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利
【摘要】笔墨语言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由笔墨语言构成的中国书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有其它文化中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中国画不重写实的“心象”观、强调人格品操的“中正”观,与西方造型艺术风格迥异,就像两条大河源流不同,各自归海。
【关键词】笔墨语言 中国画 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五四”以来,中国画总是被“中西古今”这个问题所困扰,尤其是“东方”“西方”的观念对中国本土画家的冲击特别大,似乎不思考东方西方真的走投无路了。今天我们应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人类文化有区别,这种区别会永远存在,可以“和而不同”,可以“见贤思齐”,但作为创作主体,一定要弄清“我是谁”。笔墨传统是我们的文化底色,梳理源流以引发对未来走向的思考极为必要。
笔墨语言之源流
“象思维”是中国艺术的本源问题。“意象”的概念是原始宗教思维基础上形成的宇宙生命的符号象征体系。它在两个方面与艺术思维相通,一是象征的感性形式,一是直觉感悟方式。所以,“观物取象”是先秦美学的重要观点。后来“心象”这个词,更强调了“心”对“象”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就明确地标示了“心象”与“形象”的不同。
“象”与“气”相融,与“道”相通,常有很强的精神性。故而老子说“大象无形”。中国美学最初始就上升到如此的高度,提出了如此精深的美学命题,而西方美学史直到康德之后才产生类似的命题。老子认为对美的观照(即所谓“玄鉴”)不能局限于对具体物象有限形式的观照,而要着眼于生命运动本质的“大象”。这种对日常功利的超越,才是审美的前提。
笔墨文化与“象思维”密切关联,书画同源证明着“象”的思维起于对自然的摹写。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所谓书画同源,是笔墨文化一大特征。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艺术源流有了区别。
笔墨语言的精神旨归
弘扬笔墨艺术的目的就是发扬它具有的独立审美的价值。中国画不重写实的“心象”观、强调人格品操的“中正”观,与西方造型艺术风格迥异,就像两条大河源流不同,各自归海。笔墨发自内心深处,也抵达内心深处。笔墨的本质是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笔墨语言符号本身就是形式,是中国古人表达自由的方式。
中国画自汉至唐宋一路发展,宋以后渐渐不模拟世间万象、不擅直面社会现实,而是借山水、花鸟和道释仙佛及仕女、才人、渔樵、逸士抒发通天尽人之情怀。它不重题材的大小,《河上花图》(朱耷)的价值绝不在《康熙南巡图》之下。笔墨语言的高境界在于“体道义之合,究圣哲之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龚贤)。造化,仅是艺术家借以敞开心灵的工具,状物只是抒发心志的手段,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度所在。
自宋元之后,中国画,尤其山水和“四君子”类写意作品,超越物象的描绘而成为洋溢着纯粹意义的表现载体,笔与墨成为象征意义的美感表达。作为精神的载体,笔墨被提到关键地位,用笔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意义。笔墨不仅仅呈现着物象体量的空间性存在,还呈现着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趣味。
内质之美,是人类审美境界中的“至境之美”。人格问题是笔墨语言的关键所在。所以,修为成为笔墨语言的最大障碍和终生难关。笔墨的大自由是修行的结果。历代大师的笔墨遗存无不展示着精神的纯粹性,是心灵自由的记录。
笔墨语言的技术规范
作为精神载体,笔墨语言经千年锤炼,形成一套自身规律,有着严格的程式规律和审美标准。而且中国画用笔的审美标准和做人的标准高度一致,好笔墨永远是在充满辩证规则中的高度统一。
生、熟、平、留、滑、涩、方、圆、轻、重、薄、厚、苍、润、老、嫩、刚、柔、清、浑、巧、拙、朴、华、甜、辣、浮、甜熟、荒率、霸悍、刻露、苍茫、雄劲、冷逸、沉逸、野逸,等等,均体现辩证规律和趣味的高下。
所谓“视觉冲击力”与笔墨的审美相悖。笔墨的技术境界以“火气”和“文气”相对照,永远追求“内美”的力量。中国画笔墨讲求中正清雅,观通不妨照隅,求末亦是归本。这正是中国画审美的核心价值所在。
故而以写意传神为标准的笔墨必须要有用笔的质量要求,以书入画成为极为重要的要求。20世纪以来,有人画了一辈子,只有画而不见用笔,这是违背笔墨规律的。这正是今人短于古人之处。
笔墨境界是养出来的、流出来的,是千锤万炼后的水到渠成,是悟得清风明月的脱俗见解。不是刻意打造,不是一味創新,不是苛求面目。笔墨是十分个人化的形态,对笔墨的体味更是千差万别。消化传统,开掘自己,抵制同质化,保持个人感受,力避时风侵染,警惕市场、拒绝炒作和包装、保持相对纯粹的精神空间,大约是笔墨个性的成因。笔墨的最高法是“心法”,心不陈腐,笔墨就是新的。
当代社会需要浸透中华传统精神的笔墨
既然笔墨文化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成熟的审美规范,守成、传承应是当务之急。“古法之佳者守之”,笔墨语言的创造性来自传统,也来自画家对造化、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悟。这就要求国画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能不断发掘传统笔墨的美学价值,并实现认识上的突破;二是提高拓展笔墨语言新形式的自觉性。要把对创新的认识落实到对笔墨的锤炼中。
中国画立于当今世界的意义应是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不是接轨,而是融合,而是拉开距离的并存。
中国书画对中国人独有涤虑身心、知世悟道的功能。人类社会进入到后工业时代,无论环境还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处于重重危机之中,追求平和中正、砥砺自省的中国画更有存在的价值。
虽然笔墨语言会随时代发展,不断产生顺应时代并被后世认可的新元素,但对本体意义的重视,对笔墨语言精华的保护和传承,应是中国画家的担当和坚守。
责编/周素丽 美编/王梦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