标准研究等。
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现状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不同理念、不同文化的冲突,需要改变传播策略。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未来中国在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势必会遇到不同理念和不同文化的冲突,而如何减少这种由异体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或对抗问题,与沿线国家实现文明包容共生,消除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误解,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迫在眉睫。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情感交流是尤为重要的。汉语口语国际传播作为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可以更好地解读适应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实现文化之间的互鉴和互融,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和国家安全,因此对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策略的创新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第二,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促使汉语口语国际传播方式改变。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被广泛使用,其及时快速、个性色彩鲜明、分享功能强大、聚集效应明显等特点,使得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不同传播媒介的传播偏好不尽相同,因此将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艺术形式、表达技巧、艺术审美等,和与之匹配的、适合其传播语境的传播媒介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播效果。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数字媒体平台优势,转变传播思路和方式,并联合传统媒介的传播功能,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增强传播力。
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首先,创新传播渠道。一是媒介渠道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大多依赖于以广播、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以及对外汉语教育、汉语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进行传播。但是,随着数字化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应准确把握以网络、社交媒介等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的新规律和新特点,立足汉语口语国际传播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特性,充分发挥以数字视听、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化传统媒介,以及以網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媒介的作用。二是活动渠道方面。目前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举办文化交流类活动,可以通过对孔子学院、大学生优秀朗诵作品海外展演、普通话海外测评以及对外汉语教育等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现况和特点进行考察,从活动渠道层面提出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创新策略。
其次,创新传播内容。一是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对外汉语传播者的语言艺术、汉语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创作形式、表达形式,将直接影响到汉语口语的最终传播效果。因此需要对以 《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对外汉语教育影音教材等为代表的优质传播内容的语言表达、文本创作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创新汉语口语国际传播形式,同时,也要在内容层面为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趣味化宣传和推广。由于汉语声调复杂,使得汉语难于学习掌握,这让许多想学汉语的外国人望而却步。对此,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别的留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了解其对汉语口语的认知、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加强汉语口语传播趣味化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从心理上愿意接受和学习汉语。
最后,创新传播形式。这主要指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精准化、规范化问题。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情况,这必然会影响汉语在当地的传播。汉语口语国际传播精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传播策略精准化、媒介偏好匹配精准化。汉语口语国际传播规范化同样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口径规范化。汉语跨文化传播的目标群体是拥有不同文化属性的不同种族和国家,因此应当在跨文化传播时审慎把关,统一口径,传递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二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规范化。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具有文化差异,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传播者应当夯实自身的口语表现力、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做到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规范化,避免低俗、戏谑、歪曲、媚俗等语言失谐现象滋生,做好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人。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参考文献】
①卢德平:《面向“一带一路”汉语国际传播的两种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25日。
责编/陈楠 孙渴 美编/宋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