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发展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走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高校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道路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以下简称“中国道路”)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必须要从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中国道路”
1.坚定道路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中国道路”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3]这表明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在特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内进行体制创新,必须要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过程实质就是本土化的过程,这为我国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即立足于“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必须要在借鉴学习别国先进理念后,坚持自主创新,走出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2.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4]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和卓越人才,迫切需要发挥高校的独特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只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7]当前,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各种社会思想和社会力量都在影响着青年,都试图争夺青年,培養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用先进理论武装青年、用崇高理想凝聚青年、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为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是肩负着育人重任的高校不能回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3.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中国话语权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人们不敢轻视的力量。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更由于西方话语霸权的存在,使得国际上对“中国道路”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在国际上影响了“中国道路”的正面形象。有国外学者指出,“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非常重要,对西方和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要”[8]。既然西方的理论范式不能解释中国成功的原因,也不能客观分析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更不能为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出路,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中国话语去提升中国经验、诠释“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向世界说明中国,破除因不了解所产生的误会等。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人说清楚。“如果把这个说清楚是非常大的贡献,这才是中国真正的软力量”。[9]“中国道路”赢得未来,需要高校作出积极有力的回应,努力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走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路径思考
1.全面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走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高校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高校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相结合,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动摇,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切实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强化服务功能,主动适应高校发展趋势,把推动改革发展、服务师生成长成才、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endprint
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灵魂问题”,也就是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高校要突出德育的首要性、先导性、统领性,通过理论引领、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抵制那些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各种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在强化理论武装上做表率,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抓好和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第二,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要不断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材课堂头脑中、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党史国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第三,要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引领作用。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精神基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和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10]第一,要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相结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沿用好方法、改进老方法、探索新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注重发挥所有课堂的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而行,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要着力解决好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第三,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高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通过加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用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用事实和道理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用比较和分析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青年学生真正自觉地做到“四个自信”。第四,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把教育内容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联接,不断提高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4.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高等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民族复兴基础工程的重要结合点,更需要把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价值追求”。[11]高校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强化“中国基因”,把服务于国家、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和学术探究工作的逻辑起点,拓展服务面向,积极发挥作用。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谋求更快发展,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2][3][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174,167,50.
[6][10][1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 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N].人民日报,2013-12-06(1).
[8][9]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把中国模式解释好[EB/OL].(2011-01-17)[2017-10-12].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13752446.html.
(作者单位:宋媛、郭有成,中央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徐淼,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卜 珺]endprint